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欧媒转型考察记④保守的《法兰克福汇报》如何改变

澎湃新闻记者 魏星
2015-03-17 17:46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研究所 >
字号

   “德国保守日报《法兰克福汇报》(Frankfurter Allgemeine Zeitung)的读者们很快将不得不变得非常勇敢。距离他们一点都不喜欢的事情——变化,只剩几天功夫了。几十年来,不管世界上发生了什么,总有一件事情可以依赖:《法兰克福汇报》几乎一成不变的头版。它几乎从来没有刊登过特写照片,在过去58年里,仅仅在头版使用了33次照片。但读者们捍卫这份报纸的单调形象,将其视为对抗五彩斑斓的现代性的一个堡垒。即使是最小的一点变化也会激起读者的不安,‘小报化’,读者们来信抱怨。更糟糕的是,读者们指责《法兰克福汇报》堕落到‘施普林格新闻’的水平,这里指的是施普林格出版集团旗下德国发行量最大的小报《图片报》。”

出自2007年9月一期德国《明镜》周刊的上述报道提到的那次不容易的、慢吞吞的“变化”在当年10月6日来临:这份报纸在58年历史中第一次在头版使用了大幅照片,同时对版式进行了大规模改动。

  七年后的2014年10月,《法兰克福汇报》商业新闻主编海克·戈贝尔(Heike Gobel)对到访的中国媒体人说:“我很开心我们当初这么做了,今天你不可能卖一份头版没有照片的报纸。”

  法兰克福是德国第五大城市、欧洲大陆最大的金融中心,拥有德国最大的航空、铁路和高速公路枢纽,还是文化、教育和旅游中心。创办于1949年的《法兰克福汇报》因其尖锐的政治报道、渊博的文化批评以及能够影响议程设置的评论著称,是德国严肃媒体和高质量新闻的代名词。

  但是,对《法兰克福汇报》来说,变化总是很艰难。在头版使用照片尚且如此,数字化时代的转型,无疑要艰难许多。

  传统,有时会成为变革的枷锁。

  与小报《图片报》相比,《法兰克福汇报》作为严肃新闻的代表,是继续坚守传统并引以为傲,还是果断为互联网做出改变?是继续顽强依靠那些报纸时代的忠实拥趸,还是与此同时被新生代逐渐抛弃?报纸记者是否就天然看不起网站编辑?只有印刷在纸张上喷涌油墨香味的文字才代表高贵与专业?如何保护那些优秀记者和评论员的职业荣誉感?不在高质量的内容方面投资,报社就会失去核心竞争力,但不在编辑方面大规模节支,报社就可能难以为继。如何能摆脱这个死结?

  这些问题,同样是德国众多严肃媒体面临的共同挑战。

  在全球很多地方,各种剧变给报业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但在德国,由于人民对于阅读传统的坚持以及对于思辨的爱好,纸媒在很大程度上没有遭受毁灭性影响,严肃类媒体也得以幸存。德国仍是欧洲最大以及世界第五大报业市场,每天售报约2200万份,拥有4450万纸质报读者以及3100万报纸网站常客。

  但是,在网络和数字媒体的冲击下,2012年德国先后有《德国金融时报》及德国国际通讯社宣布资不抵债而停业,著名的《法兰克福评论报》也已申请破产保护并大幅裁员。过去十年间,《图片报》的发行量也下降了150万份。2014年第二季度,德国纸质新闻媒体的销量继续下滑,下滑比例达到7%至8%。

  海克·戈贝尔坦承,他们遇到的一大问题是读者年龄结构老化,而吸引新的年轻读者有很大困难。这一现状连德国总理默克尔也很清楚,她在2014年10月29日出席德国报纸出版商协会年会时就说:“我今年60岁了,你们争取读者不用再瞄准我们这一代人,要争取的是年轻人。”

  在这种背景下,目前德国大部分严肃媒体都意识到转型的必须,但对具体路径仍有分歧,既希望在数字时代吸引更多用户,又担心引以为傲的新闻专业主义受到影响。他们依然在小心翼翼地尝试,比如《法兰克福汇报》的电子报纸业务。但与美国和英国同行相比,这种尝试依然步履蹒跚,而且并非一帆风顺,甚至会遭到来自自身的阻力。

  2014年8月,德国最具影响力的主流媒体之一《明镜》周刊就发生了著名的“纸媒叛乱”。

  《明镜》周刊总编沃尔夫冈·比希纳因其“明镜3.0”改革计划在编辑部内部引起争议。曾担任德新社总编的比希纳称,希望借助“明镜3.0”计划将传统的纸质杂志《明镜》周刊与明镜在线的内容更好地结合在一起,打造数字化时代的《明镜》,使之成为一份始于纸张并在互联网上也能引人入胜的杂志。

  但《明镜》周刊的225名编辑以及档案部和秘书处的一大批员工提出反对,不愿意和总编辑继续合作,要求否决这一计划,企业职工委员会也提出了同样要求。最终股东代表采取折衷方式通过了该计划,但要求比希纳与网络和纸媒编辑部在计划的执行和时间问题上保持紧密合作。

  《法兰克福汇报》当时的评论一针见血:“从《明镜》那里,人们能看出这是怎么一回事。这是为维护高品质新闻文化而斗争的范例:嫌一切节奏太慢的网站编辑对阵喜欢在办公室边品咖啡边工作的传统主义者。”

  美国传媒观察家、《传媒经济学:信息传播的12种新趋势》一书的作者肯·多科特(Ken Doctor)的担心也溢于言表:“与德国年轻的记者编辑聊天时,你会听到他们聊起自己的管理层‘跟不上时代’,太专注于跟谷歌唱对台戏而太疏忽于发掘新读者和新市场。年轻的媒体人在德国几乎没什么事可干,但在美国,天地可广着呢。美德两国之间也许有着许多共同点,但在观念方面,却仍然隔着一个大洋。”

  最新的动向是,欧洲大陆的报纸开始抱团取暖。

  欧洲七家报纸今年3月10日宣布成立“欧洲卓越报纸联盟”(Leading European Newspaper Alliance),在各报社间加强报道和人员等方面的交流合作,以提高欧洲的新闻品质。这七家报纸包括:德国《世界报》(Die Welt)、法国《费加罗报》(Le Figaro)、意大利《共和报》(La Repubblica)、西班牙《国家报》(El País)、比利时《晚报》(Le Soir)、瑞士《每日导报》(Tages-Anzeiger)和《日内瓦论坛报》(Tribune de Genève)。联盟未来将对新成员开放。

  联盟发表的声明称,合作的重点之一是交换内容。“每一家报纸都将向一个公共平台提供精选文章,联盟成员可以根据各自需要来取用。此外,采访、特写、评论会在所有的联盟成员中同步刊登。”联盟将联合发展数字业务,使其成员处在技术、商业的前沿;启动人员交换项目,让记者和其他员工在联盟其他报纸内工作,以拓宽专业技能领域。联盟还将联合邀请专家、商界领袖和政治人物参与讨论事关欧洲发展的重大议题。

  这,真的能拯救《法兰克福汇报》等欧洲大陆报纸吗?

支持社会市场经济

  问:《法兰克福汇报》是德国的最主要的严肃性日报,你们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海克·戈贝尔:我们创刊于1949年11月1日,目前是德国的主要报纸之一,在国外也有知名度。我们有大约44位驻外记者,这让我们可以独立于通讯社。我们很幸运,因为我们的主要持有人是FAZIT基金会,我们独立于任何政党或组织。十年前我们创办了《星期日法兰克福汇报》,每周日出版。

  相对来说,我们是一家小公司,现在有900人,其中400人为日报和星期日版工作。

  我们在政治上是独立的,自由保守主义,我们有强烈的市场导向的立场,一开始就支持社会市场经济,我们相信,如果没有市场经济和法治,自由、民主和开放社会不可能幸存。

  这份报纸的一个独特之处是没有总编辑,由一个由五位主编组成的团队来领导,很遗憾的是,其中一位在几个月前刚去世(2014年6月,主编之一Frank Schirrmacher因心脏病去世。——记者注),现在只剩下四位主编。每一位主编都会负责一个部门,他制定这个部门的规则,领导这个部门,比如经济主编、政治主编,还有的主编负责法兰克福,报道这个城市的政治。

  这种安排有点儿不寻常,但是已经成功运作了65年,确实有它的长处。有意思的是,对于一些话题,比如税收改革,在经济版有评论反对这个改革,但政治版是支持税收改革的。很多读者喜欢这种报纸内部的观点竞争,甚至因为这个很享受阅读我们的报纸。

用更小规模的人力生产更多的东西

  问:你们体会到数字化带来的冲击吗?

  海克·戈贝尔:我们当然也和美国以及欧洲的绝大部分印刷媒体一样,遭遇了收入和发行量的减少。25年前,柏林墙倒塌时,我们的发行量是最高峰,每天400000份,现在是每天320000份。

  我们已经很明显地感觉到了财政上的限制,你的资源变少了,报道的记者数量也变少了。比如之前我们在德国东部有记者,但现在没有了,我们不得不经常派记者去采访,你当然可以经常这么做,但是我们仍然感受到了限制。

  我们不得不用一个更小规模的人力来生产更多的东西,因为互联网需要一些篇幅小的更快的文章,比如早上的一篇评论,然后你还得为报纸另外写一篇,因为第二天印出来的不能和网上免费的内容一模一样。

  很艰难的决定是,2014年9月,我们不得不宣布减少我们的员工数量(2014年9月,《法兰克福汇报》宣布,将在未来三年削减最多200个工作岗位。出版商说,他们的目标是在2017年前节约超过2000万欧元。遭削减的职位中有40个是记者岗位,占全部编辑记者人数的十分之一。《法兰克福汇报》希望通过让年纪大的员工从事减少的、非全职的工作以及外包项目来削减人力,但也不排除直接裁员。——记者注)

  我们主要还是依靠日报和星期日版的印刷版广告,我们在广告和采编之间有非常坚实的防火墙。直到今天,我们还不允许我们的头版出现广告,除了报头上的一小块地方。

数字化改变了我们的写作方式

  问:在数字转型方面做了哪些尝试?

  海克·戈贝尔:我们每个部门都有一些负责网络部分的同事,比如我们经济部,总是有至少两三个人,当我们讨论的时候,他们也和我们一起。我们从早上开始,10点半有个例会,网络部分的同事会告诉我们哪些文章头一天在网络上最受欢迎,讲讲他们今天会在网络上推些什么东西,我们也会讨论报纸要写点什么,所以每天从一早开始大家都会在一起讨论。中午午饭时间,不同的部门会碰头,讨论下首页,避免出现像经济部和政治部立场不一的情况发生。这种合作从早上就开始,人们可以一直说话、讨论,他们还会告诉我们网上现在什么东西最热,你们要不要为报纸写点什么。过去5年我们都在一直尝试这种合作,但这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目前,印刷版内容的大约三分之一在网上是免费的,另外三分之二是印刷版才有的内容,但如果你购买了电子报纸,你就什么都能看了。

  法兰克福书展的时候,我们做了一个与书展有关的网络平台。此外,我们还尝试组织一些会议。

  问:主要面临哪些困难?

  海克·戈贝尔:我们的读者越来越老化,在吸引年轻人方面会很困难,因为他们正在离开我们。他们喜欢阅读,但我不确定他们是否喜欢阅读报纸,很难吸引年轻人为我们付钱。还有一个问题是,作为一个小公司,我们无法有大的投入去开发技术。

  问:作为一家严肃媒体,数字化对你们的风格有没有影响?

  海克·戈贝尔:有,改变了我们的写作方式,网络上或许需要更快、更容易阅读的那种内容。我们有一些年轻的写手,他们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写专栏。

  我们也在改变,我们7年前首页才出现照片。当我们这么做的时候,有很多读者反对,但也有读者说,你们这么做真棒。我很开心我们当初这么做了,今天你不可能卖一份头版没有照片的报纸。

  星期日的报纸很不一样,那是为处在假期心情中的人们准备的,他们在度假,但同时还希望能找到一些信息,因此星期日版的版面就会更加精心设计。

很多年轻人还是想成为记者的

  问:你提到了解雇记者的问题,是不是人员流失比较严重?

  海克·戈贝尔:印刷媒体正在衰落,人们对离开报纸会更加小心翼翼,所以还没有大规模的离职潮。我们很热爱这份报纸,所以很难去另外的报纸。当然,因为薪水很难再上涨了,所以印刷媒体的人也都在看他们能去哪里。我们有一些年轻人去戴姆勒奔驰的公关部门当发言人,还有几个人去了欧洲中央银行,薪水很不错。到目前为止,在招聘新人方面,我们还没遇到太多问题。很多年轻人还是想成为记者的,但现在他们可能必须要从短期的雇佣或者自由撰稿人开始。

  像我这样的老人,我们热爱这一行,热爱这份报纸,所以我们留下,我们喜欢接到读者的来信,尤其是他们说,我们正在读你们的报纸。

  (这是作者撰写的“欧媒转型考察记”之四,该系列考察之一、之二、之三分别见于2月10日、3月3日、3月10日《东方早报·上海经济评论》。李旭编辑,工作邮箱:sunne_li@hotmail.com)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