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记录斯诺登的《第四公民》:当你无知时,最幸福

王心仪
2015-02-24 14:01
来源:澎湃新闻
有戏 >
字号

“棱镜门”事件主角爱德华·斯诺登。

        【编者按】批评美国政府、重要主创全部移居或流亡国外的纪录片《第四公民》(Citizen Four)摘得了美国奥斯卡奖,而有“英国奥斯卡”之称的英国电影学院奖(BAFTA)也把最佳纪录片奖颁发给了它。

        《第四公民》记录了震惊世界的“棱镜门”曝光始末,本片核心人物爱德华·斯诺登也再次获得2015年诺贝尔和平奖的提名,目前,斯诺登流亡俄罗斯,关于他的去留依然是悬而未决的议题。

        

他们的接头像谍战大片

        “从现在开始,你越过的每道边境、买过的每件东西、打过的每通电话、经过的每座手机信号发射塔、交过的朋友、写过的文章、去过的地方、在标题栏里打下的每个字、发送的每个数据包,都在一个系统的掌握之中,它的覆盖范围是无限的,保护措施却是有限的。”

        这是2013年1月,美国中央情报局(CIA)前雇员爱德华·斯诺登用“第四公民”(Citizen Four)身份向美国纪录片导演罗拉·柏翠丝发送的第一封邮件部分内容原文。

        2013年6月3日,斯诺登在香港藏身的酒店,首次向柏翠丝及《卫报》记者格伦·格林沃德和尤恩·麦卡斯吉展示美国国家安全局(NSA)关于“棱镜”计划(PRISM)的内容。

        “酒店配备的网络电话内部有微型内置电脑,只要电话线还连接着,就可以被窃听;不要把SD卡留在手提电脑卡槽里太久,这是为了你的存储信息安全着想。”

        他们四人的谈话从有关科技与隐私的风险提示开始,当斯诺登用通俗的语言辅以幻灯片解释庞大的监听系统如何收集跟踪私人信息,并展示了从NSA拿走的100万份文件后,他们意识到这可能是这个时代的影响最深远的政治丑闻,纪录片《第四公民》正是以参与者视角还原了此过程。

        “我们会在Mira酒店餐厅外面的走道里会面,我会玩一个魔方,这样你就能认出我,接近我,然后问我知不知道餐厅的营业时间,我会回答我不清楚,并建议你到休息室问问,然后我会给你带路,这样就算接头成功了。”斯诺登和柏翠丝在香港的接头方式像谍战大片。

        酒店房间里,为防止窃听,穿着白T恤的“宅男”斯诺登用枕头堵住房间大门,用遮光布做的“魔法帽”套在头上操作键盘,毫无征兆的火警常常让他们吓得胆战心惊。

        会面的六个小时后,格林沃德发表了第一篇披露文章,《卫报》、《华盛顿邮报》、《明镜周刊》跟踪报道,披露NSA及其在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伙伴机构从事的多项监听活动,消息一出,引发了国际政治的轩然大波。

        

一部手法朴素且传统的纪录片

        奥斯卡把最佳纪录片奖颁给这样一部影片,显然不仅仅是因为技术层面,而是题材本身足够轰动。

        事实上,这是一部手法朴素且传统的纪录片,导演按照时间轴,顺序记叙了记者和斯诺登联系、接头、采访、报道刊发、斯诺登成为焦点、事件后的国际关系、各方斡旋。

        美国政府设置的拦截通讯信息储存机站画面,以及事件主角沟通所用加密电子邮件的原文,被用作切换时空的衔接支撑起所有素材,除此之外,少见编剧痕迹。

        影片唯一处理得比较有“戏剧性”的地方是事件披露后,被吊销护照、成为美国通缉犯的斯诺登为躲避媒体,搬迁到导演的房间。

        他站在化妆镜前为自己“易容”,把头发喷上摩丝梳向脑后,穿上气质妖娆的紧身西装,反复不安地询问要把胡子剃到多短才能“掩人耳目”。

        斯诺登向联合国申请避难后,在香港人权律师Jonathan Man接斯诺登离开前,后者僵硬地躺在床上,面对迷茫的未来进行数次深呼吸,紧张的配乐把气氛推向了最压抑的一点。

        然而,《第四公民》虽然以斯诺登为记录核心,对他本人却并没有更多的刻画。纪录片里,斯诺登只透露,他1983年出生在北卡罗纳州一个军人家庭,马里兰州长大,曾任CIA技术分析员,后供职于国防项目承包商Booz Allen Hamilton,有一名芭蕾舞者固定女友。

        按照斯诺登的说法,他“无惧危险”,因为这是“为他人利益做牺牲”,保护个人信息是因为“不想事情本身被模糊焦点”,希望公众“关注监听本身”。

        

缺失了莫斯科部分的拍摄

        计划缜密、智商一流的斯诺登坚持每天晚上九点就寝,唯一的情绪失控,或许是知道他的家被工程车包围,而女友和家人面临调查时。他面对镜头沉默了许久,然后说:“真正经历到这一步,和想象还是有差别的。”

        除此之外,斯诺登的形象都像个随时准备“殉道”的英雄,反复要求记者:“你要让我被钉在十字架上,而不是作为线人把我保护起来。”

        他的举手投足,像符号化的美式英雄“为人类福祉而战”,何种机缘促使他铤而走险,观众无从得知。

        更为可惜的是,受制于现实原因,纪录片导演柏翠丝与斯诺登只相处了短暂的8日,《第四公民》缺失了斯诺登离开香港飞往莫斯科,滞留莫斯科谢列门捷沃机场中转区1个多月并在那里向世界发表演说的素材。

        据悉,在香港告别前,柏翠丝曾希望斯诺登帮她随身携带摄影机完成拍摄,但是斯诺登权衡了可能面对的复杂状况拒绝了这项提议。

        或许可以期待一下导演奥列弗·斯通的新片《斯诺登档案》,约瑟夫·高登·莱维特出演斯诺登,虽然囧哥从颜值上可能还不敌斯诺登本人。不过,在市面上斯诺登许多资料难辨虚实的情况下,这种翻拍很可能指向一个更为“符号化”的斯诺登。

        

维基创始人是政治庇护的幕后推手

        当然,《第四公民》并不仅仅是“斯诺登传”,与斯诺登的面目模糊相比,柏翠丝提供的周边素材向观众展现了现代媒体业多样的操作环境,像一篇详实的调查报道,搭建了“棱镜门”前后,政府权力、网络技术和个人隐私交锋下的伦理问题,内容涉及美国反恐计划、NSA听证会、通讯运营商诉讼、占领华尔街事件等。

        因为斯诺登同时曝光英国政府GCHQ、Tempora窃听计划、用于筛选互联网数据的电脑过滤器XKeyscore以及德国总理默克尔、巴西总统罗塞夫在内至少35名国际政要电话遭遇窃听等惊人内幕,美国、欧洲、巴西等地政府与媒体的反应也穿插其中。

        到底是“人民英雄”还是“国家公敌”,斯诺登在美国陷入两极化争论,《第四公民》还加入了一段斯诺登律师团的精彩辩护。

        事实上,信息安全早就不是新鲜的议题。9·11恐怖袭击之后,美国国会通过的《爱国者法案》给予政府更大的权力对嫌疑人进行信息收集,这种行为对象渐渐从外国人扩大到美国公民本身,斯诺登认为这种权力很难约束。

        “情报收集方式的转变使得公民与国家权力的平衡发生了根本变化”。

        这也不是美国政府第一次遭遇“泄密”,《第四公民》中出现了2005年向《纽约时报》曝光了NSA未经授权的监听项目的NSA前员工、解密数学家威廉·宾尼,正是柏翠丝以他为主角拍摄的短片《程序》(Program)让斯诺登认识她。

        曾涉及泄密的维基创始人朱利安·阿桑奇则是帮助斯诺登成功离开香港,并向俄罗斯申请政治庇护的幕后推手。

        就像斯诺登在片中所说,他们生活在一张看不见的网里,所有和他接触过的人都在监视名单上。

        斯诺登解释选择柏翠丝的理由:“其实不是我选择了你,而是你选择了你自己。你被监视过,这意味着你被‘选中’了,因为,你了解‘现代通讯系统’是怎么工作的。”

        

柏翠丝以前是个厨师

        格林沃德的伴侣曾在伦敦西斯罗机场遭遇9小时扣押,他在“棱镜门”后离开《卫报》住在巴西。柏翠丝在美国是一名标准的“异见人士”,9·11之后她拍摄的“美国三部曲”《我的祖国》、《誓言》、《第四公民》在美国主流价值观里显然都不属于“政治正确”范畴。

        2006年,在拍摄关于伊拉克战争的电影《我的祖国》后,柏翠丝被美国列入一份整日秘密监视名单,她的机票上被印上“SSSS”( Secondary Security Screening Selection)的标记,为了防止她所拍摄的电影胶片在美国边境审查时被没收,她选择移居德国。

        值得一提的是,柏翠丝本人的履历相当复杂,她原本出生自美国一个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毕业后在洛杉矶某高档餐厅当厨师做法国料理,9·11事件后“对国家的信念开始迷失”,拿起摄像机开始纪录。

        

互联网的反作用限制了思考和行动

        斯诺登目前获得俄罗斯政府的三年签证续签,时不时和美国政府“隔空喊话”,这块“烫手山芋”何去何从还不甚明朗,他曾在获得俄罗斯庇护后对柏翠丝说:“我完成了这种使命,想要回归普通人”,这个愿望恐怕随着《第四公民》的得奖更难实现。

        因为他被目睹去剧院看戏、留着山羊胡购物的照片目前在网络铺天盖地,网友们甚至在她女友的instagram账号欣赏他们温馨的美照。

        日前,应一名加拿大高中生的请求,斯诺登和格林沃德通过视频方式参与了一场中学会议,学生们显然把他当做一位明星,问他包括“你的精神体是什么”在内的奇怪问题,斯诺登则老实地回答,作为一名工科宅男,他的精神体是一只“喵星人”。

        终于,斯诺登担心的情况真实发生了,因私隐涉险的他正作为“名人”被窥视私隐。

        影片的末尾,斯诺登最后一次在莫斯科同格林沃德会面,格林沃德把他得到的新的泄密者信息写在纸条上,然后把纸条撕碎。

        “这太荒谬了!”斯诺登面对镜头显示出难以置信的表情:柏翠丝批评政府的立场在影片中十分明确,然而,约束本身也是一种困境,它为自由而生,却侵害了自由,自由是在不知不觉中被牺牲,这种牺牲却也因初衷难以避免。

        斯诺登到底是不是“叛国者”,是美国人的口水战,观影结束后,最直观的反应是自我审视:我的支付宝、银行卡、储存卡、摄像头真的安全吗?

        如果你开始迟疑刚才在搜索栏里键入的信息会不会被泄露,恭喜你,就像斯诺登所言,互联网科技的反作用让你“被限制了思考和行动”,很多时候,他们(政府)需要你知道,你是在被保护的,但是以什么方式在保护,你不需要知道。

        因为不知道的时候,你感到最安全,也最幸福。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