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谁在记录抗战:执掌镜头的战地摄影

严洁琼
2015-05-11 08:34
来源:澎湃新闻
私家历史 >
字号

        无论文字将战争描绘得如何血雨腥风、惨绝人寰,有时都不如一张草木狼藉、尸横遍野的照片来得直观而震撼。自摄影技术问世以来,每一张迎着纷飞炮火被刹那定格的照片,都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感性方式诉说战争的鲜血淋漓,沉默而有力。

        1937年末,当步步逼近的战争黑云在中国大地此起彼伏地炸裂开时,一股摄影画报热潮亦乘势涌起,八方而来的记者纷纷奔赴前线,在生死一线中用镜头捕捉片段,战地新闻摄影以其鲜活的现场感,成为中国舆论剑指日军暴行的一柄利器。

《战事画刊》与《战时画报》引领的“画报热”

        说起这场“画报热”的主战场,无疑是当时的出版中心上海。从8月13日淞沪抗战爆发到11月13日上海失守,短短三个月内上海出版了十几种报道战事进程的画报,包括《战事画刊》、《战时画报》、《抗战画报》、《抗日画报》、《血战画报》、《胜利画报》等等,多为三日刊或五日刊,并在全国发行。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良友图书公司出版的《战事画刊》。良友公司为当时上海出版界之巨擘,旗下刊物众多,皆以图像为主。其于1926年创办的大型图画杂志《良友画报》名噪一时,月销量达4万余册,行销全球。

        
《战事画报》第四期封面

        战事甫起,良友公司即迅速做出反应,不仅将社址由北四川路迁到英租界的江西路264号,并将原本于1937年8月出版的《良友画报》第131期,改为8-11月合刊,还停办了《电影画报》、《妇人画报》等几种刊物,集中全社精力推出全新的五日刊《战事画刊》。

        《战事画刊》共出十九期,每期二十页,以新闻照片为主,辅以短讯及连载战报。虽也报道平汉、绥东、南口、平型关等前线战况,并出版了第十四期《晋北战事特辑》,但更多的篇幅主要关注正在上海激烈进行的淞沪抗战。

        在一张张照片无言的暴露中,南市、闸北、江湾、大场……凡日军洗劫之处无不成碎石瓦砾堆砌的荒土,难民们四处逃窜以求栖身之所,在这一片悲戚的同时,一张张前线战士持枪扛炮浴血奋战,后方民众织衣募款倾情救援的照片又给人以稍许慰藉。

        
上海闸北地区架设高射炮的中国士兵

        另外一份比较重要的画报则是中华图画公司出版的《战时画报》。

        该刊系《中华图画杂志》的号外,从9月19日至11月19日,基本每隔两三天就有一本问世,共出20期17本。这份画报以刊载战地新闻图片为主,镜头所及,抗战初期几场重要战役,如平津失守、淞沪会战、忻口会战的惨烈之景均忠实记录。每张照片还配以中英文说明,以期向外洋揭露日军屠戮中华的罪行,此外还有战争概述、战况日志、战地通讯等文字稿。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该刊十一、十二期合刊——《晋战专辑》中,刊出摄影记者沈逸千与八路军将领林彪、彭雪枫、萧克的合影,政治部副主任邓小平头像照,以及游击队黑夜出动的照片,颇为罕见。

        
《战时画报》第十一、十二期合刊封面
        
摄影记者沈逸千与八路军将领合影。自右起:林彪、彭雪枫、萧克、沈逸千。

        然而,随着11月13日国军败退,日军进驻上海,画报纷纷被迫停刊,但战地摄影这一形式却如星星之火一般在各地传播开来。汉口的《战斗画报》、广州的《广东画报》继续用图片控诉日军的残暴,同时,上海在沉寂了一段时间后,很快便以美商的名义恢复了画报的出版,《中国画报》、《大美画报》、《远东画报》——在艰难时局中成为战争浩劫的永久见证。

王小亭:“以一人之力,撑起了一份抗战画报”

        虽然当时有几十种画报在各地陆续出版,但若仔细翻看,供稿的新闻记者却几乎是同一群人:方大曾、吴宝基、向慧庵、王小亭、夏晓霞、宗惟赓、何汉章、马赓伯、蔡述文、焦超、黄宁民、黄剑豪、俞创硕、顾廷鹏、赵定明、沈逸千、席与群、杜鳌、卓世杰……这些战地摄影记者们忘却生死、深入前线,仿佛穿梭于地狱与人间的信使,在一次次来回往复中,通过魔力的镜匣告诉人们炼狱中正在发生什么。而其中最值得大书一笔的无疑是以《日机轰炸下上海南站的儿童》一照名扬国际的王小亭。

        
王小亭近影

        王小亭,原名王海升,早年任职于英美烟草公司电影部。1923年,他随美洲探险团赴内蒙古、新疆,西藏等地考察,历时两年多,期间拍摄的部分照片曾以《王海升探险记》为题,发表在《良友画报》第4期。

        1925年,王小亭受万国新闻通讯社聘请,任该社摄影记者,同年北伐战争打响,从此他便活跃于战地一线。无论是1928年的“五卅”惨案,1930年的“中原大战”,还是1932年的“一•二八”淞沪抗战,都能看到他手持相机,头挂四五个镜头,在枪林弹雨中撷取瞬间的身影,并奉献了《五三济南惨案画刊》、《西北战事真相》等摄影佳作。

        “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后,时任美国赫斯特新闻影片公司摄影记者的王小亭,立时奔赴硝烟四起的前线,拍摄了大量照片,多数发表在良友出版的《战事画刊》上,其中第十六期《火焰中之上海闸北专号》、第十九期《上海南市沦陷特辑》,几乎是王小亭的专辑,所以,有人称赞他是“以一人之力,撑起了一份抗战画报”。

        
王小亭(左立者)在前线

        而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那张《日机轰炸下上海南站的儿童》。

        当时由于上海北站陷于战火之中,南站成了城市主要的交通枢纽,大批难民集聚于此等待着逃出生天,没想到等来的却是冰冷的死神。8月28日,日军宣称中国军队聚集南市,即于下午2时10分,派2架侦察机引导16架轰炸机窜至南站上空,对这一地区进行轰炸,投弹20余枚,当即炸死难民250余人,炸伤500余人,沪杭铁路交通枢纽毁于一旦。

        轰炸发生后,王小亭第一时间赶赴现场,眼前的惨景触目惊心:

        “铁轨上、月台上到处是炸死炸伤的人,断肢残体处处皆是,只是由于工作,才使我忘了所看到的东西。我停步装上片子,看到脚上的鞋子已满帮是血。我穿过铁轨,以燃烧着的天桥作背景拍了好几张全景,这时,看见一个男子从轨道上抱起一个幼孩,把他放在月台上后,又回去抱另一个受重伤的孩子。孩子的母亲已经死在铁轨上。我在拍摄这幅悲惨的情景时,听到有架飞机又飞回来了。我迅速对着那个孩子拍完了剩下的几呎胶片,然后向孩子跑去,想把他带到安全的地方去,但孩子的父亲回来了。”

        
《生活》杂志上刊登的《日机轰炸下上海南站的儿童》

        王小亭是用摄影机拍下这段画面的,回去后,他从中截取了一个镜头洗印成照片,托一艘美国海军军舰将这张照片送往马尼拉,再由飞机转送至纽约。10月4日,美国最有影响的《生活》杂志在“海外照片”栏目发表了这张照片。这个满身血污,坐在已成废墟的火车铁轨上号啕大哭的孩子,立时博得了美国人民的广泛同情,并被誉为二战期间最为经典的摄影作品之一。同时,良友《战事画刊》第4期也刊发了一张背景相似的照片,只是还有父亲和另一个孩子在场。

        
《战事画刊》上刊登的《日机轰炸下上海南站的儿童》

战时摄影服务团

        另外特别值得一说的则是一支流动在前线的摄影团队——战时摄影服务团,此团实为沈逸千、俞创硕、顾廷鹏三人所组成,俱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其时风华正茂,报国心切。1935年初,三人即参加“上海美专国难宣传团”,一面摄影,一面举行“国难画展”(内有摄影照片),曾赴西北、华北、蒙边旅行宣传达14个月。

        
“战影团”印章

        “八•一三”事变前夕,三人再次组成“战时摄影服务团”,赶赴华北和大西北进行摄影采访,以“战影团”名义在上海各抗战画报上发表新闻照片,回到上海后,还曾于10月15日在青年会举行“战时摄影服务团第一届影展”,《战时画报》十四期上曾发表了部分影展作品。

        三人中,以沈逸千最为年长,当时已是一位小有名气的画家,其西部题材绘画独树一帜,曾于1937年上半年,在上海、南京、杭州巡回举办“沈逸千察绥蒙古写生画展”,广受好评。俞创硕和顾廷鹏年纪稍轻,刚崭露头角,胸怀一腔热血。

        三人结伴从上海出发,途经南京、北京、石家庄,跟随战线的推移一路深入至山西腹地,拍摄了大量照片,包括有《上海北新泾真北路桥》、《南京地区被炸之贫民遗体》、《参加平型关战役的八路军军官》、《八路军副总司令彭德怀在太原文化界欢迎会中演说》、《晋北我军之机械化部队》、《娘子关车站》、《晋北太同公路正面之炮兵阵地》等等。尤其是一系列平型关战役及八路军将领相关照片,在国统区各大画报发表后,成为宣传八路军奋勇抗战的先声。“战影团”的活动大约持续至1938年初,其后,三人虽分开活动,仍各自奔赴在战地前线。殊为可惜的是,1944年,团队灵魂人物沈逸千在“雾都”重庆神秘失踪,时年仅36岁。

        
“战影团”的摄影作品:参加平型关战役之八路军军官(左上)、晋北太同公路正面之炮兵阵地(左下)、彭德怀在太原文化界欢迎会演说(右)

        著名战地摄影记者罗伯特•卡帕(Robert Capa)曾这样说过:“照相机本身并不能阻止战争,但照相机拍出的照片可以揭露战争,阻止战争的发展。”1945年,当胜利的号角吹响时,或许也有一份功绩归于那些与前线士兵并肩而战的摄影记者们,他们用千百张照片真实记录了战争遗落的创伤,并且这些照片一直默默地存在于报刊、杂志、档案之中,历时光游走永远地警醒人们战争的可怖。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