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二战银幕︱集中营里造假钞,犹太人如何逃离纳粹魔爪

潘兆璇
2015-04-08 17:12
来源:澎湃新闻
私家历史 >
字号

        西奥多•阿多诺(Theodor Wiesengrund Adorno)说,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奥斯维辛”是一个充满着血腥和暴戾的词语,是人性与道德脆弱至几近泯灭的标志。纳粹德国正是在以奥斯维辛为代表的一大批集中营里,虐待和杀害了无数犹太人。

        那么今天的“幸存者”们如何以电影手法表现这段作为全人类隐痛伤疤的历史,奥斯维辛之后,我们又该看什么样的电影?      

集中营中也可以造假钞

        提起有关集中营的影片,观众最耳熟能详的非犹太裔导演斯皮尔伯格的《辛德勒的名单》和意大利导演罗伯托•贝尼尼(Roberto Benigni)的《美丽人生》莫属。而偏好历史研究,有意探究集中营真相的观众一定也会知道那部长达九个多小时,有“历史文献”之称的纪录片《浩劫》。和它同样被载入所有电影史教材中的,还有阿伦•雷乃(Alain Resnais)拍摄奥斯维辛的短片《夜与雾》。除此之外,对于集中营内犹太人生活描写的电影也有几部别具一格之作,其中透露出不少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

伯纳德行动(Die Fälscher),2007年

        《伯纳德行动》又名《伪币制造者》,与纪德的一部著名小说同名,可二者讲述的却是截然不同的人物和故事。

        二战前以伪造身份护照和钞票为生的萨利,因其犹太人血统被投入了毛特豪森集中营,但又因为他的艺术天赋和高超的伪造技艺而被迫加入到集中营特别成立的一个秘密伪钞制造小组。

        原来当时正逢德国纳粹图谋制造大量假币,以扰乱英国为首的同盟国的经济。以萨利为首的这群犹太工人一方面希望拖延假币投放市场的时间,一方面又担心假币迟迟实验不成而遭到纳粹迫害,他们就在这样进退维谷的状态中举步维艰地生存着。

        该片以一场看不见硝烟的货币战争为主轴,刻画了一个性格复杂的主人公,既有狡猾卑鄙的造假行为,又有对钱币绘画艺术的狂热之情,并荣获了第80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大奖。

逃离索比堡(Escape from Sobibor),1987年

        《逃离索比堡》是基于二战中犹太人惟一一次成功逃出集中营的事件改编的。

        在波兰辖区的索比堡村附近的集中营里,曾经有一批犹太人在被俘苏联红军中尉亚历山大的组织下,展开了肖申克式的大逃亡。这部影片一扫以往我们对于集中营内犹太人生活和性格的片面理解:原来不少集中营中一直有自发地下反抗组织尝试大规模逃跑计划,犹太人也并非仅仅是对纳粹的迫害逆来顺受。

        该片上映之后曾让无数人热血沸腾,真可谓影史越狱片中的经典之作。

穿条纹睡衣的男孩(The Boy in the Striped Pajamas),2008年

        早在《穿条纹睡衣的男孩》上映前,爱尔兰新锐作家约翰•伯恩(John Boyne)撰写的同名小说就在欧洲掀起一阵狂潮,曾经连续54周蝉联爱尔兰图书销售榜第一,人们竞相阅读这本从儿童视角看待集中营的新颖小说。

        片中两个同龄小男孩布鲁诺和希姆尔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但他俩的身份可谓有着云泥之别,一个是纳粹军官家的孩子,另一个却是集中营里的犹太小男孩。残酷的集中营在天真的孩子眼中全然是另一番模样,所以他们才会把囚衣当作条纹睡衣,并由此引发了一个叫人痛心的悲剧。        

形形色色的犹太流亡者们

        二战中不乏因其犹太血统而走上漫长流亡之路的欧洲各界名流,他们到处东躲西藏,寻求朋友庇护,与此同时,也有无数普通犹太人藏匿在暗处,过着担惊受怕的日子。这其中就包括了日后知名的大导演罗曼•波兰斯基(Roman Polanski)、好莱坞女星奥黛丽•赫本等。许多影片也将镜头对准了战争中这些过着丧家犬般生活的流亡者们。

钢琴家(The Pianist),2002年

        《钢琴家》是波兰斯基首次对自己在二战中的经历进行回顾之作,自然从开拍之日起就备受瞩目。该片在2003年完成后也的确获奖无数,其中包括了戛纳金棕榈大奖、奥斯卡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大奖等,同时也将男主角艾德里安•布洛迪(Adrien Brody)送上奥斯卡史上最年轻影帝的宝座。

        这部根据波兰钢琴家瓦拉迪斯罗•斯皮曼(Władysław Szpilman)自传体小说改编的电影,讲述了一个钢琴师为了躲避纳粹追捕,在战争岁月里忍受饥饿与疾病的折磨,藏匿在废墟之中。而他的钢琴演奏才华使得他和一位绝望的德国军官之间产生了特殊的共鸣。

        一个无家可归的波兰人演奏的和自己有着相似流亡经历的肖邦的大波罗涅兹,其中蕴含着让人心碎的情感。

安妮日记书影

        以《安妮日记》一书为素材拍摄的影视作品至今已有数部,其中以2001年上映的电影最为出名,安妮•弗兰克这个女孩的名字也早已随着她著名的日记传遍整个世界,仅在中国就有过三四种不同译者的《安妮日记》出版。

        这个在十六岁生日前不久遇害的姑娘被人们当作二战中受难犹太人的代表而被永远铭记。影片详实表现了她们一家在逃往荷兰后两年多的匿藏岁月与一个敏感的女孩在这段特殊时期里的心路历程。

        也许安妮已经离我们远去,但她留下的日记却成为全人类永远的宝贵财富。

囚车驶向圣地(Train of Life),1998年

        《囚车驶向圣地》以戏谑的方式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群聚居在中欧附近施代尔村落中的犹太人在得知凶残的纳粹开始清洗行动之后,便展开了疯狂的逃亡计划。为了能够确保全村都死里逃生,他们集资购买了一列火车,一部分人乔装打扮成德国士兵,佯装押送犹太人前往集中营,希望能以此蒙混过关,将列车顺利开出纳粹管辖区。

        同时,整部影片也充斥着对于“共产主义”苏维埃的讽刺,可说是罗马尼亚电影中的独具匠心之作。        

旁观者们是有罪的吗?

        纳粹的刽子手们固然遭到所有人的憎恶,二战时期的德国民众也被普遍认为是间接“帮凶”。但人性的复杂正是在这些身处中间地带的人身上才表现得最为充分,许多电影也都将这些难以盖棺定论的旁观者们作为主人公。

大街上的商店(The Shop on Main Street),1965年

        《大街上的商店》被誉为捷克新浪潮的扛鼎之作,同时也是捷克电影史上第一部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作品。全片不见任何刀光剑影,仅仅围绕一个斯洛伐克的犹太小商店展开了故事。

        木匠托尼的形象被塑造得尤为突出,他是一个在混乱年代里随波逐流,没有任何反抗意识的小人物。正是通过对开杂货店的犹太老妇人和想要借纳粹之手侵占商店的木匠的叙述,影片出色表现出了第三帝国对于普通百姓的摧残。

        导演以一种鲜明捷克特色的嘲讽方式叙事,在充满淡淡喜剧色彩的开场后,剧情迅速变得沉重、压抑,人性的复杂在这种尖锐对比中被刻画得无比鲜明。

莎拉的钥匙(Sarah's Key),2010年

        《莎拉的钥匙》采取了巧妙的双线叙事模式,一条线索是现代美国女记者茱莉亚重新报道二战期间发生在法国巴黎的冬赛馆事件,另一条则是对1942年生活在巴黎的十岁犹太小女孩萨拉的故事的描绘。

        随着茱莉亚的深入调查,竟然发现在当年军队搜捕来临之际,萨拉将年幼的弟弟悄悄锁进家中的衣柜保护起来,并小心翼翼地收好了衣柜的钥匙,她弟弟也因此幸免于德军的搜捕。

        故事以一个事后旁观者的视角,重新挖掘了逐渐被人们淡忘、法国少数知情的政治家也极力避讳的冬赛馆事件——1942年7月,法国警察曾根据纳粹的命令在巴黎市内及其近郊对犹太人进行大搜捕,将上万名犹太人关押在巴黎城内的冬季赛车场,这些人大部分后来都被送进了奥斯维辛集中营。

朗读者(The Reader),2008年

        《朗读者》为凯特•温丝莱特(Kate Winslet)夺得奥斯卡和金球奖两座最佳女主角奖杯。

        凯特在这部影片中展现了她的绝佳演技,成功塑造了一个因为不识字,而阴差阳错地充当了法西斯暴行帮凶的女性汉娜。透过片中她的小情人伯格之眼,我们也知晓了善良的她当年如此行事是完全无辜的。片名其实是一语双关,除了伯格作为一个显性的朗读者之外,汉娜也是这段残忍暴虐历史的隐性朗读者。

        该片原著小说作者本•施林克(Bernhard Schlink)是德国知名法学教授,他在一种非常深刻的意义上对人性和法律都进行了值得我们深思的拷问:汉娜是无辜的吗?平庸与无知,是有罪的吗?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