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专访|蔡澜:年轻人不要自称“吃货”,把自己贬得太低

澎湃新闻记者 邢春燕
2015-04-01 10:08
来源:澎湃新闻
文化课 >
字号

3月26日蔡澜来沪分享会现场。

        “我叫蔡澜,听起来像菜篮,买菜的篮子,所以一生注定得吃吃喝喝。”蔡澜在其个人微博上这样介绍自己,身为美食家,他毫不掩饰对吃的热爱。然而,如果仅以美食家的身份去理解蔡澜,又未免过于狭隘。借着3月26日蔡澜来沪与粉丝分享美食体验的机会,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与其面对面,畅聊更全面的蔡澜。

        蔡澜与黄霑、倪匡、金庸并称“香港四大才子”。1941年出生于新加坡的蔡澜,祖籍广东潮州,曾留学日本,在香港工作,说粤语和普通话的他也通晓英语、日语和法语。50多年的从业经历,加诸于他身上的头衔很多:电影制片人、电影监制、美食家、专栏作家、节目主持人、商人。

        年过七旬的蔡澜似乎不在意年龄,一次次的身份转变,他更并不在意转型是否来得为时过晚。2014年9月蔡澜在淘宝开店,卖自创茶饮和蛋卷品牌,为此还专程去阿里巴巴总部取经。当澎湃新闻记者问及他最看重的身份时,他只简单一句“下一个变出来的身份吧”。

        虽然爱美食,但他对年轻人爱用“吃货”自居表示无法理解,“为什么要将自己降得这么低呢?”

 “好导演要看书”

        蔡澜从小爱看电影,读书时为了能看懂外文电影,他上午读中文学校、下午读英文学校。中学时已尝试写影评及散文,并被聘为报纸电影版副刊编辑,挣了不少稿费。留学日本期间,他学习的也是电影制作。1957年,蔡澜得邵逸夫厚爱,担任了邵氏电影公司的驻日经理,后又被派去韩国、台湾等地当监制。40年电影生涯中,他常驻各国,监制了大部分成龙在海外拍的戏。

        那40年也是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香港电影不仅在东南亚有广阔的市场,甚至能卖到澳洲、非洲和北美洲,而巨大的资金回流又可以给电影制作充实新鲜血液,形成良性循环。然而随着盗版猖獗,这些市场一个个消失,“以前我说不要怕,翻版要2个小时,等有一天像印钞票一样印的时候,就要怕了,”蔡澜说,“果然这个年代来了,影碟翻版很容易,市场迅速萎缩了,所以香港电影转而和大陆合作,香港特色濒临灭绝。”

        谈及目前大陆的电影产业,蔡澜认为虽然市场很大,好导演却屈指可数。“新导演文字功力很弱,没有好好看书,”他说,“拍电影一定要看资料,和很多导演聊天,他会说这场戏像美国的一场戏,这个特技像哈利波特,永远是二手形象,我们拍电影的时候是从文字变成银幕形象,现在资料多得很,还产生不出一个好的电影,应该怪谁呢?”

        蔡澜很爱看书,“书是我人生最大的部分。”少年时代受父亲的影响,他阅读了不少现代作家的作品。据说,蔡澜父亲早年在南洋与著名作家郁达夫是对门的邻居,私交不错。

        目前蔡澜始终保持惊人的阅读量,“如果一个写作人不喜欢看书,他就没资格做写作人,”他说。

苏美璐为蔡澜的书所作配图之一,夜宵。

只爱美食不养生

        从事电影制作一晃40年,有一天蔡澜突然发现,“原来自己不是喜欢制作电影,而是喜欢看电影”,于是他停下手中的工作,开始拿起笔杆子,为报纸写食评。香港《东方日报》的评论专栏龙门阵、《明报》的副刊上,皆有蔡澜的专栏,《壹周刊》创刊后,蔡澜每周供稿两篇,一篇杂文,一篇食评。

        时下中国人最讲究养生,全世界公认的健康生活方式就是低脂低糖少吃动物油,而身为世界华人健康饮食协会荣誉主席的蔡澜却不以为然,他认为,最无聊的一条健康意见就是“不吃猪油”,甚至将“健康秘诀七个字,抽烟喝酒不运动”这种反主流的生活方式写进书中。

        对于年轻人爱用“吃货”自居,蔡澜更是无法理解。“为什么要将自己降得这么低呢?这个社会已经把人降得很低了,不必自己再低了,”他也称自己并不以美食家自居,而只是一个很喜欢吃东西的人,“简简单单,人的生命和想法越简单越好,简单随性是我的人生哲学”,“任何规定的东西我都不喜欢,我从小就是叛逆的个性,让我做些平常人要做的东西,我最讨厌了”。

        这种与生俱来的“简单随性”也体现在交朋友方面,蔡澜有一篇“如何识人”的文章近日在微博疯转,文中介绍了自己如何根据外貌、气质和语态去判断别人的为人。对于朋友,蔡澜秉持着宁缺毋滥的态度,“如果和我不是一种人,和他们交往完全是浪费自己的生命。”
苏美璐为蔡澜的书所作配图之一,气吞山河海纳百瓶。

《舌尖上的中国》应该多谈食材和老菜

        《舌尖上的中国》火遍中国,蔡澜是节目总顾问。谈及节目成功的原因,他表示最重要的是从食材切入,“不去讲餐厅,不去讲菜,而讲食材是怎么辛苦得到的,为什么我们要用这种食材,食材可以怎么变化,这是很聪明的做法,让观众着迷。”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在讲述食物本身的同时,融入了更多人物故事和文化内涵,虽然收视率仍然不俗,网上却出现了一些质疑的声音。对此蔡澜表示,“讲故事可以,但不能太多,最主要应该以食材为主。”对于第三季,他建议仍然回归传统老菜,“中国的饮食文化是拍不完的,应该把一些老菜原原本本地记录下来,留给年轻人,这样才不会消失。做出来可以让华人带出去,影响世界各国的当地人。”

        早年蔡澜在香港做过多档美食节目,包括TVB的《蔡澜叹名菜》《蔡澜品味》,以及美食王牌节目《蔡澜食尚》等,蔡澜认为香港和大陆的受众文化截然不同,香港市场小而且更娱乐化,“我的节目是美女相伴,游山玩水,我开创了有美女在旁的美食节目先河,而《舌尖上的中国》在香港的反应并不那么热烈。”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