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知己知彼|在南海问题上,菲律宾对中方立场的误解误判与误导

李开盛
2015-04-30 06:41
来源:澎湃新闻
外交学人 >
字号

        笔者来菲不久,正赶上菲律宾媒体连篇累牍地报道中国在西菲律宾海(大致相当于我国南海部分海域)岛礁上的开发建设活动。

        据笔者目及,主流媒体《菲律宾星报》(Philstar)和《每日询问者报》(Inquirer)都连续多天在头版刊登相关报道,内容或是菲律宾官方(包括总统府、国会、外交部和军方)的反应,或是七国集团对中国施压的声明,或是发表专栏评论。CNN也有一个菲律宾频道,每天早上几乎都有与南海相关的内容。

        
4月19、20日连续两天《菲律宾星报》的头版,作者供图

        尽管反应热烈,主要都是外交上的。菲律宾知道自己无力在军事上与对中国对抗,而且其他国家也不会公开支持这样的对抗。

        目前,菲律宾所做的是主要是诉诸国际舆论寻求所谓“道义“和政治上的支持,所以特别强调中国建设活动影响地区和平,会对航行自由和自然生态等造成破坏。为了强化应对中国的统一战线,菲律宾目前正致力于加强同美国、东盟、日本、越南的联系。

        根据香港《南华早报》4月20日的报道,阿基诺在接受专访时透露,菲越之间的新战略伙伴关系正在协商之中。在4月27至28日举行的东盟领导人峰会上,菲越领导人也举行了会晤,阿基诺还明确要求东盟在“反对北京大规模开发活动和其他挑衅行为方面采取统一立场”。面对菲律宾的要求,峰会对南海开发活动表示了“严重关切”,但会议主席马来西亚总理纳吉布也表示希望以一种“建设性的方式”与中国接触。总的来看,东盟各国在南海问题上利益不一,虽然偶尔会以一种共同声明的方式表示彼此间团结,但很难如菲律宾所愿那样给予其实际有力的支持。

        当然,最实质的支持可能还是来自美国。4月20日,一年一度、持续约十天的美菲“肩并肩”演习开始举行,总共有约11000多人参加,其中包括6656名美军士兵和5023名菲律宾士兵,规模比去年大了一倍。尽管菲律宾强调不针对具体国家,但其中的含义不言而喻。

        根据《马尼拉公报》的报道,军演的一个场景就是菲律宾与一个虚构的邻国关系紧张,结果导致该国入侵,美菲援引《相互防御条约》恢复菲律宾的领土完整。

        美国也在各个场合呼应菲律宾的要求,对中国施加外交上的压力。接下来的5月份,菲律宾外长罗萨里奥将访问美国,进一步寻求美国对菲律宾的支持。

        
菲律宾媒体刊发的美菲军演照片,作者供图

        这样一场博弈下来,中菲两国可能会都会受到伤害。菲律宾可能会赢得“面子”——即部分西方国家在政治上、外交上、舆论上的支持,但失去的是“里子”——即中国对几个岛礁越来越强化的实际控制。但从长远来看,中国也面临的一些战略上的损失。其一,如果南海长期纷争不断,美国、日本更有借口在此深耕落户,这不利于中国的整体与长远利益。其二是周边一些国家可能会对中国的领土政策以及崛起的整体意图产生更多猜疑,从而破坏中国推进周边外交的努力。

菲律宾对中方立场的误解与误判

        更重要的是要看到,当前局面的形成,除了确实有主权分歧的零和本质、民族主义的添油加醋,以及美国推波助澜等因素在里面,但也与误解、误判,以及由此导致的互不信任的恶性循环有关。这些误解与误判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中国的一贯主张是由当事各国政治协商解决分歧。对此,菲律宾外长罗萨里奥曾这样抱怨,每次菲律宾外交官与中国同行对话,中国人一开场总是强调“这是我的”,所以对话无法进行。但他可能误读了中国的文化——中国讲究的是名正言顺,首先把自己所认为正确的道理与前提讲清楚。在有关主权的谈判之前,中国作这样的开场白是很正常的,它表明的是中国的谈判出发点而不是最后立场。

        另外,菲律宾方面可能觉得,一旦关系闹僵了,就很难与中国沟通,甚至最高领导人要找机会见面也难。这其实出于面子文化,其实一旦时机合适,而且如有一个可以缓和双方关系的理由或空间,中方马上会重回谈判轨道。

        菲律宾还认为:既然中国有证据说南海岛礁是自己的,那为什么不拿到国际法庭上去审理或仲裁呢?这也反映了中菲文化与思维的不同。第一,中国传统文化是“不好讼”,像邻里争端都极力避免诉诸法庭解决,而是希望调解处理。第二,中国仍然对西方主导的国际司法体制抱有一种不信任,特别是霸权国美国正与中国处于明争暗斗之中,要把领土争端这样的重大利益交给受美国影响很大的国际司法体制去解决,是中国极其顾虑的。

        
菲律宾外交部,作者供图

        对于中国当前的开发行为,菲律宾方面也可能需要一个综合性的理解。他们最表层的理解是中国希望能够在南海建立更多的基地,从而谋求更多的谈判筹码。但笔者以为,以下方面的因素对理解中国的动机也至关重要。

        第一,它是对中国长期无所作为的补偿。在中国看来,至于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开始,中国一直遵守“搁置争议”政策,约束自己的开发和建设行为,但菲律宾和越南并没有停止这样的行为,这在中国看来是很不公平的。

        第二,它是对菲律宾提交仲裁的反应。当菲律宾不顾中国政府的反对而提交仲裁的时候,中国政府当然会考虑采取一定的反制措施,而不是被菲律宾牵着鼻子走。

        第三,它意味着“给阿基诺三世一个教训”,中国几乎已对在阿基诺任期内改善关系不抱希望,而且明显希望菲律宾的后继领导人能够明白看到阿基诺政策的不利后果。

        第四,这也是对美国干预的反应。中国实际上是想通过这样的行为告诉美国以及菲律宾,美国的卷入不但起不了什么作用,反而只会把事情越变越糟。

中国要安抚周边政治、安全上的恐惧情绪

        中国方面需要清醒认识的是:一方面,中国自己还处于因为近代遭受西方侵略而留下的、对领土有着特殊敏感性的悲情情绪之中;另一方面,中国对自己的迅速崛起在周边国家中引起的不确定性这一担忧需要更加敏感。从地缘政治的角度来看,国家间的恐惧与彼此间距离是成反比的:距离越近,恐惧越大,关系也可能越糟糕。中国现在注重的是经济上向周边让利,但要安抚这种政治、安全上的情绪,显然仅非经济手段就能做到。

        另外,在如何推进政治谈判方面,中国下一步也需要更加具体的步骤。王毅已经提出了“双轨思路”,即有关争议由直接当事国通过友好协商谈判寻求和平解决,而南海的和平与稳定则由中国与东盟国家共同维护。南海争端当事国众多,如何协商尚需有具体的落实方案。

        中方还需要避免强调“看人下菜”,或是过多地把菲律宾与美国捆绑在一起,或者对来自菲律宾的一些动议(如阿基诺有关“和平、自由、友谊与合作区”的提议)重视不够,从而可能会错过一些发展合作、避免纠纷的机会。

        总的来说,中菲之间需要进一步相互理解对方的战略与行为,以避免在误解与误判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双方要避免部分由于误解与误判导致这样的线性思维:在中国一些人看来,所做的不过是制止“小国也不能欺负大国”;而在菲律宾一些人看来,中国的开发活动才是十足的“欺凌”行为。

菲领导人不应蓄意误导民众

        要避免这种相互的误读及其恶果,有两点十分关键。

        一是决策者应该从地区和平与共同利益出发做出更有前瞻性的决策。中国需要在“维权”与“维和”之间进一步平衡,而菲律宾领导人则需要对中国行为有更加理性的判断。一年之前,阿基诺三世曾将世界对中国推进行为的“无所作为”比喻为“绥靖希特勒”。现在,在接受《南华早报》的专访(4月20日)中,他又说:“今天的情况或许更糟”。作为一国领导人,强调本国利益无可非议,但类似比喻不是反映其根深蒂固的误解,就是蓄意误导国际和国内舆论。无论哪种目的,其后果都是十分危险的。

        二是媒体应该坚持客观、公正的立场,避免火上加油。领土问题总是能够牵制民众敏感的神经,如果媒体只是传达有利于本国的片面观点,不只是误导民众,更有可能绑架政府。在这方面,这几天笔者的感受是,菲律宾媒体是需要改进的。媒体在报道中也不是客观地提及相关争议,总有意无意提及中国是在其200海里经济专属区内开展活动,很容易给民众一种暗示与误导:“中国人正在抢夺我们的领土。”据报道,4月17日有菲律宾民众到中国使馆前示威,虽然人数不多,但这种行为及其背后的心态可能就是长期舆论引导下的产物。

        中菲关系应该尽早从这种误解、误判甚至误导中摆脱出来。如能做到这一点,南海问题可能会逐步风平浪静。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就会成为中菲关系迈不过去的一道坎。考虑到这几年中菲之间的消极互动,阿基诺任内几乎已不可能根本改善双方关系。根据《马尼拉公报》报道,前驻外大使Bichara提议对华进行秘密协商,但菲律宾外交部马上表示不考虑,而是重申通过东盟谋求早日缔结《南海行为规则》和继续诉诸当前的仲裁。可以想见,即使2016年6月菲律宾新总统上台,在对华政策上也很难有一个180度的大转弯。

        但是,人事更替毕竟是一个调整关系的契机,而且一年以后仲裁案也可能尘埃落定。不管是什么结果,那时或许是中菲关系抛下这个包袱、重新理性地与对方打交道的时候了。所以,尽管中菲关系目前龃龉不断,但我们都应该预留空间,以为双方关系的调整转寰。

        (感谢菲律宾大学亚洲中心Aileen Baviera教授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薛力博士的意见。)

        作者系上海社科院国际关系研究所副教授。李开盛关注中美在亚太的冲突管控机制,他于今年3月至9月在菲律宾访学。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特邀李开盛与读者分享此行政治观察。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