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据说快灭亡的实体书依然坚挺,电子书抢班夺权目前没戏

严杰夫
2015-04-24 12:48
来源:澎湃新闻
翻书党 >
字号

【编者按】

        当第20个“世界阅读日”过去,被各种与阅读、书籍有关的微信公众号文章刷屏后,又有多少人真的开始认真、沉静地阅读一本书——甚至这些出现在朋友圈的文章都可能没有被打开过。

        这时候,有人会想起那句老套的话,只要你是爱书、爱阅读的人,天天都是阅读日。

        曾经,互联网、数字技术的普及、发展,让人们担心传统图书会很快消亡。如今,当年那些坚定的悲观论者也都改变了立场,畅销书《浅薄》的作者尼古拉斯·卡尔在书中曾预计,互联网会让人们变得盲目无法集中精力,但人渴望沉浸式体验,因而最终还是会被图书深深吸引。

        这是一个好消息。从最近公布的各种图书销售数据、阅读分析来看,在喧哗与躁动后,人们还是爱看“书”的。

畅销书《浅薄》的作者尼古拉斯·卡尔曾预计互联网让人们变得盲目,不能集中精力。
        大型出版商西蒙与舒斯特的首席数字官埃利·赫希霍恩在2010年曾预测,到2013年所有图书的一半销量将来自电子书。5年以后,调研公司Enders Analysis却预测:“几年后当我们回头看电子阅读器,会记得它们是最短命的消费媒体设备之一。”

        在人们仍在为出版行业和阅读方式的转型而感到“一地鸡毛”的同时,机构研究者的观念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而这种观念上的颠覆,根源还是在行业发展的现实远远出乎人们原本的预期。

        《经济学人》杂志刊登的深度报道“书的未来”中提供的数据显示,去年在美国(全球最大的图书市场,也是电子书流行最快的国家),电子书只占了一般大众图书(不包括专业和教育类书籍)销量的约30%。A.C.尼尔森的数据也显示,美国去年印刷书销量增长2.4%。与此同时,电子书似乎已经进入平台期,美国出版商协会的统计称,2012年的电子书虽然实现了“空前的增长”,但2013年的销售额仅增长3.8%,2014年前三季度温和增长5.6%。现实告诉我们,电子书和实体书并没有进入激烈的“撕逼大战”,却呈现出一种“和平共处”的态势。

        

电子书与实体书并非“零和关系”

        对于这种出乎意料的情形,国内出版业众多资深人士则表达出了理解。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副总裁施宏俊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就表示,从趋势来看,目前电子书和实体书的销量都是呈现一种增长的态势,可以说,两者并非通常所认为的“零和关系”。

        上海译文出版社文学编辑室主任黄昱宁也称,译文去年的码洋和销量均保持了稳定的增长,从数据来看,电子书对实体书的冲击并不太明显。

        国内的数据同样证实了业内人士的观点。根据前瞻研究院去年年底发布的《2015-2020年中国图书出版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显示,2009-2013年,我国图书出版行业销售收入不断增加,增长速度总体趋势下降。2013年,我国图书出版行业销售收入总额为770.8亿元,同比增长6.54%;利润总额为118.3亿元,同比增长2.9%。

        而2015年年初,由中国出版协会主办、北京开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承办的“2014年图书市场分析报告会”上发布的2014年图书零售市场报告则显示,2014年,实体书店图书零售市场一改前两年负增长的态势,实现了3.26%的正增长。新书品种数在2014年为19.8万,继续呈现下降,但动销品种数则达到了132万种,比上年增幅扩大。

        出版业数据咨询机构“商报·东方数据”则估计,2014年,全国图书零售市场码洋为500多亿,总体码洋2500多亿,较2013年的2300亿码洋有明显增长。

普华永道的数据显示,在全球第三大图书市场德国,电子书去年在消费图书销量占比只有5%左右。欧美的出版商预计,他们今后几十年的销量仍将以实体书为主——有人甚至认为这种趋势将永远持续下去。
新技术有助于书籍的销售

        至此,我们或许可以肯定,数字技术、移动技术的出现,不会大面积冲击看似处于“弱势”的实体书。相反,在很多情况下,网络等新技术的普及,反而有助于书籍的推广和销售。

        施宏俊认为,现代社会各种技术的出现,都为融合阅读创造了条件,包括网络等因素在内的所有方式都在推动阅读。

        99读书人副总编辑彭伦则表示,移动技术的变革其实是促进了图书的销售:在网络和手机的帮助下,人们今天会更便捷地获得新书信息。同时,在海量信息中,人们对阅读的选择也更加多样。这样来看,新技术的出现势必是在推动大众阅读的氛围,从客观上有助于图书销售。

        黄昱宁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她认为,新技术对于书籍销售起到了促进作用。网络等新技术下的营销方式变革,带来了比传统方式更良好的传播效果,这不仅带动了销售,而且增强了图书的生命力。

        文化评论人、《新民周刊》资深编辑何映宇则对记者说:“在传统年代里,一些小众的优秀作品往往只能在一线大城市里才能买到,但在网络的帮助下,曾经作为‘阅读洼地’的二三线城市如今可以分享与一线城市几乎没有差别的文化产品。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新技术带来的便利性。”

碎片化的思维方式才是对阅读最大的“威胁”

        尽管我们可以确认,电子书与实体书之间并非“你死我活”的关系,但新技术带来的生活习惯的变化,却有可能从另外一个角度给阅读带来“威胁”。

        近日,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公布的“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2014年,我国成年人人均阅读纸质图书4.56本,与2013年的4.77本相比,略有减少;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58.1%,较2013年上升了8个百分点;日均手机阅读时长首次超过半小时。“手机阅读”俨然已经成为今天中国人阅读最重要的方式。

        然而,手机等智能终端提供阅读内容往往更加“碎片化”,也更迎合人们“快速消费”的口味,这最终可能导致阅读市场的口味向“轻阅读”和通俗化的方向倾斜。长此以往,将会导致社会整体的阅读喜好发生改变,书籍或会与其它商品一样变得浮躁而功利。

        黄昱宁指出,手机阅读会对其他形式的阅读造成冲击,并使人们的思维方式产生变化:更注重碎片化信息。由此,图书出版未来也可能出现碎片化的倾向,这才是她最大的担忧。

        所以,当第20个“世界阅读日”来临的时候,阅读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书籍载体或传播渠道的变化,而是人们阅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改变。对此,彭伦建议,对于大众阅读来说,比读什么更重要的是对于阅读习惯的培养,特别是从青少年开始,就要注意帮助和引导他们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阿尔维托·曼古埃尔在《阅读史》中写道:“一个社会可以没有书写而存在……但是没有社会可以缺乏阅读而存在。”如此看来,“怎么读”比起“读什么”来说显然要重要得多。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