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我最怀念的春晚小品,欢迎你补充

西门补皮裤
2015-02-17 12:11
来源:澎湃新闻
有戏 >
字号

        历届春晚都提供了令人难忘的小品节目,在此作者盘点了几个,并且任性地混入了一个元旦晚会上的小品……

        1、1990年春晚

        作品:《主角和配角》

        表演者:陈佩斯 朱时茂

        经典台词:皇军托我给您带个话!

        陈佩斯和朱时茂1984年就登上了春晚,当时春晚才办到第二届。这两个人是怎么走到一起的?一个正气凛然,一个贼眉鼠眼,光站在一起,就该发生点什么,就能让人平白地笑一会儿。

        正是从二人表演的《吃面条》开始,小品,这个从电影学院表演课和戏曲学院练功房走出的表演形式,一下子就让观众喜闻乐见了。听说剧本都是两个人合作写的。台上合作默契,但台下两个人总因为剧本吵架,闹僵了还得请姜昆和马季做和事佬。陈佩斯永远演思想落后的、需要认真教育的同志,朱时茂永远高大正义充满智慧,也印证了老话“邪不压正”。

        《主角与配角》、《警察与小偷》、《羊肉串》、《胡椒面》现在看基本上都是一个套路,两个处在对立面的人,通过一系列矛盾冲突制造笑料。看陈佩斯自作聪明瞎折腾自己,看朱时茂装傻充愣目光炯炯,早知道结局的你也会笑个不停。为什么大家会觉得二人后期的作品不好看了?好比请极简主义设计师家装,却偏要他往欧式里赶时髦,加条再贵的挂毯也显得多余,《王爷与邮差》就是这个毛病。我们看憨豆,没怀揣什么情怀和立意,他一干傻事,我们就会乐,多好!

        《主角和配角》可以称得上是二人的代表作,不管是台词的节奏感还是两个人的默契度,在其中都得以完美体现。等陈佩斯如愿穿上主角的服装,接下来的戏基本上一句一个爆笑点,观众嗨得不行!至今我还能想到朱时茂穿上汉奸的衣服得意洋洋地说,“就咱这形象,怎么看也都是地下工作者!”

        如果这个小品搁到现在,可改个时髦的名字——《论颜值的重要性》。

        2、1990年春晚

        作品:《相亲》

        表演者:赵本山 黄晓娟

        经典台词:

        啥也别说了,理解万岁吧!

        1990年春晚是出经典小品的一年,赵本山和黄晓娟合作的小品《相亲》,让老赵一夜成名。这一年的陈佩斯和朱时茂的《主角与配角》、岳红和巩汉林的《打麻将》、严顺开和黄宏的《难兄难弟》都很精彩。

        赵本山那时候充满胶原蛋白、但怎么看都长得着急了许多,30几岁首登春晚舞台就演了58岁的东北老汉,八撇胡、前进帽,土布中山装、插兜八字腿,俏皮话一箩筐,确立了他的经典形象“徐老蔫”(本山大叔,时间都去哪儿了?)。虽然黄晓娟的表演现在看起来台词话剧腔严重,但反而衬托了赵本山的表演松弛、蔫坏蔫坏,在此之前,观众从没在央视的舞台上见过这么烟火气十足的喜剧演员,立马就被吸引,加之这个作品反映了当时儿女干涉老人夕阳红的社会现象,虽于赵本山巅峰作品来说,只能算小试身手,但从整体来看,算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作品。

        3、1990年元旦晚会

        作品:《超生游击队》

        表演者:黄宏 宋丹丹

        经典台词:他爹,还记得当(发音读党)年不?

        其实《超生游击队》不是春晚节目,但我还真挺难忘的,如果放在春晚,也不为过。这是在我的记忆中,被群众模仿得最多的小品。主持人模仿过,小孩模仿过,公司年会、婚礼庆典艺人比赛应该也都是“保留节目”,于是各式各样的“孩儿她爹”和“孩儿她娘”给全国人民义务地普及了东北话。

        两个人一出场对暗号,就把因超生而变成“城市盲流”的年轻农村夫妻刻画得惟妙惟肖。

        “他爹,这地带安全不?”

        “据我观察,没发现敌情!”

        那个时候的宋丹丹虽然怀孕4个月,但还真是挺水灵的,黄宏的高海拔声线也尤其搞笑,他蹲在地上找烟屁股说“外国烟就是冲”,把小人物的喜剧感体现得淋漓尽致。而宋丹丹的那段“他爹,还记得当年不……”流传至今。

        这个主题思想“生男生女都一样”的小品和《产房门前》不同,因为有了宋丹丹,让小品中句句台词都变成了经典。就像唱阿杜的歌要抽三包烟,模仿刘欢要穿高领毛衣缩脖子一样,“小品女王”宋丹丹的独特性同样也是无法取代的。

        4、1996年春晚

        作品:《打工奇遇记》

        表演者:赵丽蓉 巩汉林 金珠

        经典台词:它为什么这么脆,它怎么那么脆?它其实就是一盘大萝卜(发音读贝)。

        赵丽蓉老师应该算是歌舞小品的创始人,评剧的功底加上越老越招人爱的容貌,让她成为老来红的典范。《打工奇遇记》是歌舞小品里不可多得的好作品,其中那段“爆肚儿炒肉溜鱼片,醋溜腰子炸排骨,松花变蛋白菱藕,海蛰拌肚儿滋味足,四凉四热八碟菜,白干老酒——烫一壶!”看似轻松,其实对于唱功、气息和表演都要求极高,赵老师当年正好腿疾复发,但表演中丝毫看不出,真是让人点赞的老艺术家。我记得央视还有一个经典版本,是由彭丽媛和宋祖英、阎维文表演的《打工奇遇记》,得到国宝级歌唱家们的集体青睐,也正好说明了它的强大魅力。

        在《打工奇遇记》里,老太太背着蛇皮袋子,揣着一条破抹布,唱着“走四方”出来打工、八辈贫农的“民兵排长”却要扮上慈禧陪客人吃饭,人物设置相当讽刺,加上像“小鸡子”似的老板巩汉林,“女汉子”一般的领班金珠,俨然一幅人间浮世绘。

        小品中也加入了“不许三陪”、“饭托”等当时热词。

        最后赵老师挥笔题了四个大字“货真价实”,到如今都还值得中国商人好好琢磨琢磨。

        5、1996年春晚

        作品:《机器人趣话》

        表演者:郭达、蔡明

        经典台词:没有到门口去迎接您,实在是对不起啊!

        现在所谓的“单身狗”们可以看看,对于选择什么样的女朋友做老婆,《机器人趣话》似乎给了一个很好的回答。

        之所以把这个节目拉进来,其一,小品的创作比较超前,跳脱出了现实却也和现实紧密结合;其二,蔡明多才多艺,称得上百变,在春晚的舞台上,既演过十来岁的小姑娘(《追星族》),又演过六十几岁的老太太(《想跳就跳》),还演过外国人(《黄土高坡》),扮演机器人都要展现不同的性格;其三,这个小品是郭达最为扬眉吐气的一个作品,蔡明又给他上烟、又给捶腿,蔡明有次在采访中曾亲口承认,“经常欺负郭达,把好的包袱留给自己,但郭达很包容”。郭达在小品中那句“蔡明你也有今天!”应该算是心里话了,呵呵。

        蔡明和郭达也是能够彼此激发创作力的一对好搭档,最重要的一点他们无拘无束天马行空,可以涉及各种行业各类话题。两个人的形象,可以演父女、可以演夫妻、可以演母子,他们就像番茄和蛋,不必纠结先放番茄还是先放蛋,炒了就变成番茄炒蛋、煮了就变成番茄蛋汤,可以有一千种做法,都是家常菜却滋味无穷,现在郭达不上春晚了,还真是觉得蔡明没有对手了,番茄再耀眼,没了那个总受欺负的蛋,好像光剩下酸酸甜甜了。

        另外补充一句,这个小品的编剧之一是冯小刚!

        6、1999年春晚

        作品:《昨天、今天、明天》

        表演者:赵本山、宋丹丹、崔永元

        经典台词:

        来前的火车票谁给报了?

        你抑郁啦?

        他比你还难看!

        我叫白云。我叫黑土。我七十一。我七十五。我属鸡。我属虎。这是我老公。这是我老母。

        依照当年大红大紫的央视栏目《实话实说》为原型创作的小品《昨天、今天、明天》就不用说太多了。它应该算作赵本山的巅峰作品。现在有很多人冒出来说老赵的作品没营养,低俗,这话一点没错。我是个比较实在的人,更是一个不愿意脱离低级趣味的人,想要营养会去看书和纪录片,不愿意大过节的还想受思想教育,吃饺子能多乐乐或许能多吃几个,比跟一个演员较劲比高下舒服,虽然客观地说,如果不是“门牙光荣下岗”的宋丹丹,外加一个“笑跟哭似的”崔永元,可能老赵永远也达不到这样的高度。

        《昨天、今天、明天》从“说实话”铺垫出的喜剧笑点,台词简洁有力,结合当下热点话题,一句一个笑点,据说当年宋丹丹总不来排练,把本山大叔急得够呛,临了宋丹丹还埋怨“词儿太多记不住”,而小品中的很多笑料竟然都是快上场时临时加出来的。这个小品是遇强则强的经典范例,也成功塑造了大爷大妈的最富正能量代言人“白云”和“黑土”。

        7、2001年春晚

        作品:《卖拐》

        表演者:赵本山 范伟 高秀敏

        经典台词:

        忽悠!接着忽悠!

        走两步,没事儿走两步!

        恭喜你,你都会抢答了!

        这人和人的差距咋这么大呢?

        脑袋大脖子粗,不是大款就是伙夫!

        这个作品一出来,就有很多帖子冒出来,比如“从《卖拐》看心理暗示”、“从《卖拐》看营销手段”、“从《卖拐》看风水学”、“从《卖拐》看情商”,这也是我认为它能入选经典小品的原因,好作品一般都能激发各行各业人的意淫能力。

        先说说范伟,其实在1995年春晚上的《牛大叔提干》,范伟就实现了和赵本山的春晚首次合作,当时范伟演了个乡里的胡秘书,三七开小眼镜,亮眼的台词几乎没有,观众记住了骂领导“扯蛋”的牛大叔,几乎忘了范伟这个相声科班出身的牛逼演员。(跑偏一下,《牛大叔提干》应该是今年春晚的小品,哈文导演不知你是否注意到了?)

        到了《卖拐》,范伟的形象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变化,脑袋大脖子粗、有点二的形象,加上有点口吃的台词,让观众一下子记住了他,当然这背后也得利于金牌编剧宫凯波,以至于两人后来合作了那部我爸妈天天巴巴地等在电视机前看的电视剧《老大的幸福》。《卖拐》终于让范伟在几次甘当绿叶之后盛开为一朵大花,而且相当明艳动人。

        再说说高秀敏,她的形象加上她爽朗的笑声,“东北大妈”非她莫属。高秀敏演戏有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就好比三句半中的最后那半句,别看词儿少,锣鼓点儿都在她身上,接早了、接晚了、接得分寸不对,整个包袱就抖不出来,所以赵本山后期从徒弟中挖掘了很多“东北大妈”,但你都听不到咬大葱那一声带劲儿的脆响。

        《卖拐》让赵本山、范伟、高秀敏成为了“黄金铁三角”,也让“忽悠”成了老百姓之间调侃的“口头语”,和很多人想的正好相反,认为赵本山的小品里不断出现了侮辱傻子、残疾的人物,我看这个小品时是这么想的,有时候我们内心里那个自己往往就是这些形象——贪小失大、缺根筋、自作聪明,对自己不自信,看人下菜碟,或者某部分有了残疾,病得也还不轻,只是我们不知道而已;要么就像鲁迅说的,生怕对号入座。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