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市政厅|改善农村环境,确保食品安全,该怎么做?

戴星翼
2015-01-16 18:34
来源:澎湃新闻
市政厅 >
字号

【编者按】

        农村的环境问题,直接影响城市的水、空气乃至食品安全。而农村的环境问题之所以产生,又与乡村社会体系、土地问题直接相关。即便为自己更高质量的生活,城市人也到了关注农村的时候了。

        那么,如何治理乡村环境?公共政策应该关注些什么,我们自己又能做点什么?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戴星翼,长期关注乡村环境,他在1月10日乡村发展与乡村规划学术研讨会主题论坛上的发言,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

 
        农村环境这个题目比较大,我就讲几个我理解的关键词。在这几个方向上努力,农村环境问题就可以得到比较有效的治理。    

城镇化对农村的影响        

        总的来说,城镇化对农村和农村的环境意味着什么?我认为,城镇化最大的影响,就是导致农村的空心化。空心化给中国的农村带来了一系列问题,这是一个方面。        

        第二个,之所以会发生城镇化,是因为与农村相比,城镇的效率更高,是效率推动着城镇化。效率表现在各个方面,所以城镇化必然是节约土地的。但表面上,我们的城镇却不断地吞噬我们的土地。我们可以看到,城镇化的这种土地节约潜力还没有被释放出来。这是第二个方面。        

        第三个,随着城市人口比重增加,从国际上的经验看,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力度,会不断加大。其实很简单,以前我们在城镇化率20%的时候,大约是两个城里人要支持八个乡下人。如果比重扩一下,八个城里人反哺两个农村人口,这个力度就会非常强。        

五个关键词之一:反哺自然        

        改革开放以来,不客气地说,我们对国土资源的开发利用是掠夺式的。这使得我们整个国土资源,我们的大地母亲,自然生产力持续下降,发生了普遍的生态退化。        

        比如,我们的内蒙古大草原,纬度、降雨、海拔等各个方面,跟阿根廷的潘帕斯草原非常接近。但是,我们单位面积的产出,只有人家的二十分之一。这是为什么?        

        总的来说,这表明我们的国土承载力出现了严重下降。我们都懂“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动见牛羊”,这种情景讲的是草甸草原,草甸草原是一种草原类型。但现在草甸草原基本上已经从我们国家消失了。大家如果去旅游,会看到满目苍翠,确实感到心旷神怡,但对不起,仔细一看,那只是一些草皮,风吹草动见牛羊的情况,再也见不到了。        

        这就意味着,我们不仅需要对农村反哺,还需要对我们的祖国大地进行反哺。

        第二个问题是,城镇化占有的土地,总是最好的土地。        

        这两个方面意味着,我们国家必须要对国土资源系统进行全面反哺,需要大投入。比如草原,要更换草种,像国外一样,铺设节水灌溉体系,诸如此类,把整个草原的产出提高20倍,哪怕提高到10倍,我们的粮食安全可以说基本就没有问题。中国不要说承载15亿人,就算承载30亿人,也是可以的。问题是,我们要怎样对待我们的土地?        

五个关键词之二:空间重构        

        第二个关键词,是空间重构。因为城镇化不断地把农村人口吸收到城市,于是就有大量农村空心化了。空心化严重的地方,最极端的,我曾经看到过一个一千几百人的村庄,人去楼空,房倒屋塌,几乎变成自然保护区。我看到野猪在里面进进出出,村庄变成了野猪的乐园。村里还有村委会,只是牌子挂到城里去了,租了一间房,因为政府下达的任务还要完成。        

        这当然是极端的情况。但我们国家各地大量农村基本上年轻人全部跑光了,这是无可辩驳的事实。由此产生了几个问题,我们也要针对性做一些设计。        

        第一个我刚才已经讲了,要释放因城镇化产生的土地节约潜力,这是第一条,这一块我相信规划界应该大有可为。        

        第二,我们需要整合农田、水系、山林等所有各种生态要素,跟人工建成的人工林、绿化等一起,让它更好地为城市服务,构建成强有力的、为城市服务的生态服务体系。这对东部意义重大,尤其是对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城市群。        

        长期以来,乡镇企业对我们国家起到了非常重大的作用,甚至在一段时期内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但由此也造成了很多问题,比如说,我们打开上海地图,会看到农村都破碎化了,反反复复到处都是工业区,我们这么小的地方,光是正规的工业区就有104块。这样就把我们的整个农村割裂了,使之破碎化了,我们能享受到的各种生态服务也严重退化了。        

        有人问我,上海的生态恢复到怎样,你才能满意?我想了半天,我说,春天能让小朋友们看到小鸽子,夏天能看到大片大片的、很辉煌的萤火虫,在座的年轻人,我相信,你们就不一定看到过。当我们能把这些东西重新召唤回我们的家园时,我们的生态服务体系才算完整。说老实话,这任重道远。        

        第三条,我们需要重构镇村体系,以有利于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吸引商业进入,提高农村的经济活力。这里是三个方面。        

        一个是公共服务体系,我们的生产服务、生活服务、环境设施、生活设施,比如文化站、医疗室、村里面的小学等等,随着农村的空心化,已经失去了效用。由于农村都是老人小孩,商业化服务也不愿意进来,所以整个农村就缺乏活力。这是一种日益循环的过程。农村除了农业以外,产生不了更多经济机会,这怎么办?        

        是不是应该像我们国家某些地区那样,领导大手一辉,我们就重整山河?这个气魄是很大的,也许一年之间,我们就消灭了很多很多的农村。这个是不是正确的?值得我们总结。这种以城市为模板的新农村建设,或者并村,极有可能导致的是消灭农村的个性,消灭农村的多样性,消灭农村文化,消灭农村传统,到最后留给我们的就是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我觉得这个问题我们一定要认真考虑。        

五个关键词之三:省力化        

        第三个关键词是省力化。因为农村的空心化,还意味着人口减少,意味着老龄化,以及劳动力价值的提高。在男耕女织的传统社会,人的劳动时间是不值钱的。90年代,我到湖南一个地方去访问,当地有一种副业,就是推鞭炮的纸卷。做100个可以得到一分钱的报酬,也就是说,推一万下,可以得到一元钱。这个事情我们感到非常荒谬,人怎么就这样的不值钱?但在那个村,每个家庭都在干。这就说明当时劳动力不值钱。        

        这些年来,随着农民大量进城打工,农民知道了,自己的时间是值钱的。劳动有一个影子价值,比如到上海打散工,假定两百块钱一天,有了这个参照,农民对原来在农村所做的大量活儿,就不再愿意干了。于是导致了我们非常多的问题。        

        比如说,为什么农民要烧秸秆?因为其他方式处理都需要付出更多时间体力。所以,我们不能仅仅谴责农民,增加我们的PM2.5,甚至还开着警车跑下去执法。你说农民不应这么干,就必须要有一个不这么干的方式,要有一个有效的替代路径。也就是要有这样一种替代方式,是农民愿意选择的。        

        比如说户用沼气,我们国家每年要建几百万座户用沼气的沼气池,但不到一年就全部废弃,为什么呢?沼渣、沼液这些东西用起来非常麻烦,特别对一些老人来说,他没有办法用。        

        还有养殖业的废弃物、有机肥的施用等,如果在上海不用有机肥,养殖业大量的废弃物就会污染环境。但如果你要让农民用,该怎么办?上海对此的认识有一个过程。        

        刚开始,大家希望农民欢天喜地的开拖拉机大老远地跑到厂里去买有机肥,四百多块钱一吨,一吨的肥效只有化肥的几十分之一,最后发现农民不愿意用。90年代初的时候,我们一共建了20多座的堆肥厂,不过一年,全部关门了,因为农民不愿意。然后我们懂了,要补贴,补贴250块钱一吨,我们想,这样总该用有机肥了吧?但农民还是不愿意用。因为用一吨化肥,相应地要用几十吨有机肥,消耗田不算,最重要的是消耗时间。最后怎么办呢?最后是,我们现在的乡镇,每年都接到任务,政府掏钱,去把肥料买来,买来送到农民的田头,农民总该用了吧?这样一来,农民是用了,但他其实还是不愿意,一边嘀嘀咕咕,一边在用。        

        这说明,对处理农业的污染问题和农业废弃物问题而言,省力化重要到何等程度。什么是省力化?就是设施化,我们要关注以尽可能低的成本来实现农村环境保护的目标,无论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农业废弃物还是其他各种废弃物,我们都要以这个原则来推动设施化。但设施化又有一个基本的背景和前提,那就是要有适当的规模。我们的村落应该是有规模的。否则,我们建这些设施,又会变得无效。这是第三个问题。

五个关键词之四:家园

        第四个关键词是家园。        

        我们现在无论学术界还是政府,帮助农村时,往往抱着一种救世主的态度,出现在村民面前。绝大多数村庄,新农村建设都是让农民袖手旁观。政府在那里为人民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这是社会主义的新农村吗?我觉得,这样的新农村连封建主义都不如。        

        社会主义新农村,核心不应该是硬件,不是我们投入多少,而是要有共建共享的社区机制,要让农民群众真心把自己的村庄当做为自己的家园。不把自己的村庄当家园,这听起来很荒谬。但事实上,我们过去做调查发现,我们的农民确实没有把自己生活的地方当做自己的家园,他坐在门口,拿着一把明晃晃的刀子,等着政府来征地拆迁,这就是我们农民普遍的心态。        

        我们需要建设强有力的基层组织,密切干群关系,能够让党员、干部带领群众去建设共同的家园。从思想上,我们不一定要求,农民要怎么样,但是要培养、培育村民的家园观,我是这个地方的人,要以这个地方为荣,为此感到自豪。这样,我们的新农村建设,我认为才算是成功的。        

        需要营造爱家园、爱清洁的乡土文化。我也来自农村,至少我们那个时候,农村是这样的:如果你这个家,家前面有杂草,你的路不平,男主人是要被人家笑话的;经过你家的门,如果里面脏兮兮的,哪个地方没擦干净,女主人是要被笑话的。我们需要这样一种文化。所有这些方面做到,我们才能称这就是社会主义新农村。        

        我们把农村打扫干净,会给农村带来新一轮经济机遇,尤其在长三角城市群。我们的农村过往总是试图生产某种产品,工业品或农产品,但以后可能长三角所有农村都应该向服务经济转型。

五个关键词之五:食品安全        

        最后一个关键词,是食品安全。小农经济条件下,食品安全很难做到。因为我们知道,农民是朴实的,但也有农民的狡诈、贪小便宜,这是农民的劣根性之一。在一盘散沙的小农经济情况下,我们的食品安全就是看不到的。        

        我2014年曾到过一个山区县,县委书记对我讲,真的不知怎么回事,DDT我们80年代就禁了,但直到现在,农民居然还有人使用这个东西。DDT是难降解的,一用就到我们城里人的餐桌上去了。谁在生产,谁在销售,谁也不知道。这就说明,我们需要重组农业生产方式,强化农业生产的组织化体系。        

        解决这个问题也是两个系统,第一个要建立技术服务体系,以及与之相结合的管理体系,这是对农民有好处的。像日本那样,在多少农户那里,有一个政府出钱的农业指导员,教农民怎么做。第二个,农民生产资料必须要管制,乃至实现专营,这块是绝对不应该市场化的,相关教训值得我们汲取。如果做到这两块,我们进一步在城市建立食品的监管体系等,最终才能建成一个让我们所有人放心的食品安全体系。这就是我今天讲的。谢谢。        

        (本文系1月10日作者在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同济大学、金经昌城市规划教育基金联合主办的乡村发展与乡村规划学术研讨会主题论坛上的发言。澎湃新闻记者王昀根据作者发言与PPT整理,经作者授权发表,未经本人审定。沈苗提供速记支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