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国内思想周报 | 《平凡的世界》依旧不平凡

辛束
2015-03-23 08:51
来源:澎湃新闻
思想市场 >
字号

《平凡的世界》依旧不平凡

电视剧《平凡的世界》剧照

        根据路遥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改编的同名电视剧,自2月26日起,陆续在各电视台上映。随后,围绕这部曾获茅盾文学奖的小说的种种争论,迅速在舆论中发酵了起来。

        原北大中文系主任,现山东大学文科一级教授温儒敏,该剧上映之初,即在新浪微博上评论道,“不错,想看下去。它唤起对那个年代的特殊回忆,现在的时尚观众未必懂,看这作品需要历史理解力”。随后温儒敏以文学评论的视角,回顾《平凡的世界》一书的遭遇,“《平凡的世界》发表后,有‘两极阅读现象’,一极是普通读者,特别是农村学生与农民工非常喜欢这小说,是近20年来发行量最大的长篇之一;另一极是专业评论家,对这小说评价偏低。有一本权威的当代文学史,一句话也不提路遥。显然是脱离实际,起码也要关注一下接受现象”。文学评论界对于路遥的冷淡,从投稿、出版之初即伴随该书,温儒敏回顾道“20年前《平凡的世界》投稿人民文学出版社,未被采用。当时文坛正要突破现实主义,纷纷追求西方各种新潮,路遥写实的笔法被看作老套。按学院派的标准,该小说艺术的确比较平。于是评论家给它的评价很低。但这部作品真实,走心,它触动了两代底层读者的灵魂,是发行量最大的作品。学界应反思眼光问题。”

        评论界对《平凡的世界》的冷遇,以及此书与八十年代受西方现代文学影响下的先锋作品,二者价值孰高孰低,引发了评论家们的热烈回应。3月10日,社科院文学文学研究所李建军研究员,在接受《北京晨报》采访时,对《平凡的世界》一书代表的现实主义文学写作的衰落,深感惋惜。与温儒敏看法相同,李建军把八十年代的先锋文学置于该书的对立面,对二者在文学评论界截然不同的遭遇,深感不平,“《平凡的世界》写于上世纪80年代,那个时候,中国文学正在摆脱过去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僵硬模式,开始学习西方的现代主义,当时流行的是现代主义、先锋文学等,新奇的文学技巧受到过度推崇,相反,任何对过去文学形式的一点点继承,都可能会被认为是落后的而加以批评”。

        曾经深入参与八十年代文学创作的评论家李陀,同样站在路遥一边。3月13日,李陀接受《北京青年报》采访,宣称以往对路遥的评价是不公平的。作为八十年代文学的见证人,曾身兼作家与文学杂志副主编双重身份的李陀,认为“以‘新潮流’为旗号的青年批评家群体,以及躲在他们背后、和他们结成死党的青年编辑家群体”的同盟默契,使路遥和《平凡的世界》遭到冷遇。

        当文学评论家们一边倒地声援《平凡的世界》,并以此反思八十年代文学热潮之时。3月20日,中国人民大文学杨庆祥副教授在凤凰网发表《路遥:受虐式的“文学圣徒”OR 分裂的“农民主义者”》,该文提醒我们,二元对立的理解模式是危险的。杨庆祥认为,路遥对于现代文学派,固然有犹疑和警惕,但也不乏诚挚的肯定。“就我个人的感觉,当时我国出现的为数并不是很多的新潮流作品,大多处于直接借鉴甚至刻意模仿西方现代派作品的水平,显然谈不上成熟,更谈不少标新立异。当然,对于中国当代文学来说,这些作品的出现的意义十分重大……从中国和世界文学史的角度观察,文学形式的变革和人类生活自身的变革一样,是经常的,不可避免的,即使某些实验的失败,也无可非议”,这是来自路遥本人的看法。

        相对于评论家的激烈争论,普通读者似乎更乐于从励志一类的情感层面强调该书。SOHO中国董事长、大V潘石屹,自称把全书看了七遍,并多次在微博推荐。该剧上映之初,潘石屹在微博表示:“在网上追看《平凡的世界》电视剧,前几期,屏幕上的人物和我头脑中这些人物有很大的反差,尤其是田晓霞。慢慢的越看越好看,入戏了。不瞒你说,有时竟老泪纵横。”作为该书的资深粉丝,潘石屹被推为代言人,宣传此剧。3月12日,潘石屹发表《平凡的世界不凡的人生》的主题演讲,详尽回顾了该书对自己人生的激励。潘石屹以自己早年的经历为例,历数路遥对自己的诸多影响,例如不甘于做个农民、指导自己创业、学习团结合作的心态、抛弃狭隘的心理、谦卑的做人。可谓集各种励志之大成。

        对于潘石屹的演讲,学者毛尖并不认同。3月21日,毛尖在《文汇报》撰文批评道,“《平凡的世界》不会是英雄史诗,换言之,《平凡的世界》不是献给今天的潘石屹的,至少,不是献给潘石屹的成功学”,“我们需要提醒自己的是,当年,我们都和少安少平一样,甚至比少安少平更厉害,有过一个更激进的地主梦,而且,在我们的地主梦里,还没有少平那滚滚的羞愧的热泪。”

        事实上,当励志成为该书广为人知的标签之时,对于这种解读的批评和抵抗始终存在。早在该剧上映之初,《南方周末》记者魏春亮即发表《路遥是一位励志作家吗?》一文,反驳励志小说的看法,“路遥的主人公最后都没有取得所谓的‘成功’,他们无一例外地被放逐到了这个平凡的世界,只剩下人生中那不屈的精神和温暖的感动穿过时光,鼓舞着需要奋斗的青年们。但与其说这是励志,倒不如说是真实。路遥看到了城乡二元结构下,农村青年出路的艰难。他不回避现实的阻力,也不夸大精神毅力的作用,更不许诺虚无缥缈的成功”。

人间佛教跌落人间:争议中的慈济

台湾一家电视台的相关画面

        台湾著名的宗教团体—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以下简称“慈济”),近日深陷争议之中。慈济是释证严于1966年创立的宗教慈善团体,由台湾花莲起步,目前广布全球四十多个国家与地区,拥有超过十万人的长期志工,影响甚巨。

        近日,这家奉行“为佛教、为众生”理念的宗教团体,继延续十多年的内湖保护区开发案受阻,引发慈济释昭慧法师与网友的对骂之后。近日,对于慈济的质疑逐渐在台湾媒体和网络中,蔓延开来。

        据媒体报道,慈济在台湾年收入近百亿元新台币,但是公布的财务报表,却不足一页纸。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慈济在新加坡公布的财报则有32页之多。引发岛内对慈济财务透明和善款取向的质疑。例如,根据财报显示。2013年,慈济的医疗业务亏损1.13亿元新台币,主因是支出21.92亿新台币的管理费,其中人事费用8.3亿新台币,水电瓦斯费用2.56亿新台币。对比床位数三倍于慈济医院的长庚医院,其支出管理费为慈济的2/3,水电瓦斯费为慈济的1/10。

        有媒体根据慈济美国分会投资报表,发现慈济投资的目标,包括石油、烟酒商、军火商、转基因种子公司、沃尔玛公司等等,与慈济所宣传的环保慈善理念截然相反,有人形容慈济为“邪恶基金”。

        作为经营数十年,遍布全球的知名宗教团体,慈济对于台湾社会的影响力可谓巨大。质疑随之逐渐扩散到慈济对新闻媒体的影响和干预。此前已有台北市民意代表对外表示,政治人物不敢得罪慈济。3月16日,台湾大学新闻所教授彭文正,宣布将辞去在壹电视主持电视节目“正晶限时批”,更是把慈济推向风口浪尖。彭文正自称,辞职系因为电视台高层受到慈济施压,向自己下达了“封口令”,在辞职声明中,彭文正列举了七点对慈济的质疑,要求“慈济请回答社会大众以上的问题,你关得了正晶限时批,究竟还是会被全民限时批”。对于彭文正的辞职,台湾资深媒体人王尚智认为,他相信,所有电视台的政论节目制作人、主持人,乃至名嘴们,百分之百都辗转接到了慈济通过上层进行的“关说包抄”,而慈济对新闻媒体的干预,和操作慈善一样,“本质上充满着权力算计。”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