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饺子VS汤圆:除夕究竟吃什么?

杨炎之
2015-02-18 15:01
来源:澎湃新闻
私家历史 >
字号

        如果说只能选择一种食物,让它既能代表中华饮食文化的特色,又能传递出古老东方文明的幽深与精妙,那么最后被选中的必然是饺子。

        尤其每逢除夕之夜,北方人的餐桌上一定少不了热气腾腾的饺子。可为什么唯独饺子成为我国乃至周边国家数百年来的节日食品,而且数千年来的基本形制没有改变呢?

        
饺子的考古发现

        饺子的诞生时间很早,至今在我国境内有三次标志性的考古发现:

        1972年,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地区唐墓的发掘,在随葬品中的一只木碗里发现了若干摆放着的“饺子”,它的外形十分完整,形如半月,与现在我们吃的饺子如出一辙。经鉴定它的皮为面粉,馅儿因年代久远而难以辨识。

        
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墓中出土的饺子

        1978年,山东滕州的一座春秋中晚期薛国贵族墓葬中出土了一组青铜礼器,其中的一件青铜簠里盛放着一些食物,它们呈白色,个体为三角形,内包有屑状馅料。有人认为它可能是中国最早的“饺子”。

        1981年5月,重庆市忠县一座三国时期的古墓里又出土了著名的“庖厨佣”,其厨案上摆放着花边形的陶制“饺子”模型。

        
三国时期的“庖厨佣”

        那么我们是否就可以据此断定供日常食用的饺子早在2600年前就已经出现了呢?为什么它的身影会出现在春秋时期的薛国贵族墓葬的祭祀礼器中呢?        

馄饨:饺子的变形

        “饺子”之名其实出现得很晚,在此之前曾有“角子”的说法。关于“角子”,现在大都将之解释为“角”是饺子的形状,因为“交”既是音符,又与“角”相谐,“饣”为义符,所以“饺子”一名便由此而来。但“饺子”之名的普及却是北宋以后的事了。

        其实在“饺子”产生之前,这种皮包馅的食物还有个更为古老的名字——馄饨。如今的饺子与馄饨泾渭分明,可古时却混淆并提,例如北齐的颜之推在《颜氏家训》里说:“今之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也。”多数人认为颜氏所说偃月形的“馄饨”就是今天的饺子。

        
今天的馄饨

        “馄饨”一词的命名十分古怪,连英国人李约瑟都有所注意,他在《中国古代科学思想史》中指出:“混沌留下的最古老的遗迹,就是今天中国人普遍食用的馄饨,馄饨即混沌二字换上食字旁这是一道汤菜,用很薄的面皮包肉做成。”并接着分析“馄饨一定与上古的混沌有关,一定与上古的祭祀和驱邪的风俗有关,今天爱吃馄饨的人,鲜有知道其上古渊源的”。

        李氏的观点可谓一针见血,因为古时“浑”与“混”互通,作为形声字的“馄饨”是后造字,它的前身就是“混沌”。可为什么先民会将“混沌”这种上古神话用以指代一种食物呢?

        成书于战国晚期的《庄子·应帝王》首先讲述了“浑沌”的故事:“南海之帝为儵,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儵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儵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秦汉之际的《山海经·西山经》又说:“有神鸟,其状如黄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浑敦无面目,是识歌舞,实惟帝江也。”

        东汉班固的《白虎通·天地》载:“混沌相连,视之不见,听之不闻,然后剖判。”

        至此,“混沌”一词的含义就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它已经从具体的神的形象转换为指称天地开辟前元气未分、模糊一团的状态。这时的“混沌”终于有了与“馄饨”相似的形态,但它们其实还有比这单纯的外貌形似深远得多、也神秘得多的联系。

饺子象征生命的孕育

        在盘古开天辟地的著名神话中,就保留了这种神秘联系的蛛丝马迹。

        中国古籍中记载的“盘古”或“盘瓠”,其实都只是一种对自然胚胎孕育的修辞表述,实指生命的诞生过程。“盘”当然指的是胎盘,而“古”很可能就是指生命在母体胎盘中孕育的时间长度。

        当个体胚胎从母腹的胎盘中解放出来,就是由“混沌如鸡子”的状态进入到“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的真实世界中去了。现在广西壮侗语诸民族中依然保留着盘古“碎胎化生创世”的古老传说。

        
盘古开天辟地壁画

        就这样,先民原始的生殖崇拜通过象征思维,被投射到了“馄饨”这种食物上去,因为馄饨的形象恰恰像极了天地混沌之初的状态。对先民来说,馄饨就象征着生命个体在母腹中被孕育时的状态。

        其次,馄饨的制作过程也反映了类似的事实,我们现在都说包馄饨、包饺子、包包子(今天山东部分地区还把饺子叫做“包子”、“水包子”),可“包”字的含义是什么呢?

        《说文》对“包”字的解释为“象人褢妊,巳在中,象子未成形也。元气起於子。子,人所生也”。所以,包的本义就是生命的孕育,外边的“勹”指的是胎盘,中间的“巳”是小孩的胚胎。先民认为以面裹肉的行为,象征了生命初始的样子。

        
小篆“包”

        因此,“包混沌(馄饨)”其实是我国先民的一种古老祭祀仪式。著名宗教史家伊利亚德(Mircea Eliade)在《神话与现实》中指出,“原始部落社会的新年礼仪式几乎没有例外都是对于创世神话的象征性表演,一年一度的庆典活动具有促进宇宙的周期性自我更新的作用,神话的信仰者们也正是借助于新年的礼仪性活动强化复归乐园希望的现实性,体验重返初始之际的神秘与欢欣。”

        正因为如此,后人才会把诸多具有吉祥寓意的谐音词加诸饺子身上,例如“天之骄子”、“更新交子”(康熙十三年本《天津卫志》:“正月元旦昧爽……各食角子,取更新交子之义”)、“交子”(北宋货币,成为财富象征)等等。说到这里,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我国很多地方会有在除夕夜或大年初一早晨吃饺子的习俗了。

        “饺子”从诞生之初的原始祭品慢慢转化成为大众化的食品,实际上是古老仪式的集体无意识沿袭,饺子之形类似生命之初的形态,而且饺子的数量之多也象征着生命繁衍力的旺盛。但明代以后,过年吃饺子的习俗渐渐固化,人们也就忘记它原本的神秘仪式含义了。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除夕或初一吃饺子外,我国大部分地区其实还有“破五”吃饺子的习俗。“破五”即大年初五,在这一天民间有破除诸多禁忌和送祖先神灵归茔的习俗,其实都寓意着新生活的开始,因此在这一天吃饺子也是生命诞生仪式的另一种表征。       

南北分途:南方人为什么吃汤圆?

        如今我们大抵有一个常识是北方人冬至或过年吃饺子,而南方人则在这时吃汤圆,这种饮食习俗差异有共同之处么?南方人为何吃汤圆?

        原因并不难理解,南方以稻米为食,而为北方以面食为主。从以下的小麦分布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不以小麦为主要作物的南方省份是很少吃饺子这种面食的。

        
        但值得注意的有三个地区:湖北武汉、浙江宁波和福建龙岩。这三个地区虽然都位于绝对地理意义上的南方,但其中一些地方过年却有着与北方相似的吃饺子习俗。如果用江汉平原也是我国小麦产区来解释武汉地区可以提供饺子所需的面皮的话,那么宁波和龙岩也吃饺子是什么原因呢?

        笔者认为,虽然一般将宁波作为汤圆的发祥地,但其仍保留了南宋时吃饺子的风俗,这很可能是北宋遗民对当地习俗的一种潜意识影响。而龙岩地区食用饺子则受益于客家人,闭塞的丘陵环境使得迁徙到这里的中原移民很大程度上断绝了与外界的交往,这也使得他们的习俗和语音沿袭了古老的形式。当然,福建地区现在的馄饨也是十分出名的,“千里香馄饨”已然成了继沙县小吃之后的第二张福建小吃名片。

        
今天的汤圆

        现在南方诸多地区食用汤圆的习俗产生并不很早,学界一般认为汤圆的诞生是在南宋时,因为此时的江南成为中国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与政治双重中心,不仅促成部分习俗的变迁与规范化,并且还对周边地区拥有极强的影响力。这也能解释偏安一隅的客家地区为什么能够很好地保留中原的古老风俗。

        南方人过年吃汤圆,当然还要归结于当地盛产糯米,糯米这种用来制作汤圆皮的必备之物可以说是北方面皮的替代品。由于糯米的黏性较强,因此制成皮后的延展性虽佳但塑形能力较差,所以它更适宜于团成圆形。

        那么在除夕夜里吃饺子或汤圆是否有一定联系呢?答案是肯定的。汤圆的起源虽然较之饺子要晚很多,但其内里还是相同的,它们的制作形式如出一辙,都指向生命孕育与诞生之初的仪式性表演。而且早期的馄饨与后来的汤圆都是用汤煮制,唯一的区别还是在于食材。

        如今又快到春节了,当我们吃着香喷喷的饺子和汤圆时,是否会想到一种古老的仪式正在不经意间进行呢?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