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刘世锦:转型成功后,中国将迎第二次机遇

澎湃新闻记者 孙丹 发自北京
2015-03-12 14:41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人物 >
字号

在刘世锦看来,转型成功后,中国将迎来经济发展的第二次机遇。东方IC 图

        “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

        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中国经济经历了30年的高速增长,进入新常态是规律使然,背后其实是经济结构的变化。

        在新常态下,7%经济增速和经济改革之间有何关系,对老百姓会产生什么影响?在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大的情况下,我们在经济转型中如何寻找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如何定义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关系?国企改革进入攻坚期,该如何破解难点?……

        这些问题都是此次“两会”讨论的热点。在刘世锦看来,中国经济转型可以分为上半场和下半场,现在已入下半场时间,“中国经济经过转型升级以后,会有更大的发展机遇,我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转型成功后,中国将迎来经济发展的第二次机遇。”

经济增速放缓符合发展规律

        澎湃新闻:在中国进入新常态后,为何今年经济增速放缓至7%?

        刘世锦:现在说经济新常态,大家可能最关注的是增长速度的放缓,但这并不是我们主观决定的,是由经济发展规律决定的。

        大概在五年前,我们做过相关研究,分析了一些国际经验。在国际上,那些成功追赶型的经济体,比如日本、韩国、新加坡,中国的台湾、香港,大体上有一个共同规律:当经济高速增长到二三十年后,当人均GDP达到1.1万国际元(这是一个购买力平价指标)时,他们的经济增长速度都出现了回落,由高增长进入中速增长。

        从中国的整个经济增长过程来看,跟他们非常相似。去年,我国的人均收入水平已经相当于1.1万国际元,所以,现在我们的经济增长速度回落,是和国际经验显示的规律性相吻合的。

        另外,近几年,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过去很多年高速增长的工业产品,主要是基础设施和房地产以及跟它相关的钢铁、建材、煤炭、化工产品等都出现了历史需求峰值,拉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但历史需求峰值实际上是由人类社会到目前为止的技术条件所决定的,它会遇到拐点。从供给角度来看,现在出现“刘易斯拐点”,即劳动力从农业转向非农产业的过程放缓,劳动力总量也开始下降。同时,我们现在利用国际上已有的先进技术的空间比以前大大收缩。

        这些现象也就决定了,中国经济增长速度需要一个回落。新常态符合经济发展规律。

        澎湃新闻:对于老百姓来说,7%的增速会带来怎样的变化?

        刘世锦:原来增速是10%,现在到7%,可能有些人不一定懂这意味着什么。但老百姓关心切身利益的事情,比如,增速回落,会不会影响就业,或者现有工作是否稳定。

        其实,随着增速回落,这两年就业还是稳定的。去年前三季度,我们新增就业预定的任务就完成了。从总量上来讲,中国就业的态势还可以,很多岗位还缺人。当然,现在也面临着如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这往往是个结构性问题,什么时候都会存在。还有一种叫摩擦性失业,即有个工作在那儿,他不愿去干,这种情况也是存在的。

        但从总量上来讲,我们现在就业压力并不大。相反,有些地方还存在劳动力短缺问题。

        还比如收入问题。最近几年,其实居民的收入增长速度是在加快的,政府工作报告里也提到,去年农村人口的收入增长速度是快于城市人口的。     

中国经济转型进入“下半场”

        澎湃新闻:您曾说,接下来的经济改革需要寻找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会出现在什么领域和行业?

        刘世锦:我觉得,经济增速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这个过程,即中国经济转型,可以分成上下半场。

        前几年是上半场,由过去的高速增长开始回落。上半场可能面临一个主要问题,就是认识不到位,很多人还很想保持过去的高增速,但规律终究是要起作用的。

        从去年10月份以后,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中国经济转型可能进入下半场。下半场就是经济增速探底的过程,我们现面临的困难可能比以前更多,挑战也更严峻。

        当然,核心的问题还是要培育新的增长动力,大体上有这几个方面:一是原有一些经济高速增长的终端需求,比如房地产基础设施建设,还有一定增长空间。二是要提升要素生产率,有些行业效率还相当低,比如基础产业领域,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另外,有一些行业需要转型升级,如制造业和部分服务业。三是加快创新,比如现在互联网、大数据与实体经济之间的结合。

        中国下一步潜力还很大,把潜力挖出来,支持经济增速中高速增长应该是有可能的。

        澎湃新闻:互联网产品投资来钱特别快,有人怀疑,若互联网经济泡沫被挤掉,又没有人支撑实业转型,会不会影响经济转型?

        刘世锦:现在互联网比较热闹,热在什么地方?它其实是在改造实体经济,不是说跟实体经济没关系。比如网购,网购就是把过去销售环节整个重新组合了。

        到底是要网购还是要商场?商场一是价格比较高,再一个可选择性也没那么多和快。消费者会喜欢哪一个?如果说互联网的发展导致有些商场关门,那是很正常的。历史上这种事情发生过很多,比如现在用手机多了,家里座机还像过去用的那么多吗;你开上汽车后,可能只会偶尔骑自行车健身;有了铁路特别是高速铁路,你还会像过去那样赶马车吗?

        最后,也不会把这些传统销售业态全赶出去,还会留下一些。有些是互联网没法替代的,比如线下体验式购物等流程或项目。所以,这是个选择、竞争的过程,很正常。我们不能因为有些商场倒闭了、业务不好了,就不发展网购。那是退步,社会还是要进步的,这就叫提高生产率,这是在改造整个传统销售流程。下一步更重要的是改造传统的生产流程,比如现在讲工业4.0,就是工业领域将来也要用互联网大数据进行重新改造。

        另外,生产企业之间也要进行这种改造,这对提升整个生产率很重要。所以“搞互联网产品的人多,没人搞实体经济”这种提法,对互联网创业的实质或要解决的问题缺少了解。       

政府要给经济转型创造环境

        澎湃新闻:在经济新常态下,政府跟市场应该是什么关系,政府应承担怎样的角色?

        刘世锦:在新常态下,和过去有一个很大区别,就是产业的发展变得更不确定,比如互联网创业到底朝什么方向走、应该搞什么项目,创业者本身都在探索,其中一部分项目是要失败的,不可能所有人都成功。但如果不试的话,就不知道对错,所以它有高度的不确定性,通过市场竞争去试错,最后留下来的,才是正确的选择,才有竞争力。

        在这个过程中,政府最重要的就是创造环境。

        比如保护产权,特别是保护知识产权,如果不保护知识产权,创业的积极性就下降了。而保护知识产权只能由政府来做,这是政府的职责。

        再比如,新常态下是一个创造性的破坏过程,就是得有一部分企业被淘汰,另一部分企业才能成长起来。企业可以被淘汰,但人一定要保护好,社会保障要跟上,养老、医疗、失业救济等都要跟上去。还要给下岗职工进行再培训,创造新的就业机会。这都是政府要承担的责任。把社会保障安全网织牢,真正起作用,同时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政府应把这些事情做好,而不要直接规定技术路线,插手指点应该搞什么行业,不该搞什么行业。到底发展哪些行业、哪些产品,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选择的结果。

        澎湃新闻:全球经济形势不太好,我国经济下行压力也比较大,因此不少人看衰未来中国经济发展,您怎么看我国接下来的经济发展形势?

        刘世锦:中国经济发展潜力应该还是很大的,关键取决于我们能否比较平稳地实现转型。转型成功的标志就是中高速增长的“底”能找见,探底成功后能形成一个新的中高速增长平台,形成新的增长动力。

        如果把那些动力充分发掘出来,中国经济会迎来一个新的发展机遇。可以这样说,过去三十多年,我们大概是一次高速增长的机遇,也是第一次机遇;转型成功后,中国在中高速增长这个平台上,将会迎来第二次发展的重大机遇。如果说第一次机遇的特点主要是数量上的扩张,那么第二次机遇的特征主要是质量的提升。通过提升中国经济发展质量而形成的机遇,内涵更丰富、空间更大,需要更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澎湃新闻:机遇往往会伴随风险,在您看来接下来探底过程中可能存在怎样的风险?有人提出通货紧缩已进入现实,您怎么看?

        刘世锦:一个重要的风险,是该退出的产业若不能很快退出,企业长期处在低迷状态,行业价格很难恢复到正常水平,企业盈利也很难恢复到正常水平,这就可能相应加大金融和财政风险。

        如果从价格角度来讲,确实前段时间CPI(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已到1%以下,2月份最新数据有所回升,但还是比较低迷;PPI(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已连续30多个月负增长,从这个角度来讲,是有通缩的迹象。

        但是,中国出现的通缩和西方国家成熟市场经济中出现的通缩,成因是不一样的。那些成熟经济体里的通缩,是由于货币供给不足、流动性不足,简单说就钱少,形成价格低迷。但中国经济现在缺钱吗?不缺钱,我们现在通缩很大程度上是过去三十多年,特别是过去十几年经济高速增长而形成的严重产能过剩引起价格低迷。这个问题仅仅通过增加货币无法解决,必须通过企业退出来解决。退出后才能恢复新的平衡,达到新的平衡点后,价格是会回升的;价格回升后,那些留下来的有竞争力的企业,才会恢复正常盈利。

        应该说,现在这要求已相当迫切,如果时间拖得很长,代价可能更大。

国企改革要正本清源

        澎湃新闻:这两年是经济探底的过程,同时也是国企改革一个深水区和攻坚期,在您看来现在国企改革的重点、难点在哪?

        刘世锦:我觉得,国企改革现在要正本清源。所谓的“本”,就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国企改革所指出的方向和要点。

        最重要是这几个问题:第一个要明确,要从过去的管资产、管企业转向管资本。以后主要是国有资本怎么回事,不是国有企业怎么回事。第二,国有资本是服从于国家的发展战略,重点是提供公共产品,支持前瞻性、战略性产业的发展,促进科技进步,保护生态环境和保证国家安全,这是国有资本要干的事。

        这样是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把有限的国有资本集中到这些领域、发挥这些作用。在这个基础之上,对国有资本进行调整、重组,企业尽可能多地采取混合所有制形式,公司的治理结构也应逐步现代化,按现代企业治理结构的方式进行组织。企业内部一系列的改革也要跟上,包括高管人员的薪酬改革等。

        这个过程中是要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但这并不等于说就不能搞混合所有制。最重要一点,就是国有资产的交易要公开透明,要在阳光下进行交易。

        澎湃新闻:您怎么看中央和地方都推出不同的国企改革方案,怎么推动地方国企改革的积极性?

        刘世锦:应该说,中央定下了的大政方针,每个地方根据自己的情况,按照大的原则可以进行试点,通过试点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试点也是个试错的过程,看哪些方法是比较可行的、有效的、管用的,逐步发现总结,然后再加以推广。需要这么一个过程,要鼓励试点。许多地方还是有积极性的。地方要坚持三中全会已定的原则,不要被一些议论所干扰,积极推动,勇于担当,国企改革就可能出现一个新局面。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