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专访│中央一号文件起草组成员:中国一直支持转基因科研

澎湃新闻记者 欧昌梅
2015-02-03 13:32
来源:澎湃新闻
财经上下游 >
字号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如期于2月初发布。这是中央发布的连续第12个以“三农”为主题的一号文件。值得关注的是,今年的一号文件首次将“加强转基因科学普及”写进文件。

        2月3日,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韩俊表示,转基因首先是一个科学问题。“加强转基因技术的科学普及,就是希望让社会公众包括媒体全面客观、原原本本对待转基因技术的来龙去脉、发展的历史现状,以及它的特性和安全性、存在的风险,能够更加理性地看待转基因技术和转基因的产品。”

        中国现在已经批准进行商业化种植的转基因作物主要是棉花和木瓜。同时,中国批准进口了一些国外转基因农产品,主要为大豆,以及油菜籽、棉花和玉米。2014年中国进口大豆超过7100万吨,大部分是转基因的。

        “我们支持科学家抢占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的制高点……加强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的研究是一贯的政策。”韩俊表态说,中国在转基因研究领域起步较早,虽然总体跟发达国家研究水平存在明显差距,但在转基因水稻和玉米研究领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中国作为13亿人口的大国,人多地少,农业发展面临的环境资源约束越来越强,在转基因生物技术的研究方面不能够落伍,这一点是明确的。

        “要揭开转基因技术神秘的面纱,在尊重科学的基础上,理性地看待转基因技术和产品。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农业转基因产品市场不能都让外国产品占领。”韩俊说。

        就2015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专访了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宋洪远。

        宋洪远自1991年以来从事中国农村发展研究与政策咨询。1998年以来,他连续参加起草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文件,是近12年中央一号文件起草组成员之一。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以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为主题。在文件32条中,“强化农业科技创新驱动作用”位列第5。文件特别指出,要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在生物育种、智能农业、农机装备、生态环保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并强调加强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研究、安全管理、科学普及。

        这是“转基因”第六次写进一号文件,而“加强转基因科学普及”则是首次写进一号文件。

        对此,宋洪远表示,多年来,社会上对转基因有不同认识,存在争议。政府希望普及转基因知识,形成共识。

        宋洪远强调,中国在转基因上有科技重大专项支持,对转基因的科学研究一直持支持态度,只是在转基因推广产业化上,大家有不同看法。

        澎湃新闻网:总体来看,中国农业农村发展总体平稳,但近几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仍是聚焦农业。今年的一号文件更是把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放在了突出位置,这是基于什么作出的决定?

        宋洪远:农业现代化是中国农业发展的根本方向,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是现实与历史的重大任务。

        一是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基本要求来看。由于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又要从外部导入现代要素,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制约因素更多、过程更复杂,是现代化建设中的“慢变量”、更是“关键变量”。

        当前,中国工业化已进入中后期阶段,城镇化快速发展,信息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融合,比较而言,农业现代化已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突出“短板”。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四化”道路,促进“四化同步发展”。农业现代化这个短板越早补齐越好,不然就会拖整个现代化的后腿。

        二是从促进中国经济稳定增长来看。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隐性风险逐步显现。如何在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继续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为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是我们必须应对的一个重大挑战,也是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大任务。

        要促进中国经济稳定增长,首先要保持农业稳定发展、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否则就可能会出现增速走低、物价走高的不利局面。

        三是从促进中国农业长期持续发展来看。当前,国内农业生产成本正处在“上升通道”,“地板”逐步抬高;国内主要农产品价格已经超过进口价格,继续提价又遭遇“天花板”。如何在“双重挤压”下,创新农业支持保护政策,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是中国农业发展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考验。

        中国农业资源禀赋先天不足,人均耕地和淡水资源分别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3和1/4;生态环境严重受损、承载能力越来越接近极限,资源开发利用强度过大、弦绷得越来越紧。如何在“双重约束”下,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是中国农业发展必须破解的一个重大课题。要解决好这些矛盾和问题,必须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澎湃新闻网: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总体要求和基本思路是什么?我们一直在说“三农”改革,那么农业生产关系是否也需要做相应的调整?

        宋洪远: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按照稳粮增收、提质增效、创新驱动的总要求,继续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全面推进农村法治建设,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努力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优化农业结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民增收、建设新农村等方面取得新进展。

        去年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指出,要围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这个核心任务,把握中国“特色”和“新型”这两个基本要求,运用世界现代科技成果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创新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实现集约发展、节约发展、可持续发展,逐步形成全国多路径、多形式、多层次的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新格局。

        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既涉及生产力发展,也涉及生产关系变革。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以深化农村改革为动力,以强化农村法治建设为保障,突出重点,加快推进。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几个重点任务:

        一是围绕建设现代农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二是围绕促进农民增收,加大惠农政策支持力度;

        三是围绕城乡发展一体化,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

        四是围绕增添农村发展活力,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五是围绕做好“三农”工作,加强农村法治建设。

        澎湃新闻网:今年的一号文件特别提出要加强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研究、安全管理、科学普及,主要是基于怎样的考虑?

        宋洪远:这么多年,社会上对转基因有不同认识,有争议。政府希望普及知识,形成共识。

        我们国家有转基因科技重大专项,要不华中农业大学怎么培育出转基因水稻呢。在研究上,国家一直支持,主要是在推广产业化上,大家有不同看法。

【延伸阅读】中央一号文件九年六提转基因,释放商业化信号

        新华网海口2月3日消息,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加强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研究、安全管理、科学普及。这是近九年来中央一号文件中第六次提到转基因技术。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等专家认为,九年六次提转基因技术传递的正是中央持续鼓励转基因科研,探索其商业化道路的信号。

转基因专项经费大幅削减

        “新华视点”记者查阅近九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发现,其中有六年提到了“转基因”:2007年首提严格执行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2008年强调启动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2009年和2010年提出要加快推进转基因科技重大专项,培育新品种产业化;2012年则强调进一步实施重大专项,提出了“分子育种”这一与转基因相近的说法。

        陈锡文表示,中央一号文件6次提到转基因,足以说明作为前沿技术,中国作为一个大国不应该在这方面落后,国家应该继续支持科学技术界继续研究。同时,他说,2011年和2013年没有提到转基因,并不代表中国的转基因科研进程因舆论压力和“反转呼声”中断。

        事实上,中国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被一些发展中国家不断超越。据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所前所长、研究员黄大昉介绍,1997年至2001年,中国大力推广转基因抗虫棉花,种植面积居世界第四,在之后的2003年、2006年,中国转基因作物面积先后被巴西和印度超越。截至2014年,中国转基因作物仍限于棉花和少量番木瓜,总面积约390万公顷,与南美巴拉圭种植面积相当,并列世界第六。

        在一些从事转基因研究的人员看来,与日俱增的“反转”呼声确实对转基因科研产生了影响。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柯炳生在去年全国两会上公开表示,2013年,中国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经费缩减至4亿元,高峰期曾有20亿元。

        对于转基因专项经费的大幅削减,上海市农科院农业生物基因中心副研究员叶水烽有体会。他说,中心参与华中农大抗虫水稻的课题,经费只有400万元,还是几个单位联合申报才批下来的,现在中心自己做的课题已经没有转基因专项经费支持了。

        但转基因技术能大幅提高农业效益的事实是无法改变的。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最新的研究报告指出,2014年全球转基因作物的价值高达157亿美元。中国700多万小农户继续受益于转基因作物,中国农民自1996年引入转基因技术以来获益162亿美元。

        叶水烽说,近年来,国内转基因领域已经很少有重大科研突破,“如果我们的技术停滞不前,就会受制于别国,对于我国种业、粮食等方面的战略安全是很不利的。”

转基因生物安全防线是否失守?

        从湖南曝出“黄金大米”事件,到中储粮“转基因油入库”风波,再到海南传出转基因作物违规种植……近年来,转基因违规事件屡屡曝光,转基因生物安全的防线是否失守?

        事实上,中国对转基因科学研究试验以及生产上有一系列严格的制度和审批流程。2001年起实施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是目前转基因科研以及商业领域必须遵守的准则。不少业内人士表示,出现转基因管理“乱象”的原因是,违规违法成本低、监管力量薄弱、审批流程冗长三大问题的集中爆发。

        在海南南繁育种基地发生违规种植转基因作物事件后,海南省农业厅科教处处长吴琼泽感叹,按照目前有关法规规定,对于违法违规开展南繁转基因工作的单位和个人,仅处以5万元以下的罚款,震慑实在太小。

        专家表示,由于转基因作物和加工品难以肉眼识别,不少企业和个人借此非法牟利。河北秦皇岛一家粮油外企的左姓销售人员向记者透露,一些酱油生产厂商上门收购转基因豆粕,为的是降低生产成本。

        对于违规行为的监管,海南省陵水县农业执法部门一位负责人表示,以转基因育种为例,由于试验材料数量巨大且调运频繁,而执法队伍人手不足,抽样覆盖面小,难以满足全面监管需求,无法形成常态化监管。同时,管理体制上也存在一些无法理顺的难题。

        审批流程过于繁琐,也成为一些科研单位从事转基因违规行为的动因。叶水烽透露,国家对转基因试验每个环节都要严格审查,但审批每年只有两次,材料报上去一般要两个月才有结果。如果审批不及时,导致试验跟不上季节,很可能影响试验结果。“有的单位怕审批时间长,就提前开展试验,这就是违规的了。”

        黄大昉表示,中国转基因品种安全审定的程序太长、过严。一些品种拿到了安全证书,但品种审定一直没有完成,这不是因为安全问题而是管理程序问题。“不加快突破管理上的瓶颈,发展很难在短期实现。”

转基因为何逐步被“妖魔化”?

        除了防线是否失守,还有另一个需要回答的问题。“转基因玉米导致老鼠灭绝”“食用转基因食品可致不孕不育”……随着一个个传言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上传播,转基因逐步被“妖魔化”。公众对转基因技术的认识究竟有无偏差?

        海南省农业厅厅长江华安坦言,社会上关于转基因的争论,很大层面上是科学普及不到位造成的。专家无法说服公众转基因技术和食品是安全的,“反转人士”也暂时无法找出科学证据证明转基因有害,双方不断僵持。

        有专家认为,公众对转基因产生误解的主要原因,是混淆了转基因技术和食品安全的界限。目前,中国批准种植的转基因作物只有棉花和木瓜,没有批准任何转基因主粮的商业化生产。但是,有个别企业为推销产品,利用消费者对转基因的“恐惧”心理,把转基因的争论与食品安全关联,助长了对转基因技术的“妖魔化”。

        近日,农业部下发通知,对中国未批准进口用做加工原料、未批准在国内进行商业化种植,市场上并不存在该转基因作物及其加工品的,禁止使用非转基因广告词。对于上述情况,农业部总经济师、新闻发言人毕美家曾表示:“像花生油这种国内并无转基因商业化种植的作物加工产品,打上非转基因标识,在误导消费者的同时,也加剧了行业恶性竞争。”

        农业政策专家、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教授程同顺等人士认为,应该在全社会展开转基因知识的普及和讨论,使民众对转基因农产品有所认识和辨别,“要公开化,多讨论,科学家不能替老百姓做决定,讨论要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

        同时,专家还呼吁国家规范并完善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福建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师张翔认为,转基因食品的推广和销售要建立在充分的信息公开和尊重消费者选择权的基础上,杜绝“打擦边球“、对转基因事实语焉不详的情况发生。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