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庭前独角兽”邹碧华:做一名有良知的法官,将公正视为信仰

澎湃新闻记者 胡宝秀 李燕
2015-02-26 14:20
来源:澎湃新闻
浦江头条 >
字号

邹碧华

        独角兽獬豸(xièzhì),怒目圆睁,能辨曲直,勇猛公正,这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兽,也是法律与公正的象征。

        “庭前独角兽”微信号在朋友圈2014年12月9日后再无更新;微信号主人邹碧华,时任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他的生命指针永远停留在了2014年12月10日,年仅47岁。

        2014年12月14日上午,邹碧华的遗体告别仪式在上海市龙华殡仪馆举行,来自上海和全国各地的法律人士、亲朋好友、群众近3000人,自发赶到送他走完最后一程。

        “法官当如邹碧华”成为社会各界的共鸣,这被大家称之为“邹碧华现象”。

职业理念:能为信仰付出时间、精力甚至生命        

        邹碧华曾说过,“当我们把信仰看作生命一样重要的时候,我们就能够为信仰去付出我们的时间、精力甚至生命”。

        投身司法事业26年,担任法官22年,邹碧华秉持“做一名有良知的法官”的职业理念,依法公正行使好手中的审判权。

        在担任上海高院民一庭副庭长和民二庭庭长期间,邹碧华指导或参与审理了上海社保基金追索案、中国首例涉及英国皇家建筑协会JCT文本的建筑工程案、北方证券破产案件、艾滋病群体诉讼案,以及涉及数千名当事人的“乐客多”超市群体诉讼案等一大批在全国具有重大影响的案件。

        在审理上海社保基金案件中,他提出“先予执行”的方案,破解了追索38亿元案款的难题,受到上海市委的嘉奖。

        在长宁法院期间,邹碧华率先在上海全市搭建诉讼服务平台,挂牌成立了全市首家“诉调对接中心”;设立便民电话,方便群众诉讼。每周一次,他亲自接待群众来访,答疑解惑,化解矛盾纠纷。春节,他会给上访户写新年贺卡,每份贺卡的慰问信内容都不一样,表现出一个法院院长的真诚。

        同期,邹碧华提出要通过“可视化”的绩效评价模式,从立案到执行的各个环节都变得更加流畅、高效、透明,让工作要求、工作标准、工作内容、工作问题、工作成效、工作评价等方面都可以在这个平台上“一目了然”。

        针对信访投诉突出的问题,他带领团队自主研发信访投诉监控系统,把所有来信来访均输入电脑,实现了领导批示、信件流转、进度监控全面信息化。他明确提出以“分段制约、分权制衡”为核心理念,改变了传统的“一人包办到底”办案方式,将执行活动分为执行接待、执行查控、强制执行和执行研判四个阶段,各环节都变得可视、可控。

服务大众:开沪上未成年人告父母案立案先河        

        2009年,有一对老夫妻带着被查出急性白血病的孙子来到法院,要以5岁孙子小铭的名义起诉亲生父母,索要抚养费。

        原来,小铭的亲生父母早在2009年前就已离婚,经法院判决小铭给父亲抚养,但父亲把小铭留给爷爷奶奶后,就躲藏在外,逃避抚养责任。老两口没有经济收入,也没有退休工资,仅凭爷爷每月500多元的低保生活。2009年1月,小铭被查出患急性白血病,老两口觉得天塌了下来。

        老两口无法支付昂贵的医药费,小铭的亲生父母又拒不理睬。无奈,他们带着小铭来到长宁法院立案庭要求立案。

        当时,上海没有未成年孩子告亲生父母的案例,因此法院迟迟没有立案。

        时任长宁法院院长的邹碧华得知后,带着立案庭和少年庭的法官们认真研究法律依据,决定立案。

        回忆起当年,2015年2月4日,小铭的爷爷情绪依然激动。

        他说,因为没有先例,案子在立案时就遇到阻碍,但邹碧华院长对他说的一句话,让当初焦急的他,感动并记忆至今,“邹(碧华)院长说,‘这个小孩危在旦夕,一定要救。’”最终,法院判决执行给小铭一笔医疗费,使孩子坚强地生活下来。

        现长宁法院少年庭审判长顾薛磊记得,当年结案后,邹碧华院长嘱托少年庭的法官要发挥少年庭的特长,继续关爱小铭,给小铭父爱和母爱。

        顾薛磊认为,当年如果不是邹碧华院长坚持,这个案子肯定会拖延,“因为我们会犹豫,不敢开这个先河,不敢担这个风险,而邹院长有这份魄力。”

        “法律是公平公正的,当然要保护弱者的合法权益。我们要用法的精神解决问题,服务百姓。”邹碧华说。

        在邹碧华的追悼会上,特意来送别的工人蔡师傅拿出一张珍藏的名片,含泪说道:“他接待过我,说得很有条理,让我心服口服,还给了我一张名片。这样的法官百姓需要、法治建设需要。”

        “我们能不能对当事人有一些情感的关心?在他们需要的时候,我们有没有给他们帮助、给他们安慰?”邹碧华曾说,“法官不是‘审判机器’,除了精通法理,做法官更需要有同情心。”

制度创新:改革定会碰触利益,不让老实人吃亏        

        “当你处于黑暗之中,看到一支蜡烛点亮的时候,你会有什么感受?你会感觉到温暖,你会感觉到光明。为什么我们自己不能成为那一根蜡烛?在照亮别人的时候,照亮我们自己。”邹碧华在回复一名学生的邮件中写道。

        2014年起,上海成为全国司法改革的率先试点地区,任务重、难题多,担任上海市高院司改办主任的邹碧华始终践行敢啃“硬骨头”、甘当“燃灯者”的誓言。

        上海司法改革方案提出,法官、检察官实行“员额制”,占队伍编制总数的比例限定为33%,以提升人员素质,提高审判质量。“这就意味着现有法官身份人员中有部分无法进入员额,因为现有法官的比例高于33%。”上海市高院司改办副主任顾全表示。

        员额制必然会触动一些人的利益,因此也就成了“改革坚冰”。

        是遵循司改精神择优选取办案骨干,还是“论资排辈”让年轻人“就地卧倒”?显然,第二种方案实施起来阻力较小,也是传统管理中“息事宁人”之法。然而,邹碧华反复强调绝不搞职务上的“一刀切”。

        邹碧华说:“改革怎么可能不触及利益,怎么可能没有争议。无论如何都不能让那些在一线辛苦办案的老实人吃亏。”

        在经过大量数据测算与分析后,邹碧华发现,助理审判员在实际工作中承担的工作量很大,而有的审判员已常年不在办案岗位。因此,他坚持按照新的法官入额办法对现有法官进行考核、考试和遴选,以保证所有入额的法官都是办案骨干。

        健全法官、检察官及司法辅助人员的职业保障制度也是上海司改的一个重要部分。

        “对于法官要增加薪酬待遇或强化法官的职业保障,还缺乏一定的共识与理解。”上海市高院研究室副主任张新说,“针对这些不了解,邹院长带领我们总结关于法院的特点、法官职业的特点,并搜集世界各国关于法官和当地公务员以及当地社会平均工资水平的比例差。”

        他还提出了建立改革的效果评估制度,通过对改革任务的动态跟踪、效果评估及信息反馈,及时发现、解决司法体制改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推动司法体制改革科学有序发展。

        触动利益往往比触动灵魂还难。面向改革的荆棘之路,邹碧华敢蹚险滩、率先探索,让不少司法从业者看见光亮,增强信心。

队伍建设:打造法官和律师的相互尊重        

        邹碧华很欣赏一句名言,“管理者的管理目标之一,是通过自己的管理让机构赢得更多的社会尊重”。

        在民商事审判领域,邹碧华率先推行他自己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要件审判九步法”和裁判文书“八个一致”,引起全国法院系统的关注。针对审判流程管理上的问题,他组织人员自行研发均衡结案软件系统,推行庭前评议制度和“5S”效率管理试点,设定9种庭室管理工具,完善流程节点的监督管控。

        在上海高院期间,邹碧华分管信息化工作后,主持制定了上海法院信息化建设三年规划,综合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引领、支撑、服务、保障上海法院司法改革、审判执行、法院管理、司法为民、司法公开等工作,推动上海法院信息化建设的步伐,有6项应用属于全国法院首创。

        2014年,最高人民法院周强院长曾两次调研上海法院信息化建设,称赞上海法院信息化建设在服务审判、规范管理、司法便民、队伍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为全国法院利用信息化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头作用。

        邹碧华曾说:“律师对法官的尊重程度,表明一个国家法治的发达程度;而法官对律师的尊重程度,则表明这个社会的公正程度。”

        在他担任长宁法院院长期间,主持起草了《法官尊重律师十条意见》,强调了“法官和律师不应当是对立的角色,而应当是保护当事人权益、确保司法公正的职业共同体”。

人才培养:办讲座开博客讲法“深入浅出”        

        在长宁法院工作期间,邹碧华曾亲自执笔给干警家属写过公开信。

        他告诫大家:“一个人要成长为法官,需要经过很多努力与奋斗,需要家人多少支持与付出。然而,当他被金钱绊倒时,所有的努力和付出都将灰飞烟灭。”他让各位干警家属都来做“家庭廉政监督员”,与法院共同担负起监督和保护的职责,共同保护好家庭。

        “当你下定决心把职业变成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以后,就会想要用这个理想或追求来指引你”。二十六载法律生涯中,邹碧华喜欢毫无保留地与人们分享自己的专业见解和人生感悟,积极传播先进的法治理念、弘扬法治精神。他说,这是“予人玫瑰的快乐”。

        他坚持抽出时间参加读书会,与青年干警一起交流,分享读书体会。除了在法院系统传道授业解惑之外,邹碧华还在繁重的管理和审判工作之余为法律教育奉献心力。

        他是华东政法大学等三所高校的兼职教授,每年都为毕业学生做一场“职业生涯规划”的讲座,用自己成长的经历,教导广大年轻学子培育法治信仰、践行法治精神。2014年的那场讲座,时长超过3个小时,他亲自做了300多页的PPT,内容涵盖法学、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

        另外,他常常利用周末,应邀到全国各地参与法官培训教学,或在公共论坛开设讲座。他也在新浪网开设个人博客“庭前独角兽”,宣传法院工作。

业余爱好:家中就像一个小型图书馆        

        他说,“当一个好法官,光靠扎实的专业知识是不够的,专业知识如果不与社会生活相结合,如果没有人文精神的滋养,就会干瘪无味。”

        熟悉邹碧华的人都知道,他喜欢看书。为了做好法院的信息化建设,他利用点滴时间学习最新信息技术与理念。

        在他的公文包里,经常放着厚如砖块的书籍,涉及信息化与管理学等多个主题,仅“大数据”一个专题,他就读完了近50本书籍,很快从一名门外汉成为法院信息化方面的专家。

        邹碧华曾说:“作为领导者,要改变或引导人们,自己没有相当高的思想境界和理论修养,是非常困难甚至是不可能的事情。”

        同事们说,上海法院信息化建设软件的开发界面是否人性化、系统构造是否合理、用户体验是否良好等内容他都亲自把关,甚至细到文本框的字体用什么颜色,下拉列表的内容是否对齐等细节,一个信息系统从开发到发布往往要修改近10次。

        作为一名学者型法官,邹碧华擅于总结审判和管理经验,致力于学术研究,先后主编或撰写了《中国法官助理改革研究》、《中国简易程序的改革和完善》等10余部著作,在法学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

        2010年撰写的《要件审判九步法》在全国法律界产生极大影响,被全国各地法院作为民商事审判的范本,成为很多法官、律师、学者的必读经典书目。他还参与《物权法》立法讨论,以及《合同法》、《公司法》等重大司法解释的起草工作。

        在邹碧华去世后,很多前往他家吊唁的人都发现,邹碧华家的书房里、过道边、沙发旁到处堆满了书,他的家几乎就像一个小型图书馆。

        对此,李小马深有体会。

        他是邹碧华在上海高院的司机,李小马发现,邹碧华的爱好就是买书。李小马经常“抱怨”,自从跟着邹院长后,就再没有了休息天。

        “邹院长的时间排得非常紧,可以说是把两天的事情,合并成一天做完。虽然我跟着他6年,但相当于工作了12年。”李小马说。

        在26年的法院工作中,邹碧华不知疲惫,激励和带动着他身边的人经常是“5加2”、“白加黑”。

        他的同事说,“邹院长以前一般不会凌晨2点前睡觉,近两年还是常常工作到深夜12点”。同事和家人劝他要注意休息时,他总以口头禅“没事儿,我不累”回答。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