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答网友问】饥饿感会不会遗传?

2015-04-24 13:23
来源:澎湃新闻
身体 >
字号

       
        问:饥饿感会不会遗传?

        答:最近研究发现,饥饿感确实可以遗传。

        

        大家对遗传这个词应该都不陌生,父代将某些遗传特性传给子代,在生物学也是很常见的,比如说身高、肤色、双眼皮、声音等都是可以遗传的。但饥饿感也能遗传么?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饥饿感是怎么产生的。上世纪60年代有科学家在动物实验中发现,大鼠的下丘脑特定区域如果被损害,会出现摄食量明显增加,进而导致肥胖的现象,其40天后测得体重为正常同龄动物的两倍以上。而如果电刺激该区域,动物会表现为拒绝进食,证明该区域可以使动物产生饱腹感,生理学中将其称为饱中枢;利用同样方法,证明下丘脑还存在另外一个区域,该区域损毁后,动物禁食,最终导致因饥饿而死亡,若电刺激该区域,进食量会明显增加,生理学中将该区域称为摄食中枢。目前有研究认为,下丘脑摄食中枢和饱中枢中的神经细胞对血液中的葡萄糖浓度或脂类浓度变化非常敏感。当血中葡萄糖含量增加时,通过血液循环被饱中枢感受产生饱感,相反则引起摄食。所以,一般人在进食减少一段时间之后,血糖浓度会下降,就会刺激这两个神经中枢产生饥饿感。

        2011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医学中心(CUMC)的研究人员奥利弗•霍伯特指出,饥饿的妇女在饥荒期间生下的孩子,特别容易发生肥胖和其他代谢紊乱,并且其孙子也会出现这种情况。对照动物实验也发现了类似的结果,涉及大鼠的研究表明,父辈的长期高脂饮食会导致雌性后代肥胖。

        随后,霍伯特的科研团队又进行了实验,他们将蛔虫饿了6天之后,检查其细胞的分子变化。在饥饿蛔虫中发现产生一组特定的(小RNA参与基因表达的各个方面,但不编码)蛋白质。尽管蛔虫被喂食正常饮食,但这种小RNA至少持续了三代。该小RNA可能让蛔虫一直保持饥饿感。该研究团队证明了包括饥饿感在内的多种获得性性状,都是可以遗传的。

        (马儿 吉林大学医学硕士)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