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兰州环保痛批央企背后:道完歉仍排污,专家质疑“政企合谋”

澎湃新闻见习记者 谭万能 发自甘肃兰州
2015-01-23 17:33
来源:澎湃新闻
绿政公署 >
字号

        

中石油兰州石化。

        2015年1月10日,兰州市环保部门对中石油兰州石化分公司(以下简称“兰州石化”)的环境违法问题提出严肃指责,称“短短数月,兰州石化公司屡次环境违法,作为央企,社会责任何在?”

        1月11日,兰州石化做出回应,称“诚恳接受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督批评”,并于12日通过环保部门宣布实施13项污染治理和升级改造工程,消除环境隐患。

        短短三天,政府发难,企业道歉并拿出整改措施,事情似乎得到完美解决。但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副院长白永平对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表示,“政府批评-企业道歉-提出整改措施”的处理流程,更像是政企合谋,平息舆论压力,“企业道歉了,政府对市民有交代,但道完歉,污染源依旧存在,道歉有什么用?”

        白永平认为,解决兰州石化事故不断,屡屡造成环境污染乃至环境危害的唯一办法,是尽快“科学、有计划”地将兰州石化搬出兰州市区。这也是兰州市在取得“空前”的空气污染治理成果后,想进一步提高和巩固需要啃的硬骨头。

庆祝“兰州蓝”,兰州石化却一直在拖后腿

        在痛斥兰州石化“社会责任何在”之前,兰州市环保部门正在庆祝该市2014年 “空气优良天数达313天,创2001年有监测记录以来全年天气优良率指标最好成绩”。当地媒体也用上了诸如“兰州蓝”等字眼。

        1968年起就在兰州工作和生活的甘肃省环境保护局原局长田炳申,直言目前兰州的空气质量“比过去好多了”,但他也坦言,只要兰州石化等污染源以及与之相关的火电厂等工业企业继续存在,污染就会继续存在。

        石化行业与兰州空气污染的关系密切,2013年3月16日,兰州市委书记虞海燕做客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时曾表示,兰州的空气污染中,“工业废气占到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的50%左右,扬尘污染约占20%左右,机动车尾气污染约占17%左右,低空生活污染源约占13%左右,同时带有明显的季节性特点。”

        这也正是兰州从2012年起进行大气环境质量专项治理的基本思路,即控制工业废气污染、燃煤污染、扬尘污染、机动车尾气污染“四大污染源”。田炳申认为,这些措施对于兰州的空气质量好转确实起到了作用,尤其是清洁能源改造(改燃煤为燃气,关闭小锅炉等)和工地、机动车扬尘控制,以及大量企业“出城入园”,对改善兰州的空气质量起了重要作用。

        “但兰州‘两山夹一河’的特殊地形,加之冬季经常出现的逆温静止气候条件,使得兰州的大气环境容量有限,在完成上述的污染减排措施以后,要想进一步改善空气质量,就只能从剩下的大型污染企业着手了。”白永平说,这是兰州石化为什么被关注的原因。

        2014年12月29日,在即将超额完成2014年“蓝天”任务时,兰州市还出台《工业污染源专项检查工作方案》,针对兰州石化,有专门的检查方案。其中,对火炬气的要求是“严格限制兰石化火炬气排放频次和排放量,凡未提前一周书面上报并批复的火炬气排放一律视同企业违规排放,在高限处罚和媒体曝光的同时,责令企业对其主要和直接责任人进行问责。”但仅仅10天之后,2015年1月8日晚,兰州石化便发生了火炬气燃烧事故。

悬在兰州人头上的“定时炸弹”

        

        兰州石化作为中石油集团下属的一级企业,2000年10月由原兰州炼油化工总厂和兰州化学工业公司主营业务合并组建。但在过去的十余年里,兰州石化因事故频发,一直都没有退出公众的视线。

        “兰州石化就是悬在兰州头上的一颗定时炸弹”,兰州环保志愿者范新向澎湃新闻表示。范新认为,像本次环保局通报的兰州石化短时间内出现四次环境污染事故,相比以往的事故都算是“小巫”。2006年,兰州石化曾于5月29日、6月28日、12月11日接连发生三起重大事故。其中5月29日的事故,万幸没酿成苯胺泄漏事故(2005年的松花江苯胺泄漏事故曾导致时任国家环保局局长解振华引咎辞职)。去年轰动一时的兰州4.11自来水苯超标事故,追溯源头,也与兰州石化的历史事故相关。

        “对石化企业来说,发生安全事故几乎就同时产生了环境危害”,白永平说,随着安全监管和环保考核越来越严,即便出现类似本次火炬气燃烧的事故,企业可能也会面临严格的环境处罚。而“运行了五六十年的企业,不可能保证不出问题”。

        兰州市在痛斥兰州石化的通报中也称该公司厂区内“长期存在跑、冒、滴、漏的问题”、“屡屡因设备故障导致火炬气排放黑烟”等问题。田炳申也认为,“老企业遗留问题太多,即便投入10余个亿进行治理,也不能保证完全不出事故”。

        在本次兰州市政府痛斥兰州石化环保不力、缺乏社会责任感后,兰州石化迅速做出了官方回应,1月11日“诚恳道歉”后,12日又向兰州市环保局提出了具体的整改方案,称“将在近期启动一系列深度治理及升级改造工程,目前已制定了技术路线图及项目计划表”。其主要项目包括:

        “4.11”事件污染场地地下水及土壤修复、120万吨/年重油催化裂化装置烟气脱硝、300万吨/年重油催化裂化装置烟气脱硝、催化剂厂工艺尾气排放环境隐患治理、有机性挥发气体泄漏检测与修复、炼油污水处理装置恶臭气体治理、轻质油品装车栈桥隐患治理、化肥厂苯胺污水处理装置隐患治理、环境安全风险评估项目、环境大气自动在线监测系统项目、炼油区雨污分流项目、化工污水处理装置升级达标改造项目、催化剂厂新建100m3/h氨氮处理装置等,共计13项。

        兰州石化称,预计上述“项目实施后将带来较好的环境效益,仅废气治理项目将实现年减排氮氧化物675吨、粉尘350吨。”

        但在事故发生后接受《人民日报》的采访中,兰州石化一位负责人也承认,(兰州石化)作为一个运行了近60年的大型石化企业,系统复杂,风险较多,称在未来“宁停装置不污染环境,确保稳定达标排放”。

原地治理还是搬迁重建?

        

      
        兰州近3年来的“铁腕”治污,确实使包括兰州石化所在的西固区在内的兰州市区空气质量大幅提升。不少人甚至忘了西固仍旧是兰州污染最严重的区域这一事实,比如中国铝业兰州分公司退休职工李和平就告诉澎湃新闻:“现在的空气质量,比我1986年来的时候好多了,当时都眼睛难受,呼吸困难”。

        但空气质量变好,并不等于污染物排放一定减少了。兰州大学环境质量评价研究中心一项针对西固区历史排放和现在排放的对比研究显示,除了二氧化硫的排放量近10年来大幅下跌外,西固区的其他污染物变化程度并不像感官的那么明显,其中部分污染物总量还增大了。

        该中心潘峰副教授曾于2005年和2014年两次对西固区的空气污染进行评价。在其参与完成的《兰州市西固区域环境影响后评估报告》中,曾对2005年西固区三大主要污染企业:兰州石化东、西厂区(分别简称“兰炼厂”、“兰化厂”)和西固热电厂,进行了污染物排放测定,及其对西固区空气污染的贡献(表1)。

        2014年,潘峰指导硕士研究生付金杯,对西固区进行了又一次主要污染物排放数量及其来源的研究,,三大污染企业仍是重要的研究对象,并与2005年的后评估结果进行了比较。

        结果显示,2005年和2014年,三大企业都贡献了西固区绝大多数空气污染物。2005年,兰州石化两个厂区合计排放的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总悬浮颗粒物(TSP)和非甲烷总烃(NMHC),分别占西固区总排放量的17.85%,31.26%,14.61%和90.92%,其中非甲烷总烃全部源自兰炼厂。而2014年,这四项指标的占比分别变为50.81%,44.48%,55.84%和82.4%(见表2)。

        兰州石化对空气污染“贡献”的增大,源于兰化厂多项污染物排放的大幅增加,在兰炼厂和西固热电的多项指标都大幅下降的情况下,兰化厂的四项污染物排放都出现了倍增,其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总悬浮颗粒物的增幅分别达到12倍、13.8倍,31.3倍,非甲烷总烃也从无到有。

        数据增加的背后,是过去10年西固作为兰州石化工业园所在地,曾一度新增了大量的石化项目,其中不乏120万吨/年延迟焦化装置项目、180万吨/年催化汽油加氢及配套项目、年产30万吨聚丙烯装置等项目,直到2012年,还有新工程上马。

        付金杯、潘峰等人的研究结论认为,西固目前已经没有二氧化氮和总悬浮颗粒物的环境容量。在2015年兰州将实施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前提下,这两项物质没有剩余容量,意味着至少在西固,PM2.5、PM10和氮氧化物三项指标,将面临较大的考验。

        而白永平认为,即便新空气质量标准要求的6项基本指标都完全达标,甚至年均值能够达到二级标准,也并不等于西固就不需要关注石化污染。比如前述的非甲烷总烃等石化特征污染物,会否对健康有影响,在多大程度上有影响,并不在空气质量强制测定之列。“那些没有强制要求监测的项目是否也达标?要知道空气污染物肯定不止6项,尤其对于石化企业而言,达标并不等于安全”。

        白永平认为,要想解决这一状况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兰州石化迁出西固”,即便现在搬不成,也要做相关打算。同时,在没有搬迁阶段,“企业需要弥补此前数十年在环保方面的不足,而政府则需要继续加强监管”。他同时也担心原地治理污染会流于形式,比如这次,政府批评完企业后,企业很快道歉,并拿出了整改措施,看似完美,“但企业道完歉后,该生产还得生产,该排污还得排污”。

        

 

        

        

        

        

(以上数据引自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兰州市西固化工园区大气环境容量变动及总量控制研究》,作者:付金杯,导师:潘峰)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