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释永信批完“神曲”再支招新农村:退休干部应该告老还乡

孙畅、吕倩/人民日报海外版官网
2015-03-11 08:17
来源:澎湃新闻
舆论场 >
字号

编者按

        一句点名怪罪的话,又让少林寺主持成为话题。

        据新华网3月10日消息,今年两会,全国人大代表释永信将《关于尊重宗教感情,规范佛教网络用语的建议》提交大会。他提出,规范佛教网络词条,将佛教网络百科词条、贴吧等的编辑权限归还给宗教界或专门学术研究机构。

        为此,释永信举例说,一些文学、艺术、影视、歌曲、广告作品中不时出现戏谑、讥讽、丑化僧尼的现象,比如“网络神曲”《法海你不懂爱》,恶意诋毁唐朝著名的法海禅师。

        对此,人民日报新媒体微信公号“侠客岛”认为,批评神曲不尊重老祖宗是挺对的事,虽然现在商品化浪潮席卷一切价值观,但对老祖宗的好东西,还是需要留点禁区,不要想着“解构一切”就很酷。

        不过,也有神曲“粉儿”表达了不满,湖南红网刊出的一篇文章对此评论到,法海的形象被毁,不能完全怪罪于《法海你不懂爱》,若要较真起来,应该找《白蛇传》作者打官司。虽然该提案很有必要,但也不必对一首神曲如此较真。让人觉得释永信大师情商不够高。

        看来,究竟懂不懂爱,也只有大师自己知道了。但不愧是少林寺的主持,释永信很快地便从“网事”中回归现实。

        3月10日,人民日报海外网刊发专访文章指出,释永信透露,他在提交的提案中还建议,鼓励符合城乡需要的干部、知识分子在离退休后“告老还乡”。

        大师这个“还乡”提案很“时髦”。虽然新农村不是新词了,但在2015年春节前后,“乡愁”、“近乡情怯”却再度成为时事话题的热词。

        他的这个提案也不是不接“地气”,中国传统文化即倡导“文官告老还乡,武将解甲归田”,士绅文化是传统社会的重要基因。只是,究竟如何改善基层医疗服务,如何将农村土地政策从“制约的瓶颈”变成“催化剂”,大师可能还得再想想。但不管怎么说,从批神曲被呛声,到提“还乡”提案,今年两会上的释永信也是“蛮拼的”。        

        近年来,由于城市聚集医疗、教育、信息和文化等优势资源,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也带来了城市负担过重、环境污染加快等影响。同时,优秀人才单向的流向城市,也就造成很多乡村地区出现了文化匮乏,信仰缺失,教育、医疗不均衡等一系列问题。全国人大代表、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在接受海外网专访时透露,他在提交的提案中建议应制定相关激励制度,鼓励城乡需要的优秀人才在离退休后实行“告老还乡”制。

记得住的乡愁,回不去的老家

        记者采访人大代表释永信如何看待农村常住人口大量流失,乡村建设以及农耕文化遗产如何保护,以及中国传统信仰及民俗日渐衰微,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面临着巨大挑战的问题。

        释永信表示,如今优秀人才都集中在各大城市之中,他们离退休后往往都选择留在城市当中,这固然有大城市医疗条件等优势,也有回到家乡的种种不便,造成记得住的乡愁,却回不去的老家。解决这一系列矛盾,应当从“人口大分散、小集中”的原则着手,不但能够缓解当前的矛盾和问题,在民族安全方面,更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据报道,城市居民回原籍定居、官员和相关人才“告老还乡”对促进乡村文明与发展作用显著。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也不断有“精英返乡”的成功案例,他们回到家乡与当地群众一起,竭尽所能地为当地经济、教育等贡献才智。如毛致用曾先后担任湖南省委书记、江西省委书记、全国政协副主席,退休后他回到老家湖南岳阳县西冲村。为让村里百姓尽快过上小康日子,毛致用不但献计献策,还亲力亲为,帮助当地经济发展。陈苏厚曾担任海南省主管农业的副省长、海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退休后他和老伴儿一起回到家乡海南省临高县南宝镇松梅村。他动员村民种植香蕉,仅仅两年时间,松梅村成了远近闻名的香蕉种植专业村,人均纯收入增长了一倍。

从告老还乡养老,到返乡参与乡建

        当记者问及当今“告老还乡”的现实意义时释永信分析到,按照我国现行的退休制度,凡是年满55周岁的女性与达到60周岁的男性都可以退休。在全国城市中,有一大批年龄五六十岁,在各行各业积累了几十年经验的优秀退休人员。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都来自乡村,通过上学与参军等各种途径在城市工作与生活。现在六十岁左右的都是离退休人员,基本都是青少年在乡村环境中成长出来的,受过良好的教育以及经历了三十年改革开放的历练,他们是党和国家最为宝贵的一笔巨大财富。

        据记者考证,我国从周朝开始到明清两代,中国历史上就一直实行“文官告老还乡,武将解甲归田”的官吏回乡的退休制度。由此中国传统社会形成了“树高千丈,叶落归根;游历百城,终归田园”的归故里回乡村的优良传统。这些告老还乡的文人、官员、武将或商人不仅带动了以乡村为目的地的财富的回流,更加重要的是还推动了文化回流、教育回流、信息回流与人脉的回流,并且还构建了从基层乡村到中央政府的联络通道,形成了在中国几千年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与乡村教育中扮演核心角色的乡绅阶层。

        “现在政府与社会各界,正在大力倡导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这个大好形势下,应该激发与发扬“告老还乡,参与乡建”的优秀传统。我们应该鼓励与支持离退休干部及知识分子“还乡”。这些人才不应仅仅是居住地的简单回归,而是“归教于闾里”,改善农村交通、医疗、教育、环境的落后面貌,同时也能让离退休干部及知识分子找到其归属感与荣誉感。”释永信解释道。

让“还乡建设”成为一种现实可能

        记者请释永信分析下“还乡建设”的现实阻碍时,他表示随着近年来我国基础建设、互联网信息化和医疗条件的发展,我国农村宜居情况不断好转,为“告老还乡”奠定了一定的条件。如今很多人对党,对人民,尤其是对家乡的父老乡亲有着深厚的感情,愿意投身到家乡的文化、教育、健康、环保等方面的事业中去。但我国《土地管理法》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进行建设,需要使用土地的,必须依法申请使用国有土地……”,限制了离退休人才向农村流转。一些制度缺失,没有给他们提供合适的机会、平台与政策支持,所以没有焕发这一大批离退休干部、企业家、教师、医生等参与其中的积极性。应依据《宪法》重新修订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恢复及完善相关制度。

        从政策上鼓励还乡建设者将其医疗、养老保障灵活方便的选择转回地方,从而推动改善农村医疗及配套设施的落后面貌。相关部门对离退休干部及知识分子还乡参与的相关建设项目上应该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并积极宣传离退休干部还乡建设,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和支持。对于还乡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人士,给予相应的荣誉或表彰。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习近平指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说到底,关键在人。人才越多越好,本事越大越好,让大量优秀的离退休人员回乡去发挥余热,让更多人才在乡村天地中大有可为。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