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重回八十年代的列车:法国摄影师彩色胶片上的中国

江锦
2015-02-05 08:03
来源:澎湃新闻
快看 >
字号

        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新鲜的事物每一天都在中国大地上出现,中国的社会面貌正处于最朦胧而多变时候。1979年,中国批准第一批旅游签证,1981年,法国人阎雷带着他的相机来到了中国,1985年开始以摄影师身份拍摄中国。

        在阎雷的摄影集《昨天的中国》中,写到了23岁的他踏上迷梦里的“东方国度”时的感受:“与中国大陆的第一次接触让我无语。在广州,统一的着装形成了一种浑浊厚重的灰色调,没有任何对比,没有任何颜色。这种色调,我至今仍不知如何捕捉。”

        阎雷没有停留在广州,八十年代里,他穿梭在中国各城市间,“旅行”成了他创作的注脚。他的底片上记录了八十年代,在火车站、在列车上、在候车室的中国人,在这一浓缩了社会各层次的公共空间里,阎雷捕捉了朦胧变化中的中国面孔。

1985年,北京站

1986年,辽宁火车站
1988,大同至北京的列车

        在阎雷的描述里:“北京城简朴的灰色氛围,像索然无味的白开水一样。干燥的风吹得噼啪作响,到处都是煤球的气味。但是这个城市有一种过时的魅力:城市散发着斯巴达式的诗意,没有汽车的大街上演着一出自行车的芭蕾舞剧,古老胡同中进行着隐蔽的生活。我喜欢花好几天的时间在北京火车站流连。对我而言,这座既像宝塔、又像斯大林式远洋邮轮的建筑,是整个中国的中心:农民们从遥远的乡下来到这里,战士们从这里奔向自己的老家,城市居民去看望分散在全国各地的亲人。”

1985年,北京站

        这位法国摄影师对自己许下了“为这个巨人绘制一幅肖像”的宏愿,这个计划所仰赖的是一遍一遍的去看,去观察,理解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和思维。1986年,阎雷在北京火车站看到:“像任何一个中国的车站一样,大厅里挤满了踟蹰的人们:穿卡其布军上衣的农民萎靡不振地坐在建筑工地用的防水油布上,留平头的便衣警察,候车室里的城里人,穿开裆裤的小孩儿,一切都那么扭曲又天真。

1985年,北京站
1985年,山东潍坊
1988年,沈阳站
1988,大同至北京的列车

        观察神秘古老的“东方巨龙”是很多同时期来到新中国的外国人的共同目的,”在展现中国面貌上, 阎雷力求避免对东方的刻板印象:“我所依据的是我自己的亲身体验,常常敏感于人生的起落、犹豫和脆弱,而刻意与西方人和中国人所写的报道保持距离,好让现场所留给我的印象能够保持鲜活和自由,能够为我的内心注入奇观,教会我他们的语言,让我学到另一种思维方式,与我分享当代中国激变所掀起的引人入胜的巨浪,而不囿于新闻和摄影风格。”中国在阎雷生活中的重要性远超当初他的想象,他能说流利的汉语,一次在贵州拍摄时,他被莫名卷进了一座监狱,“一边周旋在各色人之间与典狱长把酒言欢,一边祈祷千万别被他们发现我的照相机。”30年来,阎雷共拍摄了60多个关于中国的摄影报道,出版了4本关于中国的著作。1985年,他还曾借机进入朝鲜,成为第一个进入朝鲜拍摄的西方摄影师。

        借助西方摄影师的镜头,中国得以呈现多样化的面貌,视觉影像成为跨文化研究的重要资料和手段。

        
(阎雷摄影集《昨天的中国》于2015年2月由后浪出版公司出版,本文图片经后浪出版公司授权刊发。)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