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在亚洲最西方化的国家菲律宾,“知华派”去哪儿了?

李开盛/上海社科院国际关系研究所副教授
2015-05-18 08:29
来源:澎湃新闻
外交学人 >
字号

        笔者来菲律宾访学,一个重要的动因是:我们对这个邻居了解太少。而当鲁马纳(Chito Sta Romana)先生在接受笔者的访谈时,也免不了抱怨那些菲律宾的决策者,说他们不了解中国。

        鲁马纳先生是菲律宾中国研究协会的主席,确实,很难有其他的菲律宾人像他那样了解中国。老先生已是头发花白,年轻时曾经是左派学生领袖。在他与其他学生领袖来华访问时,正值马科斯宣布军事统治,从而被迫开始了多年的流亡中国生涯。在中国期间干过农活,在北京语言大学学习汉语。马科斯倒台后,他仍然选择生活和工作在中国,担任美国广播公司(ABC)的驻华首席记者。直到前几年,他才退休回到菲律宾。由于他有着近40年在中国生活和工作的经历,甚至一度被有些媒体猜测是驻华大使的候任人选。目前,他担任主席的菲律宾中国研究协会,致力于把不同大学、机构的中国研究专家联系在一起。而他本人,也亲自坚持在菲律宾大学亚洲中心讲授与中国相关的课程。

        凭着对中国的熟稔,鲁马纳先生对于中菲关系特别是南海争端有着更为现实的看法。一方面,作为菲律宾人,他也抱怨中国没有认真与菲律宾方面开展对话,甚至曾经在APEC峰会上没有理会阿基诺总统的会面请求。另一方面,他也知道南海问题的根本之道在于合作而不是对抗,他知道引入美国因素对菲律宾没有好处。菲律宾需要同时与中国、美国做朋友,奉行更加独立的外交政策。

        
鲁马纳(Chito Sta Romana)先生接受笔者访谈照片

        但是,至少在目前,这样的观点并不是菲律宾外交政策的主流。菲律宾的主要着力点还是依赖美国,甚至东盟来牵制中国,在手段上则是利用国际化、联合国海洋法,从而达到在外交上、舆论上孤立中国的目的。但是,正如鲁马纳先生所言,这种政策并不了解中国的动机与后果。事实也已证明,中国采取了更为强硬的反制措施,菲律宾或许会在外交和国际舆论上赢,却会在实际上输。难道这是一个对菲律宾有利的结果吗?

        这是一种典型由于双方误解而产生的僵局。菲律宾没有浓厚的民族主义的意识形态偏好,可以说是亲美但不反华。其目前政策的根源在于认为无法与中国打交道,忽视了中国诉求及其根源并且误判了中国的反应。而中国的误解则在于认为菲律宾是美国的铁杆小兄弟,很容易给其行为贴上反华的标签。中国方面可能比较怀念阿罗约总统时期的中菲关系,因此不太愿意与阿基诺三世打交道,而是希望等2016年选出新总统后改变对华政策。

        可是,一国外交不只是领导人的个人行为。无论中国还是菲律宾,其行为都源自各自的历史、文化与现实。不掌握对方这方面的情况,我们就很可能误解对方的行为,从而导致不必要的摩擦。在南海问题上,主要矛盾在于主权利益的冲突,但在具体的处理方式上则受制于各自对对方文化与行为的认知。主权争端或许很难在短期内解决,但对对方的深入了解有助于改善相互打产道方式,从而避免无谓的误解与摩擦。

        可惜的是,菲律宾国内像鲁马纳了解中国的人还是太少。作为一个亚洲国家,菲律宾可能比任何一个亚洲国家都要西化。西班牙的殖民统治给它带来了天主教,美国的殖民统治给它带了英语,菲律宾人虽然有着亚洲的基因,但从文化上已更加倾西方,也更加了解西方。所以,毫不奇怪的是,菲律宾的精英更了解的是西方,特别是美国。中国,虽然在地理上十分邻近,但在心里上则像一个遥远的邻居。

        
在菲律宾,天主教堂比比皆是

        像鲁马纳先生这样的经历无法再复制,绝大多数菲律宾人不可能对中国有很深的体验。当前的总统阿基诺三世,在马科斯时期曾长期与其父母一起在美国过流亡生活,而外长罗萨里奥,则是在美国拿到的学位。目前,美国有线电视(CNN)的菲律宾频道刚刚落地。无论在语言还是思维上,菲律宾的脉博更多地是跟着美国一起在跳动。

        但值得指出的是,菲律宾正在这方面做出的努力。菲律宾国际关系学者不算多,研究中国者当然也不多。但他们都努力致力于与中国方面的学术交流。笔者目前访学所在的亚洲中心,其中国方面的专家主要是巴维尔亚(Aileen Baviera)教授,她以前曾担任过亚洲中心的主任。今年暑假,她正筹办一个面向中国博士生和年轻学者的短期项目。负责接待我的Ivy Ganadillo给自己取了一个美丽的中文名:颜爱美,她既是亚洲中心的工作人员,也是巴维尔亚教授指导的硕士研究生,曾多次来中国进行短期交流。

        
菲律宾大学亚洲中心

        我还有机会拜访了雅典耀大学中国研究项目的主任锡(Daisy C. See)教授和中国研究中心主任巴泰(Sidney Christopher T. Bata)先生。雅典耀大学是菲律宾最好的私立大学,阿基诺三世也是这里的毕业生。这也是菲律宾唯一有专门研究中国的机构的地方。中国研究项目已经有28年的历史,可以提供中国研究的学士学位。中国研究中心则是在一位菲律宾华人邝立铭先生(Ricardo Lenong)先生的资助建立下,负责组织会议、联系讲学、留学等。这两位都能够讲流利的中文,锡教授还在北京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则年轻的巴泰则在复旦大学获得的社会学硕士学位,目前正在位于武汉的华中科技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雅典耀大学的中国研究项目

        要更好地管理好中菲关系,既需要加快我们的菲律宾研究,也需要进一步推动更多的菲律宾人更好地研究中国。从鲁马纳先生的经历与观点来看,只有对中国真正了解的人,才有可能对中国采取一种更加理性、务实的政策。巴泰也在访谈中提及,他有次带一位菲律宾学者到中国访问,虽然仅仅只有三天,但那位学者已经感受到,中国与菲律宾媒体上说的不一样。

        有学者曾对菲律宾来华留学青少年心中的中国、美国、日本等国家形象进行调查,其结论是:在菲律宾青少年心目中,“中国”“、美国”和“日本”总体形象都是积极的,但相比较而言,“日本”的负面形象远远高于“中国”和“美国”。(陈燕玲:《菲律宾青少年关于中美日国家形象的认知——基于“词语自由联想”测试的分析》,《当代修辞学》2014 年第 2 期)这也间接表明,来华学习对于培养菲律宾青年的友华情感是有好处的。

        所以,出于长远“投资”菲律宾的考虑,中国应该大力鼓励菲律宾青年来华留学。目前来中国的菲律宾留学生非常之少。根据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的统计,2014年的来华留学生中,按国别排序前15名分别是:韩国62,923人,美国24,203人,泰国21,296人,俄罗斯17,202人,日本15,057人,印度尼西亚13,689人,印度13,578人,巴基斯坦13,360人,哈萨克斯坦11,764人,法国10,729人,越南10,658人,德国8,193人,蒙古7,920人,马来西亚6,645人,英国5,920人。菲律宾有多少人,这个统计中没有,我也不掌握具体的数字。但从各方面反映的情况来看,数量不多应该是可以确定的。

        暨南大学代帆副教授的研究也可以验证这一点。他曾在菲律宾进行相关调研,其结论是: “尽管中国政府在菲律宾建立了三所孔子学院,而且本调查的部分受访者也来自孔子学院,但在留学目的国的选择上,除了美国遥遥领先外,中国( 4%) 依然远不及日本( 12%) 。从族群的角度进行细分,菲裔选择美国、中国和日本作为留学目的国的比例分别为 73%、1. 9%、13.1%,华裔的比例则为 60.9%、14.8%、7.8%。一些菲律宾学生在访谈中认为,申请日本政府奖学金的难度较低,中国政府提供的奖学金不仅名额少,而且很多菲律宾人不了解申请渠道。”

        对此,可能需要中方做更多的工作,如加大宣传与支持的力度,提供更加多样化的留学形式等等,让未来的菲律宾精英对中国有更加全面和客观的了解。笔者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中得知,留学中国的菲律宾学生们组织成立了一个中菲友谊协会(Philippines-China Friendship Club),热衷于与中国的青年们进行交流。期待今后有更多的类似交流纽带。对中国这样一个崛起中的大国来说,外界的敌视常常源于不了解,知华才是亲华的前提。尽管当前两国在南海争得激烈,但培养菲律宾的知华派是一项长远的战略考虑与“投资”,千万不能被忽视与耽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