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印度坐等中国犯错,“一带一路”在南亚成功的关键是中国自己

肖河/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学者
2015-04-16 08:03
来源:澎湃新闻
外交学人 >
字号

丝绸之路路线图。 东方IC 资料

        在评论家们的眼中,为了应对中国外交的大动作,印度除了交好域外大国之外,还正在自家所在的南亚次大陆“扎紧篱笆”。

南亚次大陆的亲中派与亲印派

        一方面,印度要增强与区域内日益为中国的强势经贸能力所吸引的各国的经济和安全关系,其中排在首位的就是斯里兰卡、马尔代夫和孟加拉国这三个拥有众多中国投资的国家;另一方面,莫迪政府则在认真考虑再次推动起能够深化区域一体化的地区安全机制——环印度洋地区合作联盟,以对抗在其眼中隐然成形的以中国为主导的“丝绸之路经济圈”。

        简而言之,如果真的要将“一带一路”视为竞争威胁,那么印度就既要在每个国家中与中国进行影响力的“短兵相接”,又要提供一套印度版的制度性替代方案,任务不可谓不繁重。

        不过,就目前的印度洋局势来看,很多人认为莫迪政府的发力正在取得进展。

        其最突出的“证据”自然就是刚刚发生了政府更迭的斯里兰卡,而这之所以引人注目,就是因为新总统西里塞纳在竞选时就扬言要终止前总统拉贾帕克萨的“卖国政策”,尤其是要重新审查中方总投资15亿美元的汉班托克港口项目。

        外界普遍认为“海上丝绸之路”的积极拥护者、拉贾帕克萨的下台是中国在斯影响力开始走入“下降通道”的拐点。 而考虑到在选前和选后拉贾帕克萨指责印度支持反对派的言论,这似乎又可以被看做是印度外交甚至是秘密活动的胜利。

        就像是为了印证这种猜测一般,大选之后莫迪和西里塞纳政府迅速实现了互访,双方签署了包括民用核技术在内四项合作协议,后者甚至明确表示,绝对不会允许中国潜艇在斯里兰卡驻锚的事件“再次重演”,并且结束前任“利用中国反对印度”的政策。

        在“斯里兰卡模式”的带动下,当前正在发生内部骚乱的孟加拉和马尔代夫两国同样也出现了要求印度进行干预的呼声。

        在孟加拉,2月25日现任女总理谢赫·哈西纳以无视法院的多次腐败案传讯为理由,逮捕了前总理、反对党领导人卡莉达·齐亚,而这只能是给自1月以来就爆发的内部骚乱火上浇油。

        在马尔代夫,2月22日现总统亚明也以触犯反恐怖法的罪名逮捕了亲印度的前总统、反对派领袖纳希德,在马尔代夫最大的贸易伙伴和投资方中国表达了“不干涉内政”后,前外长纳西姆已经明确请求印度“稳定”马尔代夫局势,而且还声明“对于马尔代夫来说,最紧要的事项就是要在印度洋地区的权力争斗中与印度站在一边,以保护马尔代夫的利益”。

        当前,莫迪已经取消了对马尔代夫的访问,而在印度国内看来,虽然在孟加拉尚没有明确的计划,但是对于马尔代夫来说,问题仅仅在于何时进行干预。毫无疑问,印度国内也希望以此来终结2013年至今马尔代夫与中国间关系急速升温的趋势,而斯里兰卡的案例则给予了他们充分的信心。

        从表面上看来,不论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将会有何种具体的设计和方案,莫迪政府和印度社会都将对中国承诺的“一带一路将严格限定于经济领域”的声明怀有疑虑。近期的一系列事件似乎还说明,印度不仅能够通过拒绝接受修建“云南—缅甸—孟加拉—印度东部”通道的方式来表达对“一带一路”的抗拒,还能运用其区域大国的地位和力量来干预南亚各“亲中”国家的政局,为中国的经贸外交制造难题,削弱中国在这一区域日益增长的影响力和存在。

印度意愿与能力难以匹配

        印度是否真的具有前文所述的那种“针锋相对”的力量?令人怀疑。事实上,印度在2015年初的这些“外交胜利”和“攻势”可能相当地名不副实。

        比方说,虽然印度在斯里兰卡的变局中得尽虚名,但是却很难说莫迪政府在其中发挥了多少实际作用。

        本来,印度和斯里兰卡历来拥有密切的双边关系,即使是在拉贾帕克萨时期,斯里兰卡每年仍然会派出数百名军官在印度训练。但是由于国内泰米尔族群的压力,印度在第四次泰米尔战争中一直态度暧昧,对于斯里兰卡政府的态度也是立场不定、半心半意,这才给了中国通过对斯军事援助和外交支持来打开局面的机会。

        但是,现总理西里塞纳原本就是拉贾帕克萨的主要政治助手之一,其在少数族裔问题上的立场与前任几乎没有任何区别,依然反对联合国派遣人员抵斯调查战争罪行,同时表示绝不会增加少数族裔的自治权。

        同时,印度的政策也没有发生变化,在访问斯里兰卡时,莫迪还专门前往北方的泰米尔聚居区,试图推进民族和解。由此可见,印度显然仍未摆脱国内政治的掣肘,其与西里塞纳政府很难谈得上有多亲近,而与拉贾帕克萨之间也很难谈得上有多敌对,这从莫迪还在访问中专程会见了后者中就可见一斑。

        事实上,与其它发生内部骚动的国家很不相同的是,西里塞纳和拉贾帕克萨主要依靠的都是主体民族、信仰佛教的僧伽罗人,导致前总统下台的主要原因并非是其外交政策,而是严重的家族腐败和裙带关系。

        可以说,西里塞纳政府之所以要与中国“划清界限”,是在国内夺取政治道德高地的必然之举,而其效果不可谓不好——帮助反对派一举击败了实现内战胜利和经济发展的拉贾帕克萨政府,对于印度来说,这着实只能说是一份“意外”的大礼。

        实际上,西里塞纳政府很难、也不可能真地想要“清除”中国在斯里兰卡的直接投资和经济存在,而且哪怕真的这么做了,印度也根本不具备填补这一空白的政治能力。要知道,拉贾帕克萨政府原本就是希望和印度而非中国合作进行汉班托克港的建设计划,是新德里拒绝了科伦坡的提案。

        同样,在孟加拉国虽然爆发了内部骚乱,但是由齐亚—拉赫曼家族领导的反对党也主张加强与中国的经济联系,其发言人近日甚至呼吁中国外交官来敦促孟加拉国现政府释放“在增强中孟两国外交关系中扮演了关键角色的”反对党常委侯赛因。

        其实,印度政府也深知自身并没有足够的经济和军事力量来提供斯里兰卡、孟加拉国、马尔代夫等国所需要的公共产品。其维系和提升所谓“安全合作纽带”的主要方式,仍主要停留在赠送海上侦察机和巡逻艇、共同进行海域侦查和管理以及反海盗行动上。

        简而言之,印度无法提供中国所能够提供的投资和贸易,而其自身所供给的安全产品也绝非是不可替代的,其唯一更显“灵活”的地方就是“有条件干预”的外交政策,使得其能够在诸国的政治风波中能够赢得一些暂时的政治好感。

        正是因为这种能力和意愿的不匹配,印度的战略才始终强调要让他国“捉摸不透”。虽然莫迪政府希望增强与奥巴马政府的关系,但是美国始终弄不清楚印度如何看待世界和美国的,不知道印度希望美国以何种形式在印度洋地区发挥作用,并且双方在商业经营的模式上还存在着深刻的分歧。种种因素也使得美印外交的热闹难以落到实处。

不可忽视日本在南亚对“一带一路”的挑战

        实际上,单就经贸领域的影响力而言,在这一区域中是日本而不是印度构成了对“一路一带”的最大挑战。

        除了力压中国、保持了对斯里兰卡的最大援助国之外,安倍政府还于2014年实现了日本-孟加拉国之间的互访,启动了孟加拉湾工业增长带项目。除了已经耗资11.8亿美元修建的采用了超-超临界技术火力发电站之外,日本还承诺在未来4~5年内将在孟加拉国投资59亿美元,以建设包括深水港口和高效能发电站在内的诸多基础设施。

        日本的这一攻势,甚至使得孟加拉国愿意放弃参选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的资格,转而支持日本。可以预见的是,在过去1年中减少了将近45%的在华投资的日本必然会进一步在该地区扩大投资、对冲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

        实际上,与表面上显示出的“巨大影响力”相反,印度本身不具备在印度洋地区削弱“一带一路”战略的能力,称得上是有心无力。并且,在可预见的范围之内,印度也不会拥有这种力量。从这一点来说,虽然印度对“一带一路”的意图充满狐疑,但是由于缺少必要的政策杠杆,其仍然会采取消极但是相对谨慎的对策,中国也不应高估印度会对“一带一路”战略所带来的负面作用。

印度试图坐等中国在南亚犯错

        在印度看来,解放军海军在印度洋区域不断加强活动是与“一带一路”将仅限定于经济和贸易领域相矛盾的,这表明解放军不会接受印度海军在这一区域内的“安全供给者”的地位,最终必定会建立以中国为领导的区域安全体系,而这是印度绝对不能接受的。

        除此之外,“一带一路”的第一步就是建立中巴经济走廊,增强中国、巴基斯塔以及阿富汗之间的经贸一体化,一旦实现,不仅今年来印度笼络阿富汗反对巴基斯坦的努力将付诸东流,更会加强其主要竞争对手巴基斯坦的实力。因此,虽然中印两国没有海上纠纷、也并非对方的主要威胁,但是印度始终会将中国看作是地区领导权的主要竞争者。

        对于莫迪政府而言,这意味着必须要进行战略革新,在增强相应实力的基础上,更巧妙地运用自身的优势和中国的不足来增强区域地位。

        首先,在印度战略界看来,尽管历届政府都打出过诸如“向东看”、恢复“香料航道”的口号,但是事实上大陆主义的思想仍然盘踞着新德里。所以,莫迪政府应当集中资源、迅速更新本国的海洋部门,考虑到其基础薄弱,更要积极地与邻国合作从事基础设施建设。

        另一方面,则要拥有能够满足邻国安全需求的能力,解决这一海域中自从英国在19世纪60年代撤出以后所存在的“力量真空”问题。在印度看来,莫迪急需在中国公布“一带一路”的细则之后、访问中国之前制订出一套完整的方案,而其要点就是效仿中国的思路、增强南亚次大陆的联通性。

        其次,在改变战略重心,专注于印度洋之后,印度战略界也认为,应当接受“一带一路”战略必将得到展开的事实,因此要点在于利用好其中对印度有利的部分。

        对于沿途各国来说,虽然都具有发展经济、获得投资的强烈愿望,但是由于对中国战略意图的不确定或者与中国直接的利益冲突,它们中的大部分很有可能延续加强与中国的经济合作、但是在安全上却与中国保持距离的既有政策。面对这种局面,印度甚至可以接受中国所提出的打通缅甸、孟加拉国和印度东部的基础设施建设计划。

        换而言之,印度应该促使“一带一路”始终限制于经贸领域,不会在政治和安全领域产生溢出效应,与此同时利用区域内联通性的上升扩展印度自身的安全网络。

        最后,在印度看来,虽然“有条件的干预政策”也会给印度带来区域内国家的批评,但是总体看来其能让自身更“灵活”地适应南亚地区的政治实际,尤其是剧烈的政权更迭。

        也就是说,中国的大笔投资未必会像预想的那样,通过加强经济存在来增加两国的信赖关系,甚至可能会产生“经济存在越显著,双边摩擦越多”的局面。由于必须坚持“不干涉内政”的原则,在很多情况下中国就难免被看作是现政府的支持者,尤其是考虑到目前这一地区国家治理水平的普遍落后,中国经济存在所带来的利益往往很难被普通民众直接感知,这使得很多本质上与中国无关的事件,最后会影响到中国的海外经济存在,斯里兰卡就是这一类的典型案例。

        可以说,考虑到“一带一路”战略本身所要面对的复杂国内政治状况,即使印度本身缺少足够的实力,也同样可以利用中国的所失来获利。毕竟,在国际政治中同样也是“做的越多,错的越多”。

        印度对“一带一路”的看法虽然充满了主观色彩和偏见,但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依然能给我们以启示——对于中国而言,在印度洋沿岸推进“一带一路”时,印度绝非是最大的挑战,比起主动出击,它更多地是在等待中国自身犯错。

        归根到底,“一带一路”战略是否能成功,根本上是由中国能否将在海外的经济存在转化为当地民众的切身福利、是否能将一国的综合国力转化为国与国之间的政治互信所决定的,而其关键就在于,中国自身要先具备将经济发展转换为国民福利的娴熟能力。

        从这一点上来说,正可谓“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如果能做到这一点,那么即使中国不再“提供金钱”,也能用“价值和梦想”来造福四邻,而这正是历史上的丝绸之路所运载的最珍贵货物。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