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专访|尔冬升:《我是路人甲》是我的“不忘初心”

澎湃新闻记者 张喆
2015-04-23 07:05
来源:澎湃新闻
有戏 >
字号
尔冬升在《我是路人甲》导演分享会现场讲了一个小时。
        “我让一个男孩即兴表演‘迷茫’,他那眼神令我和赵良骏导演都看呆了,从来没有哪个演员表现出如此迷茫的神色。过了30秒之后,男孩问我:‘导演,可以开始了吗?’”尔冬升说,让一个迷茫的年轻人演迷茫,这样的事,大概算得上他从影40年来碰到的第一次。

        4月22日,电影《我是路人甲》在北京举办了一场尔冬升导演分享会。主席台上只放着一把高脚凳,尔冬升一个人在台上讲了足足一小时。他聊到了2012年8月,因重拍电影《三少爷的剑》,前去横店找徐克探讨3D拍摄方式,却机缘巧合间发现了名叫“横漂”的群体。所谓“横漂”,一如“北漂”,指的是漂在横店影视基地的人们,他们处于整个中国影视产业的末端,有的只是为了生计,有的则抱有远大的明星梦。

        尔冬升被“横漂”吸引,2012年9月到年底,他又三次前往横店,和将近300位群众演员接触,随着与“横漂”对话的深入,他逐渐有了创作一部关于“横漂”电影的设想。只是他也曾经有过犹豫,因为在他看来,“横漂”中的许多人注定在娱乐圈里没有大红大紫的机会,因为他们多数文化程度不高,没有受过专业的表演技能培训,如果用纪实性的手法拍摄,他有点拿捏不准,可要是拍成故事片,他又担心“横漂”能否把每一场戏扛下来。

        “我时常被那些群众演员的话感动,比如有人对我说:‘如果我不来,我怎么知道我不会成功呢’,正是他们的话激励着我,最终让我下了拍摄《我是路人甲》的决心。”尔冬升说,在下决心前,他的团队已经积累了超过50万字的文字素材。此外,尔冬升夫人也对他说,“不要想那么多了,拍吧,要相信缘分。”

        最终,尔冬升亲自选出20位“横漂”担纲主演,并请赵良骏导演协助培训。在2013年3月,《我是路人甲》开机了,直到去年影片方才关机,总共花去了125个工作日拍摄。

        《我是路人甲》目前定档在今年的7月3日。2015年的第七个自然月,对于尔冬升而言,是极具意义的。如果从1975年7月1日与邵氏签约成为艺人算起,这是尔冬升正式入行的第41个年头。“我连续四次来到横店,采访了上百位‘横漂’,我确实被这些孩子脸上那种幼稚的朝气感动了,也回想到自己刚进电影圈时那种激动和憧憬,这份最初的热情是难能可贵的。有句很流行的话叫‘不忘初心’,《我是路人甲》是我的‘不忘初心’,也想让大家看到一些令人感动的真实的‘初心’。”尔冬升对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说。

        由于前期采访素材庞大,让尔冬升没有办法给投资方一个完整的故事梗概,甚至有人问过尔冬升:“你这次是要学王家卫吗?”而基本采用群众演员,也让时下迷信大数据的投资方感到困惑,尔冬升说:“电影的价值不是票房,票房不好,只能说自己运气不好,不能怀疑自己的才华。我跟这批孩子接触的时候,他们最多就是知道我是一个导演,然后回家上网搜了一下我名字,第二次见到我时候会对我说,‘你拍的《新不了情》真不错。’所以电影的价值是——以后谁还会记得。”

尔冬升在拍摄现场

拍这部电影,想让大家看到一些真实的初心

        澎湃新闻:怎么想到要拍一部以横店及横店的群众演员为主题的电影?

        尔冬升:我是2012年夏天到横店探徐克的班,关注到了“横漂”这个群体,他们很多人都是常年驻扎在横店,在各大剧组里串着当群演,而且已经成为了一个自成体系的组织,我觉得很有趣。

        我一开始以为,这些路人甲只是想要看看明星,大概都是一些社会闲散人员吧,但是后来,我花了4个月的时间与300多名群众演员进行深入交流后,我才知道他们中绝大部分是90后,大多数都怀揣着对影视表演的爱好,因为各种条件限制很难走专业院校这条路,所以才来到横店追梦的。他们每天拿着几十元钱的劳务,就为等待一个与影视行业靠得更近的机会。

        后来的几个月,我连续四次来到横店,采访了上百位“横漂”,我确实被这些孩子脸上那种幼稚的朝气感动了,也回想到自己刚进电影圈时那种激动和憧憬,这份最初的热情是难能可贵的。有句很流行的话叫“不忘初心”,《我是路人甲》是我的“不忘初心”,也想让大家看到一些令人感动的真实的“初心”。

        澎湃新闻:为什么不是你熟悉的香港群众演员或“北漂”,而是“横漂”,成了您关注的焦点?

        尔冬升:因为我在香港的时候,觉得香港的临时演员就跟其他从业者一样,把演戏当成一份平常的工作而已,而且,香港这个城市没有多大的,就跟新加坡、台北那些一样,比如你住台北的话,你离家出走最远跑到了高雄,也只有400多公里,但横店呢,这些演员是从全国各地来的,哪里人都有的,我了解他们的背景之后就有感觉了,但在香港、台北、新加坡是不会有这种感觉的,因为它们没有这种生态。

        来内地后我找这些群众演员来聊,不仅要主动接触他们,还要真正了解他们在想什么。我相信我和他们第一次对话的内容绝对够100万字,我们当时有录音,副导演现场不停地打字,最后打出来真的够那么多。见了这些人之后,我发觉很有创作上的冲动,也感觉到了一些新鲜感和趣味,因为这个题材之前没人碰过,于是我们就开始了。

        澎湃新闻:对横店的印象如何?

        尔冬升:横店真是一个奇妙的地方,它几乎成为一个自成体系的“小国度”,在这里你想要什么都应有尽有。几乎四分之一的国产影视作品均出自横店,它的规模及作品的产出量都超过了好莱坞,各国各地的景观都融合在这里,加上每天都有各种不同的剧组在这里忙碌地工作,每一刻你都会觉得自己是穿越了,这里每一天都像在举行电影节,你不知道在哪个拐角就会遇到大明星。

        作为来这里追求理想或事业的人来说,你会感到随时都有机会产生,横店不愧为一个“梦之都”。当然,发展的速度过快也会产生一些弊端,你会觉得这个地方的整体规划还没有跟上,地理位置和交通现状不那么便捷,这是横店的劣势所在。今后它会如何发展,来自四面八方的电影人和临时演员又能否在这里圆梦,这些都是待解的谜题。但我相信,横店是会变得越来越好,那些路人甲也是一样。

《我是路人甲》剧照

虽然没有专业演员,但拍的还是故事片

        澎湃新闻:《我是路人甲》号称是“无明星阵容”,不担心这会对票房有影响?

        尔冬升:讲没有影响是不可能的,因为现在的主流市场确实是看演员阵容的。但是,《我是路人甲》这个故事就是讲“路人甲”们的真实状态的,让一些明星去演那就是假了,是不成立的。现在的成熟演员,就算再一线的大牌,你要让他们演出那种稚嫩的自然几乎是不可能了,这是真正源自生活中的流露,这就是这些孩子们每天的生活,我甚至可以说不是在让他们演,我只是在客观纪录。

        这并不是一部明星们互飙演技或者特效制作抓人眼球的大片,我相信,现在的电影市场是具备各种类型电影的生存及成长空间的,我更相信观众会从这部影片中产生感触和共鸣,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路人甲或曾做过路人甲。

        澎湃新闻:但从预告片可以猜出来,电影里还是会有明星客串的,现在方便透露吗?

        尔冬升:电影里是有明星在里面的,我认为我的明星是合适的,我不是硬要他们来的,我觉得他们在那个场景里面是合适的,让他们在戏里面演他们自己,其实他们就是戏里面“路人甲”,这个要稍后才能告诉大家。

        澎湃新闻:从目前我看到的《我是路人甲》素材来看,你似乎没有走张艺谋、贾樟柯那种拍“非专业演员”的路子,而是拍得很故事片,为什么有这样的选择?

        尔冬升:我在创作过程中,前期对这些“横漂”进行测试的时候,我就做了一些场景,让他们来即兴演出,我把他们拍下来,拍完我看了之后,决定不能这样拍。我本来是尝试要用纪录化的方式拍,但发现太像贾樟柯的戏了,我怕人家会说我是在抄贾樟柯;而且,戏里面的人是真假之间的,但故事是真实的,所以如果我照(纪录化方式)拍,我会觉得有点不伦不类。

        其实,同类的风格在内地有很多的,我想了想算了,因为我反而可能会拿捏不准,所以最后还是决定照我自己的风格去拍。里面是有搞笑的,然后会慢慢严肃起来,怎么说呢,我们成长过程还是受了好莱坞影响的,然后慢慢形成了港片风格,我就照着《新不了情》《忘不了》这种风格来拍,我最能拿捏的方法来拍。

        澎湃新闻:怎么训练这些没有任何科班经验的演员,对他们的演技有完全的把握和信心吗?

        尔冬升:我从2012年去横店探访“横漂”时,就开始物色演员,最后挑出了19个孩子担任主演。是的,19位主演,每一个角色都是他们自己的原型,并且在电影里都有重要的戏份。我请了赵良骏导演协助我培训这些演员,3个月后正式开机。训练只是一些基础的课程,我要的还是他们最原始的状态,当然我也会用一些技巧来激发他们的潜能,我之前也拍过不少新人,我很珍惜新人在懵懂状态时流露出的那种不经修饰的自然。

        最后,你将会在影片中看到这些演员都是很真实的呈现,他们的眼神、神态都很舒服,不做作,我很满意最后的呈现效果。

        澎湃新闻:拍摄的过程中有哪些难处?您怎么克服的?

        尔冬升:虽然整部电影大部分是在横店取景完成,但是我们几乎把横店所有的场景全部拍过一遍了,而且还涉及到十场戏中戏,因为需要比较强的调度,所以在拍摄上稍微有些难度。我们的男主角万国鹏的家乡在东北的雪乡,万国鹏来横店前的那场戏在雪乡取景,对于整个剧组来说也是比较辛苦的。

        整个拍摄过程耗时整整两年,对于一部电影来说,制作周期也确实不算短了。另外因为演员们没有太多经验,很多时候需要我亲自给他们示范如何去表演,如何用肢体语言去表达情绪,我这个年纪教90后的孩子如何跑步,也是有点力不从心啊。

我希望他们能成功,而不是一下子红了

        澎湃新闻:这些“路人甲”们给您的印象如何?拍完这个作品后您对他们的印象有所改变么?对他们有何期待?

        尔冬升:这确实是他们直面梦想的一个很好的机会,从“路人甲”变为主角是他们梦寐以求的事情,所以他们每个人都十分真诚和努力去完成自己的角色。他们每个人都会有或多或少的问题,但他们依然选择了自己想走的路。不了解他们的会说他们傻,但我觉得他们其实是勇敢。你说他们做明星梦,但是话说回来,谁没有梦?敢于做梦、敢于去圆梦的人都是值得尊敬的。我希望影片上映后会有更多的人看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也希望他们能够延续这个梦继续走下去。

        澎湃新闻:这些“横漂”在拍完电影之后可能会碰到一些所谓“成名后的烦恼”,你有担心吗?

        尔冬升:之前我们在访谈阶段,就有一个“横漂”说,他之所以来横店,“全是王宝强害的”,我当然也不希望这部电影上映之后,有人说,“我来某某地方全是尔冬升害的”。哈哈。

        我不想改变他们命运。不是说不能去用新人,电影工业里面每个岗位都要培养新人,人老了,必须都要有新人进来。我不想改变他们命运的意思是,他们的起点低,而这次来的东西对他们来说太大了。他们说这是天上一个馅饼砸在他们身上,我一直提醒他们,拍完这部戏不代表你们成功了。他们抱的希望会越来越高,我怕他们承受不了,所以我戏里的男主角,在我新的电影《三少爷的剑》里面没有他的份儿,因为我感觉他有点太依赖我,我就开除了他,希望他自己出去找剧组。

        我希望他们能成功,而不是一下子红了。他们拍完这戏,有些“横漂”就已经非常嫉妒他们了。所以,这将会是他们人生里面遇到的一个大问题了。

        澎湃新闻:您想要通过这部影片向广大观众说些什么?您预期的影片反响是什么样子的?

        尔冬升:我们是透过临时演员的视角,看到一个小镇的变化,从过去和当下展望更大的世界和更远的将来。我知道,这个故事会激发很多电影人的共鸣和感慨,当然,更希望观众能够有带入感地去看这部电影,因为整个社会层面,各行各业肯定是基层的工作人员占绝对大的比例,谁都是路人甲,谁也都曾梦想有朝一日不再是路人甲。

横店一景。澎湃新闻记者 周平浪 图

观众可以给你贴标签,但导演没必要标签化自己

        澎湃新闻:《我是路人甲》这部电影讲的是内地影视行业的一个很鲜明的特色,作为一名香港导演,这部影片应该并不具备港片的商业卖相,对此您怎么考虑?

        尔冬升:我觉得观众可以标签化你,导演却没有必要标签化自己,因为观众知道的永远是你之前的作品,他们不会预测你接下来会怎样出牌,我们只要保证每部作品有着想要拍给大家看的诚意,就足够。

        澎湃新闻:您是怎么看待内地的电影市场的?您有信心《我是路人甲》会卖座么?

        尔冬升:内地电影市场现在前景一片大好,有更多优厚的政策和资金的支持,但是电影项目的市场衡量标准有很大的误区。有很明显的一个现象就是上一年什么片大卖、什么题材火,大家就一拥而上去拍什么片,内地和香港都是如此。另外就像《我是路人甲》面对的问题,在前期制作就凸显出来了,演员阵容决定了观众去不去影院看这部片,而不是影片内容本身。

        内地的院线对于不同类型的排片量也相对来说没有香港的宽容度高,观众有时甚至无法选择看什么电影,因为排片量少就只好去看所谓的大片了,这对于一些商业模式欠缺的小成本高品质的电影作品其实是不太公平的,票房也不会是检验影片好坏的唯一标准。我相信《我是路人甲》是面向观众的,观众认可的就是好电影。

        澎湃新闻:从定档情况看,7月3日还有陈凯歌导演的《道士下山》也要上映,那是一部全明星阵容的电影,有郭富城、王宝强、林志玲、张震、吴建豪等,做好对擂准备了吗?

        尔冬升:如果我以一个监制或者出品人的角度来看,我认为不同类型的片子一齐上映是好事。另外,我和(陈)凯歌导演的私交蛮好的,我不觉得同档是问题,你看以前香港电影,每周都有四五部戏“打”的嘛,香港那么小,基本上都能碰到的,我觉得碰到在同一个档期上,是一种荣誉,我不觉得是输赢的问题,因为电影是很多种的嘛,我们有不同种类的戏给观众去挑,是很好的一件事。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