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专访|中国环科院副院长:中国对灰霾研究强度比国外大

澎湃新闻记者 欧昌梅
2015-03-03 13:04
来源:澎湃新闻
能见度 >
字号

【写在前面】

        又是一年全国两会时间,不出意外,环保、治理灰霾仍是今年全国两会的焦点之一。

        2013年以来,全国出现大面积灰霾天气,污染之重堪称史上之最。2013年9月,国务院印发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如今,将近一年半的时间过去,灰霾天仍时常出现。

        中国的灰霾研究与治理始于何时,目前达到了怎样的效果?治霾之路应该怎么走?现行环保体制应做出哪些调整,灰霾治理才能显现效果?就此,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专访了大气污染防治领域的专家柴发合。

        柴发合是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的副院长,长期致力于大气环境管理研究,曾参与环保“三大行动计划”(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之一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编制。

        在柴发合看来,中国在灰霾研究上已取得初步成效,对灰霾的成因、形态、来源等已有基本认识,但在灰霾控制,尤其是危害公众身体健康的PM2.5控制上,仍需进一步研究和有计划地应对,包括控制污染源和规避灰霾危害的研究。

        柴发合认为,应当建立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的环境管理体制。恰逢新一轮科技体制改革之际,柴发合呼吁国家设立大气污染防治重大科技专项。

        柴发合说,国家原来有十六个重大科技专项,其中有一个跟环境有关,是水污染专项,但大气一直没列入。“有各种各样的原因。我们呼吁早一点列大气专项。”

        据柴发合透露,现在国家在制定“十三五”规划和污染治理专项,“据我所知还是有所考虑的,但最后能不能成,不知道。”

环保部2010年设立了有关灰霾的项目

中国环科院副院长柴发合 资料图

        澎湃新闻:灰霾的频繁爆发,使得有关灰霾的研究越发迫切。国内对灰霾的研究始于何时? 在灰霾成因、来源解析、控制灰霾和灰霾监测等方面的研究达到了怎样的水平?

        柴发合:2009年,环保部当时在筹划大气污染控制科技专项时,也是想搞个大课题来进行PM2.5的研究。2010年,环保部设立了有关灰霾的项目,当时也是我牵头的,是关于重点地区灰霾成因的研究,针对京津冀、长三角和成渝地区做了一些研究。

        后来中科院有了灰霾追因的一个项目,这个项目是中科院重大专项B计划里的。投入了不少人力物力,我们环科院、北大、清华等单位参加,以中科院为主。

        后来各个地方,也针对PM2.5来源、成因,都做了些研究。特别是2014年以来,环保部组织各个地方进行初步的PM2.5来源解析。

        澎湃新闻:2010年环保部设立的灰霾研究项目,主要研究内容是什么?

        柴发合:那个项目重点是研究灰霾是怎么发生的,确实研究出来,灰霾和PM2.5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灰霾本身是气象词,但它的成因和PM2.5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并且也研究了各个地方PM2.5的主要化学构成,PM2.5可能分布时间,以及基本成因。

        基本上分成四种类型:

        一是三四月份,由沙尘暴引起的能见度下降和污染物浓度的增加,这是沙尘暴类型的灰霾。

        二是北方冬季排暖,燃煤增加,大气稳定性增加,造成的冬季灰霾,主要是污染物排放增加和稳定的气象条件所造成的。

        三是十一前后,季节转换带来的灰霾,冷暖空气都不是很显著,顶在华北地区上空,造成静稳高湿的天气,风力很小,逆温层很低,混合层高度也很低,容易造成污染积累,同时臭氧浓度较高,导致这种现象。

        四是夏季七八月份发生的一些重污染现象,排放的灰霾前体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还有挥发性有机污染物,在强烈的臭氧作用下,大气氧化层增强,大气从气态到颗粒物的转化率提高,导致氧化型的灰霾。

        基本上可分成这四类,四类在不同地区的表现形式、发生频率及发生时段不一样。这是我们2010年开始的课题,到近期刚完成。同时,各个地方的研究,包括对PM2.5来源解析,也对灰霾的来源有了一定的认识。

        可以说,从世界范围来说,没有哪个国家像我们国家这么重视对灰霾的研究,没有那么多的研究项目来专门对PM2.5和灰霾来源、成因进行研究。当然,人家也没有我们问题突出,我们国家在短短二三十年时间内,发展非常快,国外上百年积累的问题,中国在二三十年内集中爆发,特别是大气污染问题。所以我们的研究强度比国外大,复杂程度也大得多。虽然也做了一些研究,对灰霾有足够的认识,科学上也提出了一些措施,但应对灰霾,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进一步有计划应对。

        澎湃新闻:这个项目的投入是多少?

        柴发合:按照课题需要进行投入,从污染治理费用来衡量,投入非常小,但对污染治理确实发挥了作用。这个研究不光是对灰霾的认识,而且当时对整个复合型大气污染、区域性大气污染的认识,以及制定新的空气质量标准,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呼吁早一点设立大气污染防治重大科技专项

        澎湃新闻:目前研究重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柴发合:原来主要是认识它的成因、形态、来源,现在我们重点研究怎么控制,包括灰霾控制技术及灰霾生成来源的控制技术、大的方向的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调整。还有一些具体的控制技术,比如原来的脱硫脱硝、除尘控制技术,这些技术怎么提升,管理技术上怎么加强。这都是从控制上要做的。

        还有就是怎么规避污染。发生了灰霾,我们怎么更好地保护公众的健康,各种各样的除霾装置、防护装置的研发。

        两方面都在研究,一是怎么控源,二是怎么规避污染。

        澎湃新闻:环科院目前的主要项目有哪些?

        柴发合:我们院在做典型地区灰霾的研究,围绕PM2.5的控制,做一些技术研发。这是一般的公益性科研项目。大项目的话,前几年,我们一直在呼吁国家像水污染控制专项一样,能够设立大气污染控制专项,提了一些建议。我们也期待着国家这次科技体制管理的改革,能真正集中精力,实现我们这个愿望,把大气污染防治作为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来列入,从成因、管理、技术、示范应用到解决灰霾频发问题,系统进行研究。

        另外,科技部科技支撑计划立了三个项目,分别是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三个区域大气联防联控技术支撑研究,时间是到2017年底。这是科技部最近比较大的项目,三大区域加起来一亿多元。京津冀这个项目由我负责,从技术上怎么支撑联防联控,建立哪些技术体系,搞清楚区域方面的问题,制度怎么建设,怎么推进京津冀地区的统一监测、统一规划、统一监督管理、统一评估等等。

        澎湃新闻:你说的这个项目是国家层面的大气污染防治科技专项?

        柴发合:我们环保部自己有清洁空气研究计划,主要是利用公益项目费用,更倾斜做一些大气污染防治方面的工作,这几年也是安排了许多课题从事这方面的研究。但国家层面的大气污染防治科技专项一直没有。

        现在国家在制定“十三五”规划和污染治理专项,据我所知还是有所考虑的,但最后能不能成,不知道。

        澎湃新闻:现在问题比较突出,为何迟迟没有这方面的重大专项?

        柴发合:国家有国家的安排,国家原来有十六个重大科技专项,其中有一个跟环境有关,是水污染专项,但大气一直没有列入。有各种各样的原因吧。我们呼吁早一点列大气专项。

        澎湃新闻:环保部本身也有专项,为什么还需要国家的重大专项?

        柴发合:环保部的资金力度、研究覆盖面,都不足以支撑。公益性项目主要是做一些跟环境管理有关的研究,但污染防治不仅是管理问题。灰霾技术研究、技术应用研究、技术研发,一直到示范应用,需要大的资源配置。

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一直是个问题

        澎湃新闻:可以看到,现在一些地方应对污染天气的主要措施是暂时关停一些污染排放大的企业。但是等这些企业重新运作时,还是会有污染排放。像APEC期间的控制污染模式,可持续吗?

        柴发合:不是不可持续。首先,APEC这种应对方式是必要的。现在污染这么重,通过临时措施进行污染防控,保障会议召开。

        第二,这些过程取得的成效,使得我们对污染防治有信心。原来我们总觉得中国污染问题不好解决,但通过这样的机制,特别是APEC期间采取的措施,可以看到减排能取得不错的效果。

        减排不仅是关停大的污染企业,还要同时采取其他污染防控措施,比如限排等综合性措施,才能取得效果。

        实际上,中国的环境问题出在哪儿,已很清楚——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都要大的调整,把高耗能高污染企业逐步调整掉,大力发展低污染低耗能产业,通过第三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甚至环保产业本身的发展,来代替粗放型高污染行业企业,既解决发展问题,也解决污染控制问题。

        澎湃新闻:中国在大气保护和大气污染治理这块的制度体系是否完整,有哪些需完善的机制,如立法方面?

        柴发合:立法确实是个大问题,《大气污染防治法》正在修订,发布的征求意见稿里,已有一些很好的措施,当然还需公众讨论,全社会来参与,丰富这部法律的内容。需要赶快修改法律,以满足污染防治的要求。

        澎湃新闻:现行的《大气污染防治法》不足之处应怎样完善?

        柴发合:原来的法律重污染防治,没把大气环境质量的改善作为立法根据和考核政府的约束指标。污染防治工作本身要做好,但更重要的是环境质量有所改善。以这个为核心,建立环境管理体制,规范政府行为。

        第二,关键的一些制度,包括环境标准、排污许可证、怎么动员全民参与、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怎么调整、扬尘及机动车污染怎么控制,围绕这些问题,建立相应的控制体系和方法体系,明确各个部门的职责,明确相关部门的义务和责任。原来法律中都有,但都不具体。

        第三,保护公民健康、社会信息公开、动员社会全面参与监督,需要很大的加强。还有,大气污染为什么老得不到扼制?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一直是个问题。违法成本不光要体现在经济上,处罚力度大大提高,对排污者和监管人员,在刑罚处罚上都要更严厉。

制定灰霾控制总体技术路线

        澎湃新闻:为了治理灰霾,中国科学院欲斥资5亿元建立世界最大灰霾实验室,航天新光公司与航天一院18所联合研制生产蒸汽闪爆样机(可把有机垃圾通过高温高压蒸汽闪爆方式,转为有机肥料)。不难看出,灰霾之下,人们正在思考各种对策,但归根结底,您觉得根治灰霾,需要怎么做?

        柴发合:治理灰霾关键有这么几点:

        第一对它的特征认识要进一步深化,在科学上进一步做研究。

        第二,灰霾是综合性的影响结果,需要制定更好的灰霾控制总体技术路线和技术方法。需要总体方案,不仅是技术。

        第三,围绕灰霾的防治,健全环境管理的制度和体系,包括污染物控制的思路、区域联防联控的机制、排污许可证为主对固定源的管理,以及未来对移动污染源的管理,都要进行研究。

        第四,要开发更为高效的污染控制措施,一部分针对源,一部分是保护公众健康的措施。

        澎湃新闻:控制灰霾的总体技术路线和技术方法,需要从哪些层面去制定?

        柴发合: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是到2017年的,更长远的中长期计划,应该赶快进行科学制定。这是第一个维度,是时间的维度。

        第二个,涉及层面,包括中央地方和城市,都需制定这样的规划。

        第三,这种规划的制定,特别是灰霾的污染防治,涉及各个部门,不光是环保部门,能源、通信、交通、建设等部门都应参与进去。

        第四,一定要体现对多种污染物的控制,后面还要关注臭氧污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