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决胜全面小康·“三支一扶”篇】为小康伟业注入青春力量

2021-06-11 10:5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农村发展最缺的是人才。

“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人寄予厚望。

着眼于促进乡村发展,“三支一扶”计划实施以来,招募工作紧贴基层需要,不断加大政策倾斜力度,强化培训使用,完善服务保障,持续推动高校毕业生挺进大山深处、贫困地区、偏远农村,用青春的激情构筑起乡村发展的美丽风景,为推动基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01

优化政策引“活水”

壮大脱贫攻坚的人才支撑

伴随着城市化进程,大量农村青年涌入城市,基层人才匮乏问题日益显现。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为农村注入“源头活水”,提供智力支撑和保障。

引导人才向基层流动,是“三支一扶”计划的初衷,也是蓬勃的生命力所在。

“三支一扶”计划自2006年实施以来,每年选派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等服务,在破解大学生就业难和基层人才匮乏矛盾、推动基层发展方面作用突出,成为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服务的品牌项目。

新时代,新使命。脱贫攻坚战打响后,全国人社部门紧贴中央决策部署,瞄准贫困地区需求,将农业技术推广、农村文化建设、贫困村整村推进、基层水利服务等纳入“三支一扶”岗位范围,积极优化政策,在服务大局中积极担当作为。

突出岗位牵引作用,招募岗位向扶贫岗位倾斜。2016年至2020年实施的第三轮“三支一扶”计划,全国共选派4.9万名毕业生直接参与扶贫,占总招募人数的31.7%。

“来了这些好帮手,帮了我们大忙了。”近年来,新疆“三支一扶”计划中从事扶贫相关工作的超千人,占在岗人数的一半以上,为开展脱贫攻坚工作补充了力量,深受基层单位欢迎。

确保优先招人,招募计划向贫困地区倾斜。近年来,“三支一扶”新增招募名额主要用于贫困地区,重点支持“三区三州”和贫困县。有关部门对“三区三州”招募需求实行计划单列,纳入中央财政补助。贫困地区主动放宽条件,降低学历门槛,放大人员“进口”。

从青海为贫困村特设“扶贫专员”岗位,到宁夏紧盯西吉、海原等山区发展选人,再到黑龙江一半以上招募岗位不限专业,近年来,不断加大的引才之门,吸引一批又一批大学生奔赴贫困乡村。第三轮“三支一扶”计划实施后,五年共为“三区三州”选派1.6万名高校毕业生,占总招募人数的10.3%;中西部地区选派人数占81%,有效破解了贫困地区招人难、留人难问题。

帮助贫困学生放飞梦想,招募政策向贫困生倾斜。各地出台优惠政策,积极为贫困学生提供就业机会,努力阻止贫困代际传递。

“我家条件不太好,家里弟弟在读大学,考上‘三支一扶’帮我们家减轻了不少压力。”2018年,先天性左眼失明的齐欣大学毕业后,通过“三支一扶”单独招考,到重庆市万盛经济技术开发区金桥镇工作,为全家带来了新的希望。

一系列务实举措吸引着大批优秀人才走进乡村,壮大了脱贫攻坚的人才力量。在战贫一线,“三支一扶”人员主动做扶贫专员、扶贫攻坚队员、包保责任人,谱写出一曲曲奋斗赞歌。

贾玉在担任广西融水县拱洞乡龙令村驻村指导员期间,发展起钩藤、禾花鲤和田螺综合养殖等产业,为村里培养出多位养殖大户;从扶贫岗位上成长起来的刘欣鑫,创办河北顺平县鑫睿服装经销有限公司,带动8个村、160多名贫困群众增收致富……

产业园里朵朵木耳探出头,农家院里只只蜜蜂采蜜忙,乡村景点人来人往游人笑……“三支一扶”人员在田野中绽放青春梦想,推动一批乡村发展起休闲娱乐、养生养老、农村电商等产业,实现了从单一的“卖产品”,向更多“卖风景”“卖文化”“卖体验”转变,逐梦全面小康脚步更铿锵。

02

立足岗位惠民生

筑牢基层治理“底盘”

基层治理是乡村发展的基石,是人民幸福安康的重要保障。

面对乡村传统秩序和治理格局的变化,发挥高校毕业生的专业知识解决基层治理中的难题,带领百姓走上全面小康幸福之路,是新时代推进“三支一扶”工作的必答题。

赓续接力,初心不变。近年来,“三支一扶”工作进一步强化服务功能,将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作为工作的重要出发点和落脚点。各级人社部门采取多种措施,引导“三支一扶”人员立足岗位,从服务入手,做活基层治理“棋局”。

基层工作繁杂,需要坚定的理想信念支撑。各级人社部门广泛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筑牢“三支一扶”人员的服务意识,促使他们在基层治理中释放主动性、创造性。

有能力才能更好担当。人社部会同财政部实施“三支一扶”人员能力提升专项计划,各地普遍建立“导师制”培养模式,建立完善的培训制度,有效提升了“三支一扶”人员服务基层的能力。

各地注重加强党建引领,充分发挥“三支一扶”人员中党员的作用,一批优秀党员成为所服务基层单位的党支部委员,为基层党组织注入了新鲜“血液”,使治理更有力量。

岁月为笔,山河为卷,青春作答。这些新生力量以“直挂云帆”的勇气,“匹夫有责”的担当,让青春旗帜在加强基层治理的号角中迎风飘扬。

从疫情防控,到抗震救灾,再到抗洪抢险,处处可见“三支一扶”人员披坚执锐、逆行出征的身影。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全国5.5万名“三支一扶”人员特别是5700多名支医人员迅速投入基层联防联控工作。武汉市江夏区水利岗服务人员杨超骑行近200公里返回工作岗位,投身疫情防控;湖北钟祥市柴湖镇卫生院的张红升奋战在急救转运一线,为节省防护服,10个小时不吃不喝;武汉市江夏区的杨敏感染住进方舱医院后,积极发挥医学专业特长,协助医护人员开展工作……一张张青春的面孔,成为基层抗疫的重要力量。

大多数的矛盾纠纷发生在基层,也应该解决在基层。从改善村貌到发展产业,从促进就业到培育乡风,“三支一扶”人员在工作中迎着“矛盾疙瘩”上,以“初心之问”推动“为民之行”。

2014年6月,肖琴玉成为“三支一扶”中的一员,回到家乡甘肃定西市渭源县峡城乡工作。驻康家村工作期间,一位村民因家庭条件改善被取消低保后想不通,多次上访。肖琴玉四次跑到村民家里,苦口婆心地解开了村民的心结。驻村期间,肖琴玉为群众解决社会保障、产业发展、外出务工等难题上百件,让这个位于“苦脊甲天下”之地的村庄重新焕发生机。

运用所长为群众提供服务,以服务优化促治理,是推进基层治理的有效办法。

2008年被招募到山东省长岛县小钦岛乡卫生院从事支医工作的王辉,服务期满后选择了留下,成为整个海岛唯一医生。10多年来,她练就了看病的“十八般武艺”,24小时随叫随到,成为群众健康的“守护神”,有力增强了群众的幸福感。

广大“三支一扶”人员有的在三尺讲台,耕耘乡村教育沃土;有的在大山深处,呵护绿水青山;有的在田间地头,破解产业技术瓶颈;有的在街头院坝,打捞民意解难题……他们扎根基层,以奋斗的青春报国,促进了社会和谐,扮靓了时代的风景线。

03

开掘人才“宝库”

为基层撒下长出春天的“种子”

“红汞碘酒,抹抹就走;有效无效,责任尽到”。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老厂乡卫生院,地处贫困山区,曾因人才缺乏,检验设备没人会用,群众看病只能“舍近求远”。

而今,卫生院改天换地,不仅引进了很多高端设备,能进行四肢骨折、剖宫产等一、二类手术,还能做一些全麻手术。医院年门诊量达10万人次,是十年前的近30倍,有效满足了当地群众就近就医的需求。

变化源于“三支一扶”工作的开展。2009年以来,卫生院先后招募了14名“支医”人员,使得卫生院的基本检查项目得以顺利开展。目前,服务期满留下的和新招募的还有8名人员,成为医院发展的中坚力量。

党的事业根基在基层、血脉在基层、活力在基层。涵养基层人才队伍“蓄水池”,增强“造血”能力,是推动实现全面小康、乡村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之策。

多年来,致力于让高校毕业生“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流得动”,各级人社部门在“三支一扶”工作中,不断创新方式,从管理服务、培养锻炼、畅通出口等多方面出台举措,努力为青春梦想搭建舞台,为基层种下人才之林。

提升待遇,让工作有保障。以贫困地区“三支一扶”人员为重点提高待遇保障水平,五年来,中央财政累计投入62亿元。各地加强配套资金,积极落实完善社会保险、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等支持政策,有力缩小了农村与城市的工作条件差距“鸿沟”。

加强关爱,让干事有劲头。2020年五四青年节时,一档名为“闪亮的名字——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的节目,在中央电视台播出。节目中,优秀“三支一扶”人员的先进事迹,再次激荡起青年学子将梦想种植在沃野上的豪情。近年来,各地人社部门广泛开展各类宣传,春节前夕组织慰问,加强联系服务,为“三支一扶”人员解了难题、送去了温暖、增添了动力。

拓宽流动渠道,让发展有奔头。人社部门顺应成长规律,积极探索完善公务员定向招录、事业单位专项招聘、就业服务、扶持自主创业、支持升学等多层次政策措施,为服务期满人员构建起多渠道发展的“立交桥”。

通过这些措施,“三支一扶”为基层注入了人才“活水”。服务期满后,多数人员选择留在基层,有力优化改善了基层人才队伍结构。同时,通过“三支一扶”计划,高校毕业生也在基层实践中锤炼了意志品质,得到了成长。根据一份3.8万名“三支一扶”人员和1.1万家基层服务单位参与的问卷调查显示,88%的基层服务单位认为“三支一扶”人员在单位发挥作用明显,91%的“三支一扶”人员认为基层服务经历对今后工作有很大帮助。

历经多年播种,这些撒在祖国大地上的人才之苗,逐日拔节,已是满眼葱茏。目前,重庆30余人成长为镇街和区县级部门负责人,28人担任乡镇站所负责人,68人得到提拔重用。广东韶关、汕尾、梅州、肇庆、云浮等地乡镇的党政班子成员、医院的科室主任、学校的教学模范、农技站的技术骨干,很多都曾经是“三支一扶”人员。

经过岁月检验的“三支一扶”计划,成为基层单位欢迎的“人才工程”、青年学子自豪的“就业工程”、群众好评的“民生工程”。在“三支一扶”计划的带动下,基层大有作为的就业观念被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接受,“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成为毕业生的重要就业选择。

“十四五”期间,人社部将会同有关部门瞄准基层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扎实实施好第四轮“三支一扶”计划。有了更多青春力量,铺陈开去的乡村振兴画卷必将更加厚重和恢弘。

原标题:《【决胜全面小康·“三支一扶”篇】为小康伟业注入青春力量》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