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建养老机构常遇“邻避效应”,上海将统一评估老年照护需求

澎湃新闻记者 邹娟
2015-01-28 21:18
来源:澎湃新闻
浦江头条 >
字号

2014年,全年共计新增养老床位8245张,其中公办养老床位5829张;截至2014年底,全市总床位数11.5万张。 王辰 澎湃资料
        “养老应该合理界定政府、社会、市场及家庭的职责与义务。”1月28日,上海市民政局局长施小琳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专访时表示,《上海市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已于今年1月通过一审,首次提出应当完善老年护理筹资、评估、支付、服务等体系,逐步建立符合上海实际的老年人长期护理保障制度。

新增养老床位连续17年列入实事项目

        施小琳介绍,上海市已连续17年将新增养老床位列入市政府实事项目。2014年,全年共计新增养老床位8245张,其中公办养老床位5829张;截至2014年底,全市总床位数11.5万张,其中通过各种方式,基本实现医养结合发展的养老床位数9.2万张,占养老床位总数的近80%。

        此外,上海大力推进在养老机构设置内设医疗机构。截至2014年底,全市660家养老机构中有139家设置了内设医疗机构,其中88家实现医保联网。

        目前,上海市民政局正在与卫生计生部门研究,针对养老机构住养老人实际医疗需求,鼓励设置内设医疗机构。2015年将新增50家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作为市政府实事项目,争取到2017年,实现全市有一定规模(一般150张以上床位)的养老机构均设置内设医疗机构(与医疗设施临近设置、整合设置的除外),经批准医保联网的,都实现三段医保结算。

统一评估老年照护需求

        此次市人代会上,有医疗界代表提出,医院门诊通常不敢轻易接受养老院老人,因为一旦三五天急性治疗结束后,老人原先在养老院的床位被别人占掉了,老人只能滞留医院。所以,一般情况下,这些老人通常被安排在急诊,就在走道里添张床,就诊环境差。

        施小琳介绍,实践证明,围绕社区居家养老的社区日间照护机构、社区嵌入式小型养老服务机构——长者照护之家、助餐点、老年活动室,构建15分钟服务圈,是社会总成本最低、资源配置最优化的养老模式,而这一养老模式亟需得到医疗服务的有力支撑。

        对无法设置内设医疗机构的养老机构以及社区托养机构,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服务支撑,通过签约,委派医生定期上门服务;或统筹、协调区域内其他医疗机构与养老服务机构签订协议,提供服务。

        另一方面,上海通过实施统一的老年照护需求评估,评估老人的身体情况,作为提供养老服务的依据,整合社区居家医疗护理、机构养护和老年护理医院资源,实现老年人服务需求与各类服务合理匹配,保证养老服务资源的公平分配和有效使用,这是近期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一项重点任务。目前,上海徐汇区全区和浦东、闵行、杨浦、普陀区的部分街道启动试点工作。

家庭养老的基础性作用不能偏废

        当然,施小琳告诉澎湃新闻,谁都知道养老很重要,但实际操作中,“邻避效应”非常明显。比如,大家都说要养老机构,但是如果建在自己周边,又都不要。建设养老机构很难,特别是中心城区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规划一处地址用于建设养老机构,却往往遭到周边居民的反对,导致建设迟迟搁置。为此,我们建议一方面要加强宣传引导,消除人们对养老设施的片面认知,给养老设施更多支持、接纳。

        “养老应该合理界定政府、社会、市场及家庭的职责与义务。”施小琳指出,随着城市家庭结构日益小型化,第一代独生子女家庭的家长进入老龄,家庭养老面临很多的难题,也对社会养老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与此同时,家庭养老的基础性作用不能偏废,家庭承担养老的责任、子女对于父母赡养的义务不能减弱。她说,“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弘扬孝亲敬老的传统美德;另一方面,要进一步为支持家庭、子女承担养老责任提供更多支撑,帮助家庭成员更好地关爱赡养老人。”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