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韩国版《许三观》,只剩下催泪的亲情片,余华会满意吗?

姜屿植
2015-02-16 17:41
来源:澎湃新闻
有戏 >
字号

韩国电影《许三观》海报。

        《许三观卖血记》肯定算不上余华最好的作品,但却是最具国际语言的小说。相比《活着》、《在细雨中呼喊》或《兄弟》,余华在《许三观卖血记》里有意无意加入了许多具有普世意义的元素。

        以其在1998年为韩文版所撰的自序中写的那样:这是一本关于平等的书,这话听起来有些奇怪,而我确实是这样认为的。我知道这本书里写到了很多现实,“现实”这个词让我感到自己有些狂妄,所以我觉得还是退而求其次,声称这里面写到了平等……这个人的名字很可能叫许三观,遗憾的是许三观一生追求平等,到头来却发现:就是长在自己身上的眉毛和屌毛都不平等。所以他牢骚满腹地说:“屌毛出得比眉毛晚,长得倒是比眉毛长。”

        我相信,自编自导自演电影《许三观》的河正宇肯定读过这篇序,也许还是反复读过。但他彻底抛弃了余华的韩文版自序,把一个关于平等的故事,改编成一部过于煽情的韩国亲情片。(事实上,这部电影的韩文名字没有卖血记三个字)

余华的小说《许三观卖血记》。

        去年有报道称,余华很看好河正宇执导的影片,他表示:“有很多国家都提出过要改编成电影的邀请,不过出于对韩国版权方的信赖,决定在韩国首次搬上大银幕。河正宇主演的作品全都一个不落看过了,我对他的表演非常满意。现在他还自己执导,一定会给大家带来一部充满魅力的电影。”

        不清楚余华在看完成片之后,会有怎样的感受?小说里的黄酒、炒猪肝变成了电影里的浊米酒、猪血肠,味道能一样吗?

        不得不承认,韩国电影改编者一直在追求最大程度地还原小说。单举一例,片中人物基本保留了小说中的姓名,许三观、玉兰、一乐等,这些名字很不韩国,放在一个讲韩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电影里,其实本身就是有点古怪的,但韩国片方仍努力将他们加以保留。

        只是在韩国,你更难找到一个名字里叫“小”的男人。

韩国电影《许三观》剧照。

        如此拧巴的状态在于,韩国片方在多个改编选项中最终决定,本片主打韩国本土市场,所以对原著进行了最大程度的韩国化改造。但又为了尊重原著的原则,在一些似乎不需要改编的地方尽量加以保留。

        网上有一篇关于韩国电影《许三观》诞生记的文章,对于影片15年来的改编路有着详细的记载,我这里稍微略述一下,简言之,2000年,韩国映画世界电影公司的代表安东奎在看过韩文版的《许三观卖血记》后,立即辗转联系到作者余华,买下了电影改编权。(这里有一点,那篇文章没有写出来,2000年,韩国三大报之一的《中央日报》做了一份读书排行榜,称《许三观卖血记》是人生要读的100本书之一)

        余华当时给安东奎建议,让姜文自编自导(因此,当时中韩两方都试图将影片定位国际市场),但那一年的尴尬是姜文把《鬼子来了》带去了戛纳电影节。结果事情就黄了。

        打那之后,安东奎就决定把小说改编成一个韩国化的电影,因为他认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韩国也曾经卖血成风,余华小说里写的也都是韩国人的感受。这个韩国化的《许三观》在2004年曾以话剧形式展现过,只是电影计划迟迟不能成行,2012年韩国导演,拍过《丑闻》的李在容也有意接过导筒,可也没有进行下去。

        再说一下河正宇与安东奎的关系,一句话,前者视后者为前辈与恩师。所以,演而优则导的河正宇最终决定改编电影,很大程度上是冲着那份人情去的。毕竟购入版权后的15年间,安东奎每年支付的《许三观卖血记》著作权费累计起来已达10亿韩币(约人民币600万元)。

        河正宇将原著中出现的近现代史进行淡化,让故事的重心落在了"父子亲情"上,将原本灰暗的故事基调提亮变暖。打造出一部颇具浪漫色彩的"亲情大戏"。

        今年1月15日,影片在韩国上映,总观影人次达95万,在韩国本土最大的搜索与门户网站NAVER上,影片打分维持在7分左右。

        余华是一位爱写“文革”的作家,他几乎每一部作品都会多多少少涉及“文革”,但同时代的韩国,却是一个政治上独裁,经济上腾飞的年代。如果仔细看影片后半段,的确你能从医院里一些细节注意到韩国民主化运动,但影片只是把它们作为一个时代背景,远远地虚化。

        小说中的政治因素,在电影里看不到了。代之以催泪的亲情。举例来说,最催泪的改动无疑是一乐去何小勇家“叫魂”,如果你读过原著,你会发现电影里一乐那一声声催人泪下的“爸爸”,在小说里根本是没有的。

        电影最后,玉兰去卖了肾。这里提示一下,字幕组翻译有错误,신错翻成了心。想象一下,肾脏移植手术变成了心脏移植手术,人还能活吗?

韩国电影《许三观》剧照。

        片尾,许三观一家吃着王包子(韩国人对于大包子的一种叫法)、鲫鱼汤,一家团圆的美好画面,倒是蛮适合中国人在春节时观看的。

        我重新翻看了一下原著结尾,摘抄如下:

        许玉兰拉着许三观来到了胜利饭店,坐下后,许玉兰给许三观要了一盘炒猪肝和二两黄酒,

        ……

        许三观面前的桌子上放着三盘炒猪肝,一瓶黄酒,还有两个二两的黄酒,他开始笑了,他吃着炒猪肝,喝着黄酒,他对许玉兰说:“我这辈子就是今天吃得最好。”

        许三观笑着吃着,又想起医院里那个年轻的血头说的话来了,他就把那些话对许玉兰说了,许玉兰听后骂了起来:“他的血才是猪血,他的血连油漆匠都不会要,他的血只有阴沟、只有下水道才会要。他算什么东西?我认识他,就是那个沈傻子的儿子,他爹是个傻子,连一元钱和五元钱都分不清楚,他妈我也认识,他妈是个破鞋,都不知道他是谁的野种。他的年纪比三乐都小,他还敢这么说你,我们生三乐的时候,这世上还没他呢,他现在倒是神气了……”

        许三观对许玉兰说:“这就叫屌毛出得比眉毛晚,长得倒比眉毛长。”

        读罢发现,小说结尾没有一乐、二乐、三乐什么事情。

        更关键的一点,许玉兰之所以会拉着许三观去胜利饭店,原因在于:许三观想吃猪肝,身边又没钱,他决定为自己卖一次血,但是到了医院,血头说他的血只能卖给油漆匠漆家具,可对于他来说卖血已成为他渡过生活难关的唯一办法,无法卖血让他感到自己的人生走到了尽头,他坐着,哭了。

        这段情节是余华认为小说中最精彩的部分。可电影呈现的版本里,这一段被彻底地改造光了。化入了许三观为救一乐,到处卖血的催泪情节里。

        如果,这部电影真的能让姜文导,或者其他中国电影人拍,将会是怎么样的?

        我相信,肯定会比简化成“亲情故事”的韩国版好一万倍。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