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一带一路”简史:7分钟读懂两千年

秦维宪
2015-04-23 18:17
来源:澎湃新闻
翻书党 >
字号

        中国在新世纪提出“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并将新疆和福建定为核心区,这既是我们站在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瞻望地球村大同境界的豪迈壮举,亦是赓续历史长河的新远航。本文从历史的角度阐述了为什么两大核心区如此重要。        

丝绸之路宛若一条光芒四射的金色飘带,唐朝的丝绸锦绢和瓷器等工艺品,大量输往沿线各国;彼方也大量输入香料、棉布、珍珠、象牙等。

        丝绸之路

        首先要说的是丝绸之路,为此,不得不先提一下西域的概念。

        西域这个词,最早出现在《汉书·西域传》中,《史记》也记载了西域的种种事情,但没有《西域传》。西域一词,在中国古代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西域,主要指今中国境内玉门关、阳关(今甘肃敦煌西)以西、葱岭(今帕米尔)以东,即今巴尔喀什湖东、南和新疆的广大地区。广义的西域,地理范围则涵盖了通过狭义西域所能到达的地区,包括葱岭以西的中亚、西亚、南亚次大陆,以至东欧和北非。

        中国古代中央政府对西域的管辖,始于西汉,盛于唐朝。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今新疆轮台县境内设立西域都护府,对整个西域地区行使主权管辖,并开始实行郡县制。斯时,新疆即以天山为界,分为以农业为主和以牧业为主的两个区域,在天山南麓的塔里木盆地,以塔里木河和和田河为纽带,分布着“西域三十六国”,至东汉增为55国。不过,古人所谓的国,实际上是以地域、语言或部族为纽带组成的地方政权,西域诸国中,最大的有数万人,如龟兹国(今库车、新和县)有8万人;小的则不过百余人,如单桓国,仅27户,194口人;又如位于吐鲁番的交河故城废墟,是车师前国的国都,余大约花了40分钟,就走完了全程。由西域契入丝绸之路,我们便可了解古代中国的中外交通史,从而进一步了解古代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等交流。

 
狭义的西域,主要指今中国境内玉门关、阳关(今甘肃敦煌西)以西、葱岭(今帕米尔)以东,即今巴尔喀什湖东、南和新疆的广大地区。

       丝绸之路的概念最早是由德国人李希霍芬(公元1833-1905年)提出的,其自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通西域后,东西交通得到恢复和发展,我们和中亚、西亚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当时从长安(今西安)出发,经过今新疆的中西陆路交通有南北两条途径:南道经敦煌,出阳关至鄯善(今新疆若羌)、沿昆仑山北麓西行至于阗(今新疆和田)、莎车,越葱岭可达大月氏、波斯(今伊朗),再西可达条支(今伊拉克)、大秦(罗马帝国,今意大利);北道经敦煌,出玉门关至车师前王庭(今新疆吐鲁番),沿天山南麓西行至龟兹、疏勒等地,越葱岭达大月氏、康居、奄蔡(今咸海、里海之间北部)。因通过这两条道路向西方输出的丝织品,在国际上享有盛誉,故被后人称为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宛若一条光芒四射的金色飘带,唐朝的丝绸锦绢和瓷器等工艺品,大量输往沿线各国;彼方也大量输入香料、棉布、珍珠、象牙等。有唐一代,随着中国经济、文化的大发展,中国封建社会达到鼎盛,中华文明吸引了世人的目光,这一金色飘带也达到了昌盛期。自唐太宗征服东突厥,唐高宗征服西突厥,唐朝正式接替了西突厥汗国在西域扮演的角色,形成了以伊、西、庭三州为核心,以安西都护府为保障,以羁縻府州为依托的多层次的统治结构。

        然而,丝绸之路在为人类文明创造财富和奇迹的过程中,亦因古代交通工具不发达,以及这条道路沿线气候、地理、地貌等条件的复杂性,从而使一代代行走其间的先贤,在茫茫戈壁、长河落日、大漠孤烟中,伴随着苍凉的驼铃,艰难地去采撷幸福的果实。今人可以从唐诗中,管窥先贤们就像永远不倒的胡杨,在丝绸之路三条金色飘带中的老马负轭,坚忍不拔。

        唐朝的丝绸之路南道从长安出发,由敦煌西南出阳关,沿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经于阗、至疏勒,然后越葱岭西至波斯、大食(阿拉伯帝国)及拜占廷。王维有感于挚友骑着骆驼告别繁华的长安,遂壮吟一绝:“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丝绸之路中道从敦煌西北出玉门关,沿天山南麓塔里木盆地北缘西行,经西州(公元640年,唐朝廷在西州境内设置了安西都护府)、轮台、焉耆、龟兹、姑墨到疏勒,过葱岭,向中亚、西亚、欧洲进发。岑参有感于西州的旅人挑战生命极限,遂悲吟一绝:“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火山云歌送别》)。丝绸之路北道自沙州经矟竿道至伊州,再北越天山经庭州(公元646年,唐朝廷置庭州,公元702年,改为北庭都护府),西至啐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玛克西南)及中亚、通向欧洲。岑参有感于丝路沿线戍边将士的悲壮,遂满怀乡愁吟道:“轮台风物异,地是古单于。三月无青草,千家尽白榆。蕃书文字别,别俗语音殊。愁见流沙北,天西海一隅。”(《轮台即事》)。

        绵延2000多年的丝绸之路充满了传奇、充满了宝藏、充满了诗情画意。近代以降,不少西方探险家深入西域,考察丝绸之路,给我们留下了深沉的思考、广泛的联想。举其要者有俄国人瓦里汉诺夫、柯兹洛夫、奥登堡,匈牙利人斯坦因、德国人柯克、格伦威德尔,法国人伯希和、芬兰人马达汉、美国人华尔纳、瑞典人斯文·赫定等等,其中尤以斯坦因、伯希和、斯文·赫定成就最大。

        行文至此,新疆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区,是有其历史因缘的。正如余在2001年秋采访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时他老人家反复强调的,中央政府应高度关注新疆、开发新疆,认为新疆是中国唯一有世界四大文明圈——中华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希腊、罗马文明的交汇之处,它的经济、文化内涵不可估量。由是观之,中央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决策是有历史渊源的。

福建的泉州乃古代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宋元时期世界上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之一。

        海上丝绸之路

        中央将福建定为“一带一路”的核心区,盖因福建的泉州乃古代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宋元时期世界上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之一。

        余在1999年桃花盛开的季节,登上泉州的青源山巅,眺望远方,似见鼓乐喧天、万千舟楫扬帆出海,绚丽的历史风云仿佛金色波浪,将我们带到中古的海上丝绸之路……

        在阐述海上丝绸之路时,先要回顾古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线索。中国历史上最为剧烈的大动荡,当推魏晋南北朝,继北方五胡十六国的金戈铁马大闹中原,公元420年东晋灰飞烟灭。斯时,北方黄河流域经过连年征战,呈现“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萧条景象,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相较而言,东晋之后建立的宋、齐、梁、陈等南朝,处于安定的长江流域,这就为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留下了空间。在当时的170年间,北方如候鸟般南迁者约90余万,占北方总人口的八分之一以上。这不但为此后南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而且带去了农业、手工业的先进生产技术,更有通过南北人口联姻等方式,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从而在孙吴、东晋原有的基础上,江南经济得到了显著的发展。此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经济重心南移。

        当历史的航船驶过隋唐经济、文化大发展的万重山峦,却平地一声惊雷,公元874年爆发了唐末农民大起义。黄巢高吟一绝:“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于是,蝗虫般的义军将中原杀得血流成河,以致形成又一次北方人口南迁的高潮。这股汹涌的北方贵族和流民,不仅迁至东南沿海,甚至移向闽、皖山区,从而进一步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此为中国历史上第二次经济重心南移。

 
隋炀帝开凿大运河

       在中国历史上两次经济重心南移、民族大融合的过程中,有两件事对形成海上丝绸之路至关重要:一是隋炀帝开凿大运河,使其成为南北商业交通的大动脉,为中外海上贸易提供了便利。二是造船业跃上新的台阶,隋代造过高4丈5尺,长20丈的大龙舟;唐代造的大海船长达20丈,载重一万石,可容700人,因其体积巨大,结构坚固,为中国船队远航四海提供了硬件。据考古研究,中国最早下西洋的航海家是唐德宗的外交使节杨良瑶(公元736-806年),他率领的船队抵达地中海沿岸的大食。自唐代“安史之乱”和唐末农民大起义后,中国封建社会进入拐点,北方的丝绸之路逐渐式微,而南方海上丝绸之路则如朝阳冉冉升起。

        今人所谓的海上丝绸之路,始于宋元,延至明清。北宋时代,我国的对外贸易比唐代更为繁荣。北宋朝廷在泉州、广州、明州(今宁波)、杭州、扬州和密州(今山东诸城县)等地设立了市舶司,专门管理对外贸易,检查进出口船舶,并征收商税。各市舶司所在港口,都设有专供外国商人居住的蕃坊,如阿拉伯人和波斯人大多集中在泉州和广州两地。余在泉州清源山考察了唐武德年间(公元618-626年)的伊斯兰教圣墓,以及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的清净寺,这两处阿拉伯胜迹,充分显示了泉州与西亚的友好往来。

        由海上丝绸之路来中国通商的除阿拉伯诸国外,还有日本、朝鲜、印度支那半岛、南洋群岛和印度各国。北宋浩荡的船队向沿线各国传送丝绸、瓷器、茶叶、金银和先进的造船、航海、印刷、造纸、指南针等技术;彼方则输入香料、药物、象牙、珊瑚、珠宝、玳瑁、玛瑙和苏木等商品。与此同时,双方的文化乃至宗教也得到了广泛交流。从北宋的泉州等港口到南海诸国和阿拉伯各国,甚至欧洲、非洲的航线上,中国的船舶占据半壁江山,阿拉伯人和波斯人东来时,都喜欢乘坐我国的商船。而南宋和元朝,我国的造船业更加发达,从而促成了举世震惊的明代郑和七次下西洋。余在泉州开元寺内的古船陈列馆,看到一艘1974年出土于泉州湾的海船。这是一艘13世纪建造的福建远洋木帆船,复原长度可达34米,宽11米,载重量200多吨。近年,我国通过海洋考古,在挖掘的南海沉船中,发现了大批丝绸、瓷器,其中的密封茶叶,甚至还有香味。

        当问鼎中原的蒙古人建立了大元帝国,在北方草原丝绸之路日薄西山之际,海上丝绸之路却达到了高峰。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内,展示了当时这个“东方第一大港”的国际贸易、科技文化大交流的壮丽画卷。史书上亦记载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兴旺。元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元世祖忽必烈诏行中书省:“诸蕃国列居东南岛屿者,皆有慕义之心,可因蕃舶诸人宣布朕意,诚能来朝,朕将宠礼之,其往来互市,各从所欲。”(《元史》卷10《世祖纪》)。另据周密的《癸辛杂识续集》披露,泉州南部一巨贾,每次出海的船舶达到80多艘,其殁后因无子嗣,政府收其家资,单珍珠就有130石!

        遥忆新世纪前夕,余踏访泉州,考察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时,没想到当下我国会倡导“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可见历史车轮转动之疾也。在清源山麓有一片祈风石刻群,堪称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丰碑。这里,记录了始于南宋的海舶冬季遣舶祈风和夏季回舶的祈风情况。今天,也让我们热烈鼓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上的猎猎樯桅,乘长风破万里浪,勇往直前!

        本文发表于《新民晚报》“夜光杯”,澎湃新闻经授权转载。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