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男生普通话很差却以头名进985高校播音系,只因爸爸是台长

袁汝婷、谢樱/新华网
2015-02-12 13:28
来源:澎湃新闻
教育家 >
字号

        新华网2月12日消息,一度沸沸扬扬的湖南大学17名学生蹊跷转学事件逐渐退出人们视野,种种类似笼罩在象牙塔上的疑云却并未散去。记者调查发现,在一些地方,“腐败之手”正伸向象牙塔,频频上演“权力通吃”的游戏,腐蚀教育公平。

自主招生、转学,水有多深?

        自主招生、国家运动员加分等项目一度被认为是高考“预备战”,初衷是让一些真正有特长、有能力的学生迈过大学的分数门槛。然而,实际操作中,这场“预备战”已是猫腻丛生。

        “相当部分的自主招生学生有很深的背景,权力通吃一切。”北京某985高校一位不愿具名的博士生导师、教授告诉记者。此前他曾任职于另一所985院校,并担任过学校自主招生的评审委员。在自主招生的环节,在打通了中学、招考老师、高校三方关系后,一些“有背景”的学生靠着“打招呼”、“拼关系”拿到大学入场券。

        此外,体育特长生、双学位项目等也猫腻丛生,被不少受访地高校人士称为“水很深”。

        张艺(化名)是北京某理工类985院校的毕业生,她告诉记者,本科时系里有一个男生,父亲是某部级行政单位的中层干部,“那男生长得很胖,居然是以某球类运动国家二级运动员的身份加分进来的。”张艺说,这位“官二代”念到大二,已有多门考试挂科,却申请到了该校与国内某顶尖大学的双学位课程,“还堂而皇之地搬到了那所学校的宿舍。”

        迈入大学后,也同样有一些灰色操作让学生“跳龙门”。“读本科时,我们年级有两个同学从其他学校转来,摇身一变就成了名校生。两个学校间的高考录取分数线相差了100多分。”湖北某高校毕业生小晨(化名)告诉记者,这种“没来头”的神秘转学一度让他和辛辛苦苦考上重点大学的同学们感到莫名其妙。

        湖南某“985”高校一名行政管理人员告诉记者,“内部子弟”转学或是转系,一直被业内认为是一种“隐形福利”,而福利的发放资格是“和领导关系远近”,发放方式就是“靠关系转学”。

艺术生、低分招录,秘密通道?

        与招生、转校等环节的“暗箱操作”相比,校内转专业更加普遍,也更便于操作。因为申请门槛更低,跨度更小,“猫腻”也更多。

        上述湖南985高校的行政管理人员向记者透露了一条“曲线入学”的“秘密通道”。“原本是艺术专业的学生,专业课找关系通过后,高考只需要300多分就能录取。入校后一个学期,再转到非艺术的热门专业,这样的例子不少见。”

        小晨告诉记者,他所就读的高校有个播音主持专业,按艺术类招生,“高考四五百分就能进来”。而该校新闻专业的录取分数线基本在600分以上,“每年都有入校之后从播音转到新闻专业的,还有转到金融、法学的,那些专业录取线更高。”

        事实上,不少学校的艺术类专业招考都是学校自身组织考试,考上的学生可降分录取。“这里面就有门道了。当时播音专业有个专业课第一名的男生,普通话水平很差,爸爸是当地电视台的台长。”某985高校新闻专业的学生告诉记者,不乏一些“有来头”的学生通过考前恶补的“三脚猫”技巧拿到艺术生的“降分锦囊”,更有甚者,连“三脚猫”的功夫都没有。

        记者了解到,一般高校发布的转专业要求,是学生第一学期考试成绩能达到专业前5%,转专业名单要公示。可就是这种看似透明公正的规则背后仍存猫腻。

        “我认识的两个同学,期末考试一个挂两科,一个挂一科,结果都成功转了专业。我一科没挂,却连转专业的资格都没有。”有网民在百度贴吧“吐槽”转专业的不公平待遇。

        更值得警惕的是,比起转学,转专业的数量更庞大。记者在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网站查询到的一份2010级学生转专业名单显示,学校共192名学生转专业,其中不乏从对外汉语、法学等文科专业转到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等理工科专业的学生。

保研资格、种种“名头”,多少门道?

        高校的“特权”与“腐败”之手并不仅在本科阶段,原本旨在优先选拔优秀本科毕业生的研究生保送机制,如今也成为高校“就读黑幕”的一部分。

        “有些关系特别硬的学生,会有学校领导亲自‘打招呼’,暗示给他的各科成绩打高分,因为平时成绩的排名直接影响到有没有保研资格。”湖南某高校一位不愿具名的副教授向记者透露,有的学校会专门组织一场保研资格考试,考前漏题、直接修改分数等乱象环生。

        王旭是中部一所高校的毕业生,谈起“保研”被刷下的经历记忆犹新。“我成绩排名全年级第二,但是在学院评议的时候,因为名额有限,就以我‘与人交流少、参加社团不积极’的理由把我刷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位家庭背景深厚、成绩平平的同学。”

        记者了解到,高校里的保研“名头”不少,除学业优异外,还有特殊贡献保研、科技保研、工作保研等,“名头”多,水分大,缺乏客观标准,因此很容易被“借牌子”、“钻空子”,成了保研“重灾区”。

        湖南大学文科硕士于某向记者举例,毕业时一位平时很少来上课、大家都不熟悉的学生,因为特殊贡献奖保研。“至于是什么贡献,大家全都不知情,学校也没有交代。”

        “科技保研是针对那些在科研成果有突出表现的学生,但我所知的一位同学考研数次都没有成功,后来找关系结识了一位老师,老师手中有某个项目,将他的名字加上之后,他就得到了科技保研的名额。”于某说。

        此外,还有高校学生向记者反映,担任学生干部、社团干部的优秀学生也有少数保研名额,但一些现实的情况是,很多学生干部拿不到资格,没有担任过干部的学生却可以得到校团委开具的工作证明,拿到保研“通行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