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三个学术民工:得不到的未必好

杨盼盼
2015-04-01 08:55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研究所 >
字号

        上周,民工将“马桶盖现象”的讨论引伸到了跨国公司在不同国家不同市场上提供差异化产品和价格的行为。

        现实中还有一种情况:有的时候,我们不得不选择漂洋过海“人肉搬运”,或是通过各种海淘渠道买东西(比如,日本还有很多比电饭煲、马桶盖更有想象力和吸引力的各类产品),因为这些产品的制造企业并未来到中国生产,或者是并没有通过正式渠道向中国出口它们的产品。

        这是为什么?是因为它们想要把好的东西留在国内吗?这个解释听起来又让我们很受伤。

        关于这个问题,一个更加严谨的表述是:当一个企业做决策的时候,是什么因素决定了它将只服务于本国市场,还是同时将生产好的产品出口到国外,拓展海外市场,亦或是通过对外直接投资(FDI)在国外新建厂房,生产出的产品供给国外市场呢?

        在国际经济学领域有三大牛人,人称“三MAN组”:Grossman,Krugman和Helpman。而正是这三个人之一的Helpman和他的两位合作者在世界顶级期刊《美国经济评论》(American Economic Review)中,回答了上述问题。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如果它仅在国内市场生产,则无需考虑额外的走出国门的成本。但是,如果它决定出口到别国市场,那么就势必会产生市场进入成本以及运输成本、关税成本等。如果决定通过FDI新建厂房和生产线,那么相关的沉没成本就更大了。因此,企业不同市场决策所产生的成本,由高到低排列分别是:FDI>出口>不进入国外市场

        事实上,企业大小有别、水平有异、盈利能力不同,继而企业的生产率(Productivity)也有着显著的差异。在同一个行业中,企业的生产率水平有高有低,更是非常寻常的。

        直觉上不难理解,一个生产力不高的企业如果盲目扩张海外市场,则根本无法支撑上文所述的相关成本。这样,最低生产率的企业不会进入海外市场。而伴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企业选择直接出口拓展市场,乃至通过FDI拓展市场

        Helpman等通过对美国不同行业的企业开拓海外市场的行为进行分析的结论印证了上述观察:首先,只有那些生产率最高的企业才会考虑扩展海外市场;其次,在这些扩展海外市场的企业当中,只有生产率更高的企业才会考虑以FDI的形式进入海外市场。第三,在同一个行业中生产率越高的企业,相较于直接出口,会更多地选择通过FDI开拓国际市场。

        当人们对海淘商品趋之若鹜时,有许多国外产品借着洋品牌的旗号浑水摸鱼。在微信上,有一个非常知名的公众号叫做“一小时爸爸”,就曾经揭露过多个这样海淘商品的本来面目,例如来自日本的贝壳洗菜粉、随身除菌卡等海淘热销商品。它们不仅不能达到预期功用,甚至还有害。而从地图上的“人肉”结果来看,洗菜粉的生产企业只是一个小厂商。

        因此,我们不必因为一些产品或企业的缺席而过度沮丧,更不用将它们神化,它们或许只是真的没有那么好罢了

        注:

        本文中Helpman等人的文章是:Helpman, Elhanan, Marc J. Melitz, and Stephen R. Yeaple. "Export Versus FDI with Heterogeneous Firm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94, 1 (March 2004): 300-316.

 ***

“三个学术民工”——本专栏由徐奇渊、李晓琴、杨盼盼倒班为您特供。专栏主要生产全球价值链的科普文章,也顺带打磨世界经济热点。希望用谈风月的心情谈谈经济。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