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争鸣|勿盲目提速潜射武器研制,恐导致战略能力出现空白

周晨鸣/知远防务研究所研究员
2015-03-02 08:39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防务 >
字号

 
潜射导弹发射时场景

       近年,亚太地区频繁出现潜在的军事冲突,亚太地区的主要地区强国都开始进行新的军备建设计划。从媒体报道看,中国周边的日韩印朝等国都开始建造潜艇来试图夺取制海权,进而有分析认为,潜射远程武器将会成为改变地区平衡的重要力量。笔者认为,国家战略是否可行,军事装备体系的建设是否能够威慑周边,需要通过细致和严谨的分析评估得来,不能靠主观判断。

        从国家战略来讲,首先,战略目标的选择将极大地制衡军事力量的运用。按照现实主义的观点,日本自卫队在冷战结束后至2000年前后都是亚洲地区最强的军事力量。但受限于有限的国家战略目标,日本自卫队并没有在西太平洋地区成为决定性的力量,更多是充当美军太平洋战区的支援力量。日本“和平宪法”也极大的约束了其对军事力量的使用,使得看似强大的日本海空自卫队并不没有带来实质性的军事威慑能力。

        其次,国家战略的选择还取决于领导层对未来国际局势的把控,以及对自身力量的清醒认知。1990年的伊拉克处于萨达姆政权最辉煌的时期,拥有当时号称“世界第三”的军队,以及令周边国家艳羡的苏式和法式武器。萨达姆政权在入侵科威特的决策上,显然错误估计了国际局势的变化,并且低估了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在短期内形成明确行动方针的能力。更致命的是,萨达姆还高估了自身的外交游说能力和军队的实际作战能力。这些因素最终导致萨达姆领导的军事力量在多国部队的联合打击之下溃不成军,也成就了美国在冷战后最为辉煌的军事威望。事后来看,入侵科威特还有另一原因,即萨达姆政权在冷战结束前耗费巨资建立的庞大军事力量直接导致了国家经济难以为继,不得已采用吞并邻国的方式来化解危机。

        反过来说,有了明确的国家战略,构建一个清晰、可执行且可负担的军事装备体系构架,将会是国家战略的力量倍增器。

        美国陆军冷战末期构建的“卓越陆军”(AOE)体系在冷战后快速多变的国际局势面前已经显得过时。海湾战争后,美军开始了一轮数字化部队的升级,这一适应局势变化的改革路线在2001年和2003年开始的两场反恐战争中成效显著。但在恐怖主义威胁背景下,美国再度调整战略,包括斯崔克旅在内的全新数字化部队也无法满足伊拉克和阿富汗战场治安反恐作战下的新需求,为此“全谱作战能力”被提出。在这场军事装备体系变革之中,美陆军采购和研制了一批有针对性的武器装备(例如美军曾一度在全球盟友的供应商中订购各种类型的反地雷车),改善了两个战场上的局势,有效控制了伊拉克和阿富汗安全形势,成功支撑了国家战略的实施。

        反面的例子同样存在。一战期间的德国海军建造了一支庞大的公海舰队(Hoch see flotte),意图和英国皇家海军进行海上决战。由于当时并没有明确的国家战略,来区分陆上力量和海上力量之间的关系,这支德国舰队最终尽管打造了规模庞大的造舰计划和装备体系,却没有获得能够抗衡英国皇家海军的能力。从战场的结果来看,日德兰海战中英国皇家海军虽然损失更大,却依然把握了战场主动权。按照美国学者戴维﹒德乌戈和罗纳德﹒罗戈夫斯基的研究,一战期间德国由于财政扩张能力的不足,已经很难再维系和英国的造舰竞赛,1905年的赤字已经达到了当时总支出的21%。面对财政能力不足和战略不够清晰的双重问题,德国的公海舰队尽管取得了日德兰海战的战术性胜利,并展现了高人一等的海军素养,却依然无法阻挡公海舰队最终在斯卡帕湾自沉的命运。事实证明,不顾自身能力去搭建一个不符合国家战略、不能持续发展的军事装备体系,非但不能带来期望中的威慑力,反而是“邯郸学步”,贻笑大方。

        从国家战略角度出发,一个国家如果要研发潜射武器作为战略威慑力量的话,那首先应该拥有明确思路。诚然,当一个国家拥有足够多的海上利益时,研发海上兵器成为必然选择。但潜艇并不是一种能够有效掌控海洋的兵器,其携带的潜射导弹和鱼雷等武器,由于威力过剩无法适应复杂多变的非军事行动和应对传统海上威胁。例如,我们从来没有看到任何一个国家会使用潜艇去索马里反海盗,更不会看到使用潜艇去执行人道主义救援任务。简言之,只有国家战略明确自身的利益范围之后,海军再提出相应的军事装备体系,之后才谈研发什么类型的武器。显然,印度海军研制“歼敌者”号核潜艇和朝鲜研制能够发射导弹的潜艇不可能是出于相近的战略目标和军事装备体系。盲目将这样的论据凑在一起,显然不能令人信服。

        再就军事装备体系建设而言,潜射武器的研制周期长、难度大、技术风险极高,很有可能由于研制失败而导致战略能力出现空白。俄罗斯近年一直在对“布拉瓦”潜射弹道导弹进行连续试射,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俄罗斯继承苏联时代的“轻舟”(RSM-54,北约编号SS-N-23)潜射弹道导弹大部分已经接近无法使用,如果不研制新的潜射弹道导弹,那将大幅损害俄罗斯二次核反击能力。因此,俄罗斯耗费重金解决“布拉瓦”潜射弹道导弹的问题。不难看出,这是一种战略明确、可执行并能够负担的军事装备发展规划。

        笔者认为,在习主席提出了“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下,中国海军应该基于这一战略去设想自身的作战环境,进而论证严谨的装备发展思路。的确,在未来的作战中,中国海军可能会面对来自美日等国强大的空中打击,舰队防空反导压力很大,但战争的本质并非是武器性能的简单叠加,更多的是幕后操作者的智慧较量。离开了人与人的智力交锋,简单的堆砌武器性能,那和普通的“追星族”无异,无非追逐的是威武雄壮的现代海军装备而已。

        再者,中国海军装备发展思路应该更加自信,不要因为在西太平洋地区存在多种军事摩擦的可能性,就夸大(或贬低)周边国家的能力。相反,应该从实际出发,客观评估一种海军武器的性能是否贴合国家战略的总体需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