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国内思想周报 | 香港自由行之争

澎湃新闻记者 普芮
2015-03-02 08:52
来源:澎湃新闻
思想市场 >
字号

        新春过后第一周,公共热点话题已接二连三引爆国内舆论场。

香港:地缘政治的角力场 VS 七百万人的家园

        香港特首梁振英2月24日向媒体表示,特区政府关注来港内地游客不断增加,已对市民日常生活造成压力。3月初全国两会期间,他将与中央有关部门商讨能否收紧自由行政策。

        香港自由行限行的话题再成多方聚焦的热点。

        多家央媒陆续就此发声。2月26日光明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都发文热议。2月28日“央视新闻”官方微信发表全国港澳研究会理事、深圳大学港澳基本法研究中心教授张定淮的署名文章《取消香港自由行,行不行?》。文章称,两地极端思维者在面对“自由行”这个问题时都放出了狠话。有的要求“取消‘香港自由行’”;有的发出了“内地人从此不要到香港去购物”的呼吁;还有的提出“取消内地对香港的供水,供电,农副产品和天然气”的主张。这些都是不负责任的言论,有破坏“一国两制”事业之嫌。

        网易两年前上线的“另一面”专题《香港人的生活资源哪里来》本周再度被热转。专题分四段——“水是要买的不是白送给香港”、“电力总趋势是从香港输往广东”、“几乎所有产煤大国均对香港出口”、“菜蔬供应香港不过是市场买卖”——从淡水、电力能源、农产品等不可或缺的日常生活资源切入,分析香港从内地获得的物资供应并没有少花一分钱,最终得出的结论是单纯的“市场买卖行为而已”,并无受惠于人可言。以此反驳大陆部分网友称香港人是白眼狼这一观点。

        而更专业、细致的分析来自微信公众号“政见”的《香港供水系统背后的政治角力》一文。文章从地缘政治的角度分析香港水供应问题,指出淡水作为一种战略性物资,其供求之间绝不适用宗主国与殖民地间的“恩惠”思维,更远非推卸责任式的“经济问题”所能简单概括。

  依据香港中文大学政治与行政系的李家翘博士的观点,夹在中英两国、美苏两大阵营,以及国共两党之间的香港,喝水也要讲政治。“香港供水呈现的并不是一个从发掘本地资源到依赖大陆的自然过程,而是曲折复杂的政治结果。中英双方对香港供水权的竞争、各方力量对香港的支配、变化中的边界本质与政治格局,共同造就了香港拥有世界级本地供水系统而依赖大陆供水的奇怪现实”。

        例如,海水淡化是一种新方法,虽然成本高昂,但不受降水波动影响,对1960年代急于摆脱对中国供水依赖的港府来说不失为一个好选择。当时计划使用核能淡化海水,因此港府必须同时考量的问题是:如何避免中国趁机获得核信息与核原料?

        另外,除英国外,美国当时也积极介入香港的海水淡化项目,希望港府把建造工程承包给美国公司。这一方面是出于战略考虑:美国不希望香港日益依赖中国供水,甚至愿意为海水淡化项目提供经费。另一方面则是商业考虑,美国希望抓住全球海水淡化市场的机遇,香港是重要的一步。

        而时隔多年之后的现在,当香港再一次感受到了供水压力,强化本地供水系统再次被提上日程,港府着手兴建新的海水淡化厂。但李家翘认为,大陆对香港的供水不会停止,因为 “共饮一江水” 是融合的象征。而重新强化本地供水系统亦不是为了恢复往日的独立性,而是香港目睹珠三角各城市对东江水需求上升,自觉做一个通情达理的好伙伴。

抗癌药代购之罪与罚:知识产权 VS 生命权

        2月26日,湖南省沅江市人民检察院对陆勇涉嫌“妨害信用卡管理罪、销售假药罪”作出不起诉决定。江苏省无锡市慢粒白血病患者陆勇被称为“抗癌药代购第一人”,他通过网购的信用卡替白血病病友代购印度仿制的抗癌药,因其使用的信用卡是他人身份且该仿制药在中国属未经国家许可的药品,当地检察院在去年7月对其提起公诉。

        国内进口药品药价高是促使陆勇代购印度仿制药的重要原因。陆勇所患的慢粒白血病需要长期服用的进口原研药“格列卫”定价为23500元一盒。目前国内已有两家生产“格列卫”仿制药的药业,其药价分别为4200元一盒和3800元一盒。而且这些药品并不在医保范围内。但他和病友批量购买的印度仿制药获优惠后一盒只需200元,价格远低于进口原研药和国内仿制药。

        在检察院提供的《对陆勇决定不起诉的释法说理书》中认为,陆勇的行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触及到了国家对药品的管理秩序和对信用卡的管理秩序,但其行为对这些方面的实际危害程度,相对于白血病群体的生命权和健康权来讲,是难以相提并论的。

        如果“片面地将陆勇在主观上、客观上都惠及白血病患者的行为认定为犯罪,显然有悖于司法为民的价值观”,如果对陆勇及其病友“这种弱势群体自救行为中的轻微违法行为以犯罪对待,显然有悖于刑事司法应有的人文关怀。”

        湖南律师李健指出:“一边是对一些重要的救命药品必要的知识产权保护,一边是对一些经济穷困的白血病患者基本生存权的尊重和保护,陆勇案暴露出来的,其实是目前我国执法司法与生存伦理之间的一种现实困境。”

        对于和陆勇一样正在继续遭遇救命药价格虚高折磨的慢性白血病患者和其他癌症患者而言,对于他们“吃药难”“保命难”的现实困局,还需有关方面更多从制度层面提供一种更为畅通、有效的救济渠道,比如逐步拓宽白血病、癌症等大病医保统筹的适用范围,逐步扩大政府采购在高价药等领域的品种数量,进一步加大对国内相关药品企业的扶持力度等,充分保障社会弱者基本的生存权和健康权。

        一直关注此事的北京律师刘昌松在媒体访谈中表示,这一事件之后如果出现仿效陆勇的海外购药现象,那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有利于促使当前部分价格虚高的进口药品降价。

        据悉,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完善公立医院药品集中采购工作的指导意见》规定,优先采购达到国际水平的仿制药。

中国人春节疯狂海购:是因为价格、质量还是品位?

        人民日报海外版2月28日发表署名杨子岩的文章,《春节扎堆海购,中国人图啥?》,热议2015年春节期间最“奇葩”的消费者——中国人。

        文章指出,“避名牌”成为新春海外消费的一个新趋势。新富的中产阶级已经不满足于奢侈品消费,从日用家电到衣物、食品,一概成为抢购的对象。

        作者注意到,继前些年流行去日本旅游顺购电饭煲之后,马桶盖成了今年的“新宠”。它有抗菌、可冲洗和座圈瞬间加热等功能,最大的“痛点”是,它适合在所有款式的马桶上安装使用。还有很多人买了吹风机、陶瓷菜刀、保温杯、电动牙刷,等等。

        针对这一现象的分析,文章落脚于教养与品位。文中提到,中国游客在海外一掷千金的时候,似乎买来的仅仅是花钱数第一,并没有买来更多的尊重。西方媒体评论称,不少中国消费者可能只是买到了商品,而不是买到了“品位”。而马桶盖、电饭煲、电动牙刷这类产品的扎堆抢购更是加深了这种印象。

        因为消费行为往往不只涉及简单的货币与商品交换,它还不经意地透露消费者的价值取向与生活观,甚至是个人涵养。部分暴发户一下累积大笔财富,个人素质和精神信仰却跟不上,不知道财富存在的真正意义。

        文章还引用了微信文章:“‘教养’是一个古老和陌生的字眼,这个词本来才是品位的绝配,不过,由于教养困难,奢华容易,我们今天才把品位许给了奢华,让空洞无止的消费来遮掩教养的匮乏。”

        此前,人民网于2月25日也曾发文,讨论中国大陆旅客抢购日本大米热潮、有人甚至不惜花近1500元人民币买5公斤日本大米的现象。而该报道的分析视角则是,中国大陆的食物安全屡亮红灯,导致内地人四出向外抢买外国产品,香港的奶粉率先“遭殃”,继而是欧洲婴儿配方奶粉,接续是纽西兰牛奶,而最新被“盯上”的目标,就是日本大米,原因是大陆人担心自家生产的食米并不安全。

        报道还引述中国环保局去年4月公布的研究指出,有多达一成六的中国土壤已遭受污染,在内地部分地区,因为土壤污染严重,米农甚至拒绝食用自己种植的大米,而前年5月中国广东省曾发布调查结果,高达44%抽样调查的大米的镉含量超标,当时大陆已有消费者转而购买泰国米作为替代品。   

        财新网2月28日发布的报道《财政部副部长:降税不能扭转海外扫货》,为海购提供了消费税的思考向度。  

        据悉,在羊年春节的10天时间里,中国游客在日本花了近60亿元用于购物。由于进口商品要交纳增值税、关税,应税消费品还需交消费税,这造成一些国际产品在中国境内销售时与境外存在较大价差。有观点认为,中国应降低消费税或不征消费税,甚至不征关税、降低关税。

  财政部副部长史耀斌则称,目前的消费税是对特定的产品来征税,一大类是奢侈品,为了平衡或者均衡贫富差距,所以对这一部分高消费群体征收一部分消费税。另外一类是具有外溢效应的,就是对社会、环境等等有负面影响的商品,因此要通过税收来调节消费行为。所以不是所有在国外买的东西都属于这类产品,“现在列入征收消费税的品种里面还没有马桶盖。”

  “不是仅靠税收就能把全部的消费行为扭转。”他表示,财政部曾与有关方面探讨过这一问题。中国人出境一方面是旅游、看风景,另一方面回来要给亲朋好友买一些礼品,哪怕价格高一点,因为要表达一份心意。另外还有国内外商品质量差异问题等。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