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中山大学研究发现:“周六”是谣言散布高发期

贺林平/人民日报
2015-04-02 12:06
来源:澎湃新闻
舆论场 >
字号

根据研究人员相关分析,微信“谣言”发布者大部分是微信营销号。

        4月1日,愚人节。但中山大学举办了一场以“天下无谣”为主题的“辟谣大会”。记者前往发现,这是一场探讨“网络社会中如何甄别谣言、粉碎谣言”的公众分享会,由微信谣言过滤器与中山大学互联网与国家治理研究中心、宏博知微联合主办。

        在现场分享中,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张志安表示,根据此前的分析报告,谣言主要集中在食品安全、人身安全、疾病三类,每逢周六是散布高发期,而数字夸大、图片夸张是谣言最爱使用的方式。此外,这类文章喜欢用“100%”“第一”等夸大性词语,还包含如“致癌”“有毒”“身亡”等词汇。

        知微CEO于霄博士指出,从大数据分析来看,假借权威、捏造数据、制造恐慌、嫁接图片、偷换概念、直击刚需等是谣言传播常常采用的手段。

        中山大学大数据传播实验室副主任何凌南分析:“这些信息还会激起我们保护重要亲友的欲望。老人的自身衰老让他们容易被激发死亡恐惧,同时他们更希望下一代注意到这些‘知识’。”因此,转发“谣言”的人基本都是真的相信其内容。部分中老年人由于新媒体运用不成熟等较容易成为微信“谣言”的主要目标。

        根据研究人员相关分析,微信“谣言”发布者大部分是微信营销号,这些账号平时发布的内容以“心灵鸡汤”类为主,而“通过‘谣言’吸引粉丝关注,然后再通过推送携带广告内容的微信来实现营销目的。”

        生产谣言易,粉碎谣言难。“谣言虽然难治,但是也要一管到底。”微信安全负责人杨光表示,网络辟谣是个系统工程,希望公众与微信一起将网络虚拟社会建设得越来越规范。

        与会嘉宾提出,快速辨别谣言,一是查看其是否老帖,二是看消息源是否可靠、专业。果壳网主编徐来说:“查明信息出处,信息中的原始人名、机构名,向专业人士请教,学会这三项本领,人人有台谣言粉碎机。”

        据了解,从去年12月起,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就联合微信、宏博知微推出了《“谣言”分析报告》,之后以每月一期的频率向外界公布。今年1月,中山大学成立了华南地区首个大数据传播实验室,并利用数据合作建立辟谣联盟,包括此次辟谣大会在内,目的都是让更多公众懂得如何识别谣言。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