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打破政府部门壁垒,跨行业专家自建团队挑战雾霾

澎湃新闻记者 杨漾
2015-03-06 06:55
来源:澎湃新闻
能见度 >
字号

雾霾中的都市景象。 杨一 澎湃资料

        治霾这场硬仗面前,中国不缺技术,也不缺路线图。但不同部门间高筑的信息壁垒,却成为现实雾霾治理中无形的绊脚石。从环保到气象,看似联系起来了,实则还是一个个信息孤岛,协同作战能力并不强。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比如你需要一组数据,来自于另一个部门。除非你能把这事说清楚,或两个部门之间有深入的合作,不然通常是拿不到这组数据,或者说拿不到你需要的那种频率和精度的数据。”一名长期研究大气污染、参与国内雾霾防治专项的学者对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称,要想突破这些隐形的信息藩篱,必须“从政府更高层面去统筹”。

        雾霾步步紧逼,区域性联防联控被提上日程。深受其害的城市间看似变亲密了,但涉及到具体业务部门,依然“关起门来”,各干各的。

        比如,环保部有环保部的数据,气象局有气象局的数据,交通部有交通部的数据,彼此之间不相互共享。即使在一个区域里面,各个局之间的数据也很难共享。对于雾霾防治中需要统筹的大项目而言,这一信息共享现状无疑使系统运作的有效性大打折扣。

        一个耐人寻味的例子是,在中央组织部人才局的支持下,来自六个领域的70余名国内外专家自愿组建了“PM2.5科研实验专家小组”,发挥跨学科、跨领域的集体人才优势,研究大气污染防治的系统性解决方案。

        该小组的一名专家成员对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称坦言,之所以“民间攻关”色彩更强,这是因为,“在这个框架下这些专家就是社会型专家,不代表其所在行业,以贡献智慧为主,强调整体作战”。

        另一名专家的解读则更为直接:“用这种身份可以避免部门间壁垒,自成体系,和环保及气象部门,都可以展开比较顺利的合作。”

        “国家思路应该挺清楚的,怎么治理。现在可能体制上还没理顺,需要一个过程。特别是各部门间怎么建立数据、技术方面的共享机制。不能单纯地以部门定位来治霾,而是以治霾这个方向来整合资源。” 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下称超算天津中心)应用研发部部长孟祥飞称。

        目前,超算天津中心与地方气象环保部门等合作,已经构建起一个准业务化的雾霾预警预报平台,最长时效可以预报未来五天的雾霾情况,分辨率可以精确到3到5公里。

        超算天津中心主任刘光明介绍,之所以想到用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来做雾霾预警预报,是因为雾霾监测与预报综合了气象、环保与地理信息三大因素。而超算中心与这几块都有合作基础,于是利用技术优势将各个学科都拢在一起,并申请了科技部的支撑计划。

        目前,该项目已在河北保定、廊坊等地进行试点。一些试点城市对超算平台得出的预报数据兴趣很大,就由地方政府出面,组织当地环保局和气象局形成空气污染应急中心,共享超算中心提供的数据结果,一同参与雾霾预报与治理。

        但放到国家层面,类似的跨部门沟通则难得多。环保部门负责监测污染源,而雾霾的形成和发展却主要由气象条件决定,理论上治霾中应统一协调的两个部门之间,还是存在一定壁垒。

        不仅如此,环保部、科技部、中国气象局、中科院还各有一套雾霾污染源的分析体系。以大气污染解析最为详实的北京为例,就拥有来自环保部、地方政府和研究机构出具的多个源解析版本,部分数据争议很大。

        争议背后,数据的可信度,又是另一个谜。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大学教授郝吉明称,当前各地开展的监测研究存在地方保护主义、监测点布局不合理,以及水平能力有限导致数据失实等问题。

        一名业内人士表示,现在做雾霾治理或预报,需要真实全面的数据。这些数据在国内通常由地方政府管理。处于对地方经济发展或者社会稳定考虑,地方政府所提供的数据,也可能含有大量水分。在国外,监测数据直接进入第三方数据中心,由独立第三方进行数据分析和预报,受到的人为干扰要少得多。

    责任编辑:李跃群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