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宋代的元宵节:全民放假尽狂欢

澎湃新闻实习生 郑竹青
2015-03-04 14:23
来源:澎湃新闻
私家历史 >
字号

        象征团圆的元宵节竟然不能放假,大概很多人都会因此捶胸顿足一番吧。相比之下,古代先人们倒是要幸福很多,汉朝时元宵节的节期为一天,唐朝为三天,宋朝为五天,明朝时甚至长达十天(正月初八到正月十七),清朝又缩短为三至五天,民国时期则为三天。每逢元宵节时,百姓可以踏月观灯,设宴纵欢,直至天亮,几乎是一个全民休假狂欢的节日。

赏花灯是必不可少的节目

        宋朝的元宵节,逛灯市、赏花灯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节目之一了,宋朝的皇帝更是出了名的喜欢赏灯,每逢元宵就会设宴观灯。据《武林旧事》记载,元宵节时,皇宫中会作琉璃灯山,高五丈,人物都用机关活动,结大彩楼贮之,各种彩灯交映璀璨,美不胜收。

        不仅仅满足于在宫中赏灯,喜欢与民同乐的徽宗皇帝,还会带着宫中妃嫔们一起出宫赏灯,观赏市井舞队的表演,甚至还下诏:凡是到御街观灯的人,一律赐酒一杯。

        有如此嗜灯的皇帝,官员和百姓自然也跟着效仿。为了迎合皇帝的喜好,加之市场的需求,商人们研制出了很多新型的彩灯。比较有名的有苏州的五色玻璃灯、福州的白玉灯、新安的无骨灯,而最著名的大概就是鳌山彩灯了。

        鳌山是上古神话传说中的海中高山,据《列子•汤问》记载:渤海之东有大壑,乃无底之谷,中有五山,常随波上下往还,天帝令十五巨鳌举首而戴之,五山始峙不动。宋朝鳌山彩灯的造型通常是由无数彩灯组成的巨鳌背负着山峦,上面绘有山石树木、亭台楼阁、各种神、佛雕塑等。山上还设有舞台,由乐工伶官演奏表演,整个鳌山灯气势恢宏、金光万丈。皇帝都喜欢的灯,自然不会是凡品。

        
鳌山灯

汤圆才不是唯一的美食

        其实,元宵节一开始吃的并不是现在所说的汤圆(元宵)。据记载,南北朝时期多为浇上肉汁的米粥或豆粥,主要是用来祭祀、逐鼠,祈祷老鼠不吃蚕宝宝,以求农事顺利,还称不上是节庆食品。

        到了宋朝,出现了油锤和乳糖圆子。油锤以面团包豆馅,煮熟后放入新汲的水中冷却,再油炸,“其味脆美,不可名状”( 《太平广记》卷第二百三十四,引《卢氏杂说》的一条《尚食令》:“然后取油铛烂面等调停。袜肚中取出银盒一枚,银篦子银笊篱各一。候油煎熟,于盒中取包子豏。以手于烂面中团之,五指间各有面透出。以篦子刮郤,便置包子于铛中。候熟,以笊篱漉出。以新汲水中良久,郤投油铛中,三五沸取出。抛台盘上,旋转不定,以太圆故也。其味脆美,不可名状。”),与现在的炸元宵相似。乳糖圆子则与现在的汤圆无二,考究点的江南人家,煮汤圆时会在汤里加蜜渍桂花,软糯细腻的汤圆加上香甜的汤汁,比起单纯的汤圆来说滋味更为丰富。南宋时,汤圆的品种更为丰富。除了乳糖圆子,更有山药圆子、珍珠圆子、澄沙团子等,汤圆成了元宵节必吃的食品,以取其团圆之意。

        
桂花汤圆

        但是,并不是所有百姓都会在元宵节吃汤圆。每逢元宵,台州人不吃汤圆,而是吃糟羹。糟羹又叫山粉糊,也叫咸酸粥,有咸甜之分。咸的是由十多种蔬菜、肉类及海鲜经过翻炒后加水煮熟,再加入米粉浆或淀粉浆煮成的羹,味道鲜美醇厚。甜的则由甜枣、桂圆等食材煮成,味道甘甜怡人。

        台州元宵节吃糟羹的习俗还有个故事。相传在唐初,台州常遭海盗烧杀抢掠,当时的台州刺史发动士兵筑城防盗。开工时正是正月十四,百姓照例要闹元宵,海盗也准备在这天登陆。刺史知道后派兵剿匪的同时,下令加紧修筑城墙。是夜天寒地冻,士兵修筑城墙的进度缓慢,百姓们为了犒劳士兵,又避免饮酒,便想出了将糟酒与菜同煮,搅成糟羹食用,士兵们靠此御寒充饥,加快修筑好了城墙,保护了城里的百姓,吃糟羹的习俗也随之流传下来。台州黄岩的习俗是正月十四吃咸糟羹,正月十五吃甜糟羹。

        
糟羹

        除了台州,江南的一些地方也会在元宵节这天食用“咸酸粥”或者“烊粉粥”之类的粥羹,做法与糟羹类似。咸酸粥是将各种蔬菜与米同煮成粥,软糯鲜美,在尚处寒冷季节的南方吃上一碗,整个人都跟着暖起来。

        烊粉粥,顾名思义,很重要的食材之一就是“粉”。将荠菜、青菜、香菇、木耳、黄花菜、冬笋、油豆腐等食材翻炒后,加入水与桂圆大小的实心无馅汤圆同煮,最后放入掺水“烊”掉(溶化之意,吴越方言发音)了的面粉,煮成浓稠的羹。既有汤圆充饥,又有鲜美的浓汤可以喝,一碗下去整个胃都得到了慰藉。这种粥羹的食材都以素食为主,而且通常都是一大锅一起煮,也许与元宵节的起源有些许关系。

        除了汉文帝纪念平“诸吕之乱”外,元宵节还有汉武帝祭祀“太一”神及汉文帝点灯敬佛的说法,后面两种说法都与宗教有关。不管是道教还是佛教,在中国的流传演变,或多或少都伴随着食素的习俗,而元宵节很重要的一件事就是祈神问农事,也许这就是不管“咸酸粥”还是“烊粉粥”,里面的食材都是素食的原因。况且,元宵是春节过后不久的重要节日,连续十来天的年菜吃下来,也确实需要吃点素食清清肠胃,恢复农耕社会朴素的家庭生活。

        江西进贤的百姓则将元宵鸡子作为祭祀贡品和节庆食物。元宵鸡子是用大米作原料加工成米团,再以手工捏塑而成的象形制品,多以鸡的形象出现,除此之外也有其他家畜动物的形象,但是这类米塑制品还是被称为元宵鸡子,这或许与进贤地区奉鸡为神灵的习俗有关。元宵鸡子的时令性很强,保质期较短,一般从正月初十开始准备材料,大多数人则在正月十三、十四当天凌晨制作,保证蒸出来的元宵鸡子饱满光亮,米香扑鼻。

        土家族在元宵节除了汤圆之外,还会吃“年根”,即猪尾巴。猪尾巴是在大年三十和年夜饭一起煮的,只是大年三十吃猪头,猪尾巴则留到正月十五吃,象征着春节的结束,也预示着一年有头有尾。

        除了这些特别的食物之外,宋人在元宵节还会吃科斗粉、豉汤、水晶脍、韭饼、南北珍果,皂儿糕、滴酥鲍螺、酪面、玉消膏、生熟灌藕、蜜煎、糖瓜蒌、煎七宝姜鼓、十般糖之类的食品,大概称得上是比较专业的吃货了吧。据说,徽宗带着妃嫔出宫赏灯时,会到街上宣唤叫卖得好的小贩们,难得“解放”的妃嫔们,用数倍价钱争相购买,因而有一夕至富者。

才子佳人的最佳约会契机

        
灯市

        元宵之夜是不受约束的,平日里碍于礼教不能出门的女子们则可以在这天出门。彼时闺中女子们梳妆打扮,头戴珠翠、闹蛾、玉梅、雪柳、菩提叶,相约一起出门游玩,赏花灯、转三桥,家中的男子则不能跟随。盈盈月光下,身着白色 “夜光衣”的女子显得更加清丽柔美,吸引了不少年轻男子的目光。平日里极少能接触到的男男女女们,在元宵之际可以不用顾忌外人的眼光,携手并肩,共诉心曲,造就无数良缘佳话。且不谈欧阳修有喜有悲的“不见去年人”,辛弃疾不就在元宵节遇到了那个让他寻了千百度的她么?

        也许我们现在无法想象宋朝的元宵有多么热闹,周密的《武林旧事》帮我们直观地进行了描述:“翠帘销幕,绛烛笼纱,遍呈舞队,密拥歌姬,脆管清亢,新声交奏,戏具粉婴,鬻歌售艺者,纷然而集。至夜阑则有持小灯照路拾遗者,谓之‘扫街’。遗钿堕珥,往往得之。亦东都遗风也。”

        

        参考文献:

        1、李昉《太平广记》,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2、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外七种》,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3、张亮采《中国风俗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

        4、张晓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年。

        5、《大中国上下五千年》编委会编《中国节俗文化》,外文出版社,2010年。

        6、张跃、王晓艳、李如海《元宵节》,安徽人民出版社,2014年。

        7、严敬群《中国节日传统文化读本(珍藏版)》,东方出版社,2009年。

        8、王秋桂《元宵节补考》,苑利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民俗学经典·社会民俗卷》,东方出版社,2009年。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