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睡前阅读·海上志怪】如何追杀狐狸精(一)

百魅夜行
2015-03-23 21:09
来源:澎湃新闻
文化课 >
字号

        
        有朋友让我再多写几篇关于狐狸的,说实话,笔者对狐狸关注不多,除非与鬼有关。不过最近有个热词是猎狐,所以就谈谈人类是如何追杀狐狸的。

        狐狸的地位不是自古以来就这么低下的,李剑国先生的《中国狐文化》一书中收集了大量关于狐狸精的故事,并且对狐狸精的演变史也做了详细的梳理。有兴趣者可以自行翻阅,笔者在这里只简要地根据书中的内容概述一下狐狸精命运的起伏。

        早期的狐狸地位相当高大上,它的第一次出场,就对中国第一代王朝——夏朝的建立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在很多古籍中都记载了大禹娶了涂山氏之女,后来生下启,建立了夏朝。

        不过在《吴越春秋》中,这个故事增添了一个主要角色——九尾狐。故事说:大禹整天忙着工作,一直没工夫娶妻,直到三十岁还是单身狗。有一次来到涂山,工作之余,不免心中忧伤。这时,一只九尾白狐来到禹的面前。禹立刻觉得这是上天在暗示自己:“白色是我衣服的颜色,九尾是我要登基为王的征兆。”又想起了涂山当地的民歌,大意是九尾白狐是成家立业的标志(九尾狐意味着子孙众多)。心念一动,就在涂山娶妻生子。这个故事把涂山氏的故事神秘化了,当然也更有了添油加醋的理由。后来,各地纷纷设立大禹庙,都说传说中的涂山在自己这里,九尾狐也在这里——抢着跟狐狸精攀亲戚。

        九尾狐有这样大的作用,因此也成为著名的祥瑞,传说商纣王当初扣留了周文王,文王的大臣散宜生抓到一只九尾狐,于是进献给纣王,纣王很高兴,认为是自己王朝兴盛的符命,再加上其他手段的打点,纣王最终放了文王。只不过,这九尾狐不是商纣兴盛的符命,而是文王的,当然结局是周灭了商。

韩剧《我的女友是九尾狐》

        也许是惯性的作用,狐狸在汉魏时期还能沾老祖宗九尾狐的光,地位相当尊崇,曾经与龙、麒麟、凤凰一起成为著名祥瑞之一。还有人总结说狐狸有三德:毛色柔和,符合中庸之道;前小后大,符合尊卑秩序;死的时候头朝着自己的洞穴,是不忘根本。把狐狸的地位抬到高不可攀的地步。魏文帝为了搞禅让制,暗示手下大臣奏报祥瑞,其中就有郡国上奏发现九尾狐。

        北魏时期对祥瑞特别重视,《魏书》中曾记载,在478—545的六十八年间,各地上报的发现瑞狐的记载就有二十八次之多,几乎每两三年就来一次。无论是白狐、黑狐还是九尾狐,总之都是为了证明天下太平。

        不过,汉代以来兴盛的谶纬、祥瑞的风潮,到南北朝时,不再是时髦玩意了。而且祥瑞是国家的大事,对于平头百姓来说过于遥远,狐狸那种精灵古怪的个性某种程度上也增加了人们的恶感。就在狐狸成为祥瑞的同时,狐狸作为妖精之一的身份也同样被人们所认同。在狐狸妖精化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分类。有一类是特别博学的。

        晋惠帝时的名臣司空张华,博学堪称当世第一,可是却有不服气的。有只千年老狐狸精,变幻成年轻书生,找张华谈玄说理。张华见这小伙子“总角风流,洁白如玉,举动容止,顾盼生姿,雅重之”。可是一谈之下,小伙子经史子集样样精通,张华几乎没有还嘴的机会。张华沮丧之余,暗自猜测:天下岂有比我还牛的人,不是鬼魅就是狐狸精。于是命人将其监视起来,不让他离开。

        有部下建议说,狐狸都是怕狗的,用猎犬试试。没想到那少年毫无惧色,还讽刺张华。张司空这下火了:一般数百年的魑魅魍魉怕狗,千年的妖精就不是狗能判别的了。只有用千年的枯木才能识别。据说燕昭王墓前的华表木已届千年,就用这华表试试吧。派人去砍了那华表木,那华表也是成精的,所以砍伐时还有鲜血流出。回来点燃枯木一照,书生现出原形。张华说,要不是遇到我,哪能捉到这两个妖精?把狐狸精也杀了。(《搜神记》卷十八)

        张华做了大官,就看不得有人超过他,连狐狸也不行,赤裸裸的嫉妒和霸道。他后来死于非命,也许与残忍杀害狐狸精不无关联。当然,狐狸精也是装逼过头,主动去挑衅、炫耀,也不想想,在古代这个级别的官员是能挑衅的吗?在知识分子面前炫耀就安全得多。

        西汉著名的儒生董仲舒晚年辞官后,在家一心读书、著述。忽然有客人来访,这客人一表人才,谈吐不凡。我们都知道,董仲舒是当时儒学的海内一人,可是这客人偏要跟他辩论五经,而且颇得其中三昧。世上哪有这水平的人啊,董仲舒心里正犯嘀咕呢,客人又来了一句:要下雨了。于是董仲舒就调侃说:“巢居知风,穴居知雨”。你大概不是狐狸,就是鼷鼠(老鼠)吧!那客人被董子说破,脸色一变,化成狐狸逃走了。(《幽明录》)

        在《搜神记》卷十八中,狐狸精还做了老师:

        吴中有一书生,皓首,称胡博士,教授诸生。忽复不见。九月初九日,士人相与登山游观,闻讲书声;命仆寻之,见空冢中群狐罗列,见人即走,老狐独不去,乃是皓首书生。

        李剑国先生分析说,此类狐狸精属于才狐、学狐、儒狐,与“淫狐”一路截然不同。即使到了汉唐乃至清代,这类博学的狐狸精虽然不是主流,但是家风未堕,大多也因此与人类和谐相处。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