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中国背包客谈印度一年:人人爱中国手机,每个贫民窟都有生机

澎湃新闻实习记者 夏逸平
2015-02-20 09:34
来源:澎湃新闻
翻书党 >
字号

        印度,对多数中国人来说既熟悉又陌生。载歌载舞的宝莱坞电影和雄伟的泰姬陵之外,是数亿勤恳乐观、喜爱中国手机的普通印度人。来自中国的背包客洪梅与摄影师Tom Carter以一年的时间跨越广袤的印度次大陆,深入当地,体验特有的生活习俗,并出版了游记《走得越远,离自己越近》。在澎湃新闻的访谈中,她讲述了关于印度的宗教文化、南北差异、中国元素等方面的感受。

洪梅在印度酒红节(摄影/Tom Carter)        

        澎湃新闻:你和Tom在旅途中体验了很多印度特色的节庆活动,也多次提到印度发达的宗教文化。能不能大概描述一下信仰不同宗教的印度人有些什么不同?他们之间如何相处,会有冲突吗?        

        洪梅:旅行中,我游览了无数的神殿、寺庙,也经历了无数的节日。像昆梅拉,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大壶节,是印度教的朝圣活动,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灵修盛会之一,每三年在四大圣城逐一举行。而旁遮普邦的金庙是锡克教的中心圣地。

        通过旅行,我发现印度是世界上宗教和民族最多样的国家之一。也就是所谓的“宗教多元主义”,各种宗教和精神信仰在一个社会体系下和平共处。这也是印度文化最吸引我的地方之一。

        当然印度也有宗教冲突。1984年,总理英迪拉·甘地(印度教徒)派遣军队进入阿姆利则的金庙,导致了千名锡克教徒的死亡。2008年,穆斯林极端分子以印度教民众为袭击目标,在孟买实施了一系列的恐怖活动。但是如果你研究这些事件,你会发现问题都根源于政治,而不是宗教本身。

        外国人包括中国,都过分注重强调印度宗教的不同——印度教、耆那教、佛教、锡克教和伊斯兰教——但印度更强调他们之间的相似性。事实上,很多印度人相信其他众多的宗教都是印度教的变异和延伸(印度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之一)。换言之,神有很多名字但我们享有同一个神。对我来说,这是一个美丽的包容观,我希望给大家分享。        

        澎湃新闻:从你在书里的描述来看,印度的南北差异十分显著,能不能举些例子说说印度南部和北部有哪些社会、文化方面的差别?        

        洪梅:的确,根据我由北到南的旅行途中的观察,印度的南部和北部在文化和人的外貌上都有着差异。

        不同于中国,印度没有一门全国通用的语言(类似我们的普通话)。北部有11个邦说印地语,南部以泰米尔语为主,只有五个邦说印地语。印地语被普遍认为是印度的主导语言,且中央政府所在地德里也属于北部,因此在北方人看来,泰米尔人只是不相干的“农民”。讽刺的是,印度南部人普遍受教育程度高,更富有,当地也更工业化,英语较普及。

        此外,我在旅行中有注意到南印度人的肤色要比北部更暗一些。其主要原因是北部继承了雅利安人血统(很久之前,他们有和欧洲的入侵者混血)。印度的大众文化也更喜欢浅肤色的印度名人(这跟我们中国一样,以白为美,尊贵的象征),而南印度人作为达罗毗荼后裔是更纯粹的种族。        

        澎湃新闻:另外,相对富裕的印度南部也仍然存在严重的贫富分化,比如孟买就存在大量贫民窟。能否也大概描述一下你们看到的情况?        

        洪梅:在孟买的这段时间里,我见证了印度不同阶级、种族之间悬殊的经济实力。孟买有1200万人口,但只有10%住在公寓楼里,其他的都住在贫民窟,或是铁路边的帐篷里,有的干脆就睡在马路边。每天无数的新移民来孟买找工作,大部分人都定居在贫民窟群,平均每平方公里挤着5万人,每一千个人共用一个厕所。

        这些贫民窟的增长折射出印度日益严重的两极分化:富人越来越富,穷人越来越穷。有预测说,十年内整个孟买都将成为贫民窟。但目前大多数游客都不会看到,因为贫民窟都在著名景点和良好的社区之外。

        在孟买,我们有参加旅行社安排的达拉维贫民窟游,达拉维是世界上最大的贫民窟之一。但第二次我们自己去的时候,就被抓起来送到了警察局。当然这是另外一个故事了,这个不寻常的事件我在书里有详细记述。

        缺乏干净的水源、污水处理和过分拥挤是孟买贫民窟的主要问题。但真正走进这些贫民窟,会发现它们不只是一群无所事事的穷人的聚居区,而是一个个繁荣的微观经济体,勤恳的劳动者在里面努力地赚钱谋生。比如达拉维每年的经济产出在六亿美金左右。每一个贫民窟都有自己的微观经济产品(比如纺织、皮革、陶艺等等)。       

        澎湃新闻:你们探访了印度一些边缘人群的生活场所(红灯区、海吉拉、边远部落等),他们的生活状态和社会对他们的接受度、包容度怎么样?        

        洪梅:红灯区在很多国家来说都是历史遗留问题,我们探访的孟买红灯区Kamathipura也不例外。Kamathipura是孟买最早也是亚洲最大的红灯区,由十九世纪末英国人建立,是供英军和当地人玩乐消遣的地方。当时大量的女性从欧洲大陆和日本被贩卖到这里。英国人离开后,印度人完全接手。现在的女子都来自印度和尼泊尔。上世纪的九十年代初,这里依然热闹着十万女子,红火可想而知。如今只余一万人左右,但红灯区依然保有着自己的街区。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只是一门无可奈何的生计。

        海吉拉(通常被认为是第三性的一个成员——既不是男人,也不是女人。绝大多数的海吉拉都是生理男性或者双性人,但也有部分生理女性的海吉拉)是印度宗教文化的产物,她们最早被视为神的使者,有着驱福避祸的能力。我们第一次见到海吉拉是在一趟开往孟买的火车上,当时有两三个海吉拉在每个经过的铺位前简单地拍拍手,所有乘客马上自觉地奉上钱财,为的是讨个吉利。在孟买,我们有幸受邀参观她们的居住环境,两三平的小屋子里阴暗潮湿,暗无天日。尽管海吉拉的社会地位低下,不受人尊重,主要靠乞讨和表演为生。但今天的海吉拉已是印度合法的第三性,不容忽视。

        边远部落是当地的原始居民(土著),拥有自己独特的信仰、习俗和生活方式。他们并不属于边缘人群,只是人的数量少、覆盖率低而已,好比是我们的少数民族。        

        澎湃新闻:你的书里写到很多在印度照相的细节。有意思的是,似乎大多数平民愿意被拍照,而且十分期待冲印出来的相片,但也有人特别忌讳拍照。这是不是也跟印度的多元文化以及各地不同的发展程度有关系?        

        洪梅:我书中所有图片都由我丈夫Tom Carter拍摄,我曾跟他背包中国一年。跟在印度一样,我们都是每天游走在街头,拍摄我们所遇到看到的人和事物。两国不同的是,中国人对Tom就跟Tom对他们一样好奇,只要是他在的地方马上会有人群围过来,抓拍非常困难。在印度,因为西方人比较多,那里的人并不在意Tom,反倒对我更感兴趣,大多数人之前从来都没有遇到过来自中国的背包客。也正因为如此,在我分散他们注意力的时候,Tom完全可以自由捕捉画面。

        在印度,我们唯一遇到的不同情况是在极端的部落里。一次是在南部的奥里萨邦,外国人不被授予许可证拜访当地的土著部落村庄。我们只能在黎明的时候等在Dongria Kondh(即当地居民)经过的山脚下,观察他们。这个部落的女人非常漂亮能干,但不苟言笑。Tom试着拍照的时候,她们会挥舞拳头,有的甚至朝Tom扔石头。究其原因,我想是因为他们不喜欢外来者威胁到他们的传统生活方式。

        另一次是在Dhaneta Jat,这是一个难以捉摸的逊尼派穆斯林部落,也是印度最神秘的种族之一,他们游荡在印度和巴基斯坦边境的古吉拉特邦沙漠地带。我是第一个获得该地区旅行许可证的中国人。为了找到他们所在的村子,我们不得不雇佣导游和司机。不同于Dongria Kondh,他们极其友好。但当Tom拿出相机,女人本能地遮住了她们的脸,男人们很生气,对我们大喊大叫。这跟他们的阶级种族无关,而是因为宗教的关系,作为逊尼派穆斯林是严禁拍照的。       

        澎湃新闻:最后,印度遍地都是中国手机这件事一定会让读者很感兴趣。中国手机为什么吸引印度人?在印度还有其他的中国元素吗?        

        洪梅:在印度,我总是被印度人误认为是韩国人或者日本人,每当我纠正我是中国人时,他们总会唱起《Chandni Chowk to China》(当年宝莱坞推出的电影《从印度到中国》的主题曲),以及拿出他们的手机喊道“China Mobile”。

        中国手机价格便宜,优质的扩音效果让喜欢音乐的印度人爱不释手,尽管他们也抱怨中国的手机坏了在印度没地方修,但毕竟是物美价廉,所以销路很广。2014年小米手机在印度投放,每次都是一抢而空。

        此外,中国餐也充斥着大街小巷印度人的脾胃,最普遍的有炒饭炒面,甚至是酸辣汤、东北素丸子。虽然不够地道,但却是中国版的改良。在加尔各答有着印度唯一的中国城,他们是来自广东梅县的客家人后代。像在西方任何国家的中国人一样,他们保留着自己的语言、风俗习惯和生活群体,也继承了祖辈的勤劳刻苦。加尔各答的客家人在当地包揽了制鞋、美容、木工和牙科四大业,是成功的典范!

                
《走得越远,离自己越近》

洪梅著 [美]汤姆·卡特(Tom Carter)摄

新星出版社

2014年5月第一版

292页,39.5元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