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图解全国碳市场①|“二氧化碳”为啥要花钱买?

澎湃新闻记者 杜海燕 卫瑶 王亚赛 实习生 申屠泥
2021-07-16 11:54
来源:澎湃新闻
美数课 >
字号

根据每日经济新闻报道,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以下简称“碳市场”)正式启动。在启动仪式上,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表示,全国碳市场第一个产业周期,我国发电行业重点开放单位共计2162家,覆盖二氧化碳排放量约为45亿吨。

这一切,都是为了中国2060年的碳中和目标。北京环境交易所总经理梅德文在“发展绿色金融高效助力‘碳中和’”线上研讨会上提出,如果把碳市场做大做强,我国可以最低成本,最高效率地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

首批进入全国碳市场的电厂,近半是火电

全国碳市场将会以发电行业为突破口。为了一览获得首批入场券的电厂概况,澎湃新闻记者(www.thepaper.cn)梳理了生态环境部此前公布的2225家首批重点排放单位的基本信息,与最新情况可能存在微量差距。

根据之前的名单,它们主要集中在山东、江苏、内蒙古等中东部省份,涵盖了发展火电、水电、风电、太阳能等项目的发电企业。

通过天眼查检索它们的基本信息大致可以判断出,它们当中大部分是来自火电厂,是首批履约企业数的46%。

而且上述名单也把818家其他行业的自备电厂纳入其中,基本确保发电厂中的碳排放大户都在重点管控范围。有些大型企业虽然属于钢铁、化工、造纸、医药等行业,但其实它们的自备电厂规模也比较大,与独立电厂基本无异,比如我们熟知的鞍钢集团、哈药集团。

“二氧化碳”是如何变成商品的?

那这些电力企业要参与的碳市场到底是什么呢?碳要怎么交易?

碳交易,其实是《京都议定书》为促进全球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采用市场机制,建立温室气体排放权(减排量)交易。在控制排放总量的基础上,包括二氧化碳在内的温室气体排放权成为一种稀缺资源,从而具备了商品属性。

《京都议定书》约定减排的6种温室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多,从对全球升温的贡献百分比来看也是最大的。因此,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往往以每吨二氧化碳当量(tCO2e)为计算单位,统称为“碳交易”,其交易市场为“碳市场”。

参与碳市场的企业一般分为两种:强制参与的重点排放单位和自愿参与的减排机构。它们各自可用于交易的“碳”分别是碳配额和碳减排量。

重点排放单位的碳配额,也就是碳排放权,需要政府强制限定。政府会根据企业的行业性质、业务内容和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分配方法。目前主流的配额分配方法有行业基准线、历史强度法和历史排放法。三种方法之间各有千秋。历史法考虑企业自身情况,计算相对简单,但容易造成“鞭打快牛”的现象。行业基准线法就更能激励企业采取减排行动,但对行业各方面数据要求比较高。

而自愿减排单位则是主动通过新能源、碳汇等方式进行减排,经过国家审核批准后,可以在碳市场中出售其碳减排量,供实际排放量超出碳配额的企业购买。

其实在全国碳市场上线之前,我们就有着丰富的碳交易探索经验。2005年,欧洲碳市场启动,我国的自愿减排企业就通过清洁发展机制主动参与到国际碳交易当中。2011年,我国正式批准在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湖北、广东、深圳启动7个碳交易试点,开始为全国碳市场做准备。

与以往的各试点市场的企业数量来比,虽然全国碳市场交易的强制参与单位数量更多,但仅纳入了发电企业,与前期计划的行业范围略有出入。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在接受《上海证券报》采访时提及,碳交易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先从容易入手的开始积累经验,接下来再到水泥、钢铁等复杂行业。电力行业占全国碳排量比较大,率先纳入碳交易体系有利于推动减排。此外,发电行业以国资为主,在排放数据统计和管理上相较于其他行业更为规范,参与碳交易也更便于管理。

在纳入标准和惩罚金额上,全国市场也相对宽松一些。整体上,全国碳市场采用了“软着陆”的方式,慢慢过渡。上线初期,试点市场也不会立刻消失,而是与全国市场并行一段时间。

种树人也能化身“卖碳翁”,我国碳市场潜力多大?

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李高曾透露道,截至2021年3月,我国在7省市开展的碳排放交易权试点工作共覆盖了20多个行业,近3000家重点排放企业,累计覆盖4.4亿吨碳排放量,累计成交金额约104.7亿元。

不少企业从主动减排中尝到了甜头。根据我国的2016年自愿减排企业交易信息,常熟三爱富中昊化工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山东东岳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这两家化工企业,通过HFC-23分解的减排方式,从国际碳市场中预计收获了10亿欧元。还有一些公司会通过发展新能源技术,植树造林等方式从碳交易中盈利。

在这份历史数据上也能看出,未来的碳市场买家其实可以有很多种身份。除了强制参与的企业之外,还可以是环保机构和政府机构,更可以是世界银行、排放贸易公司、碳基金公司这类金融机构。金融机构在这当中可能更多的是充当中间方角色,在适合的时机与其他企业进行碳买卖。

而且在玩法上也可以更“金融市场化”。从试点市场来看,多地碳交易所在碳金融产品也做了不少探索。如广东交易所率先推出了碳配额抵押等多种碳金融项目,碳排放权配额不但可以交易买卖,也可以作为资产线上抵押获取融资。据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消息,2017年10月,骏马水泥曾通过向四会农商行抵押125万吨配额,获得了用于企业节能减排技术改造的600万元融资。

多家证券研究公司工作人员在接受《中国证券报》的采访中纷纷表示,若全国碳市场能够继续稳步推行,市场潜力巨大。东方证券新能源分析师卢日鑫认为,根据测算未来中国碳排放配额交易市场规模将在30亿吨以上,全国碳排放权配额交易市场市值总规模将达到2840亿元。

    责任编辑:吕妍
    校对:刘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