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抗议《查理周刊》获奖者增至145人,这事不是站队那么简单

澎湃新闻记者 陈诗悦
2015-05-04 14:54
来源:澎湃新闻
文化课 >
字号

最新加入抗议授奖的签名人包括美国演员埃里克·博高森(左)和普利策奖得主迈克尔·坎宁安(右)。

        三四个月前,当全世界艺术文化界都在高呼“我是查理”以表达对“自由表达”权利支持时,其实有很多人是沉默的,在那刻表达异议,肯定会遭到围攻。现在,机会来了!

        一周前,4月26日,迈克尔·翁达杰、彼得·凯利等6位知名作家分别致信美国笔会,退出将于5月5日举行的颁奖典礼,以此抗议美国笔会授予《查理周刊》“自由言论勇气奖”。笔会现任主席安德鲁·所罗门当时还很淡定地表示,“我们仅仅收到这六位作家离开的消息,我们将会尊重他们的决定。”而《查理周刊》的铁杆支持者,作家萨尔曼·拉什迪则嘲笑自己的好友是一群不懂事的“小毛孩”(之后他为自己使用“pussy”这个不雅词汇而道歉)。

        3天后,朱诺·迪亚兹和乔伊斯·卡罗尔·奥茨等26名作家加入了翁达杰们的行列,联名写信抗议这个授奖决定,称该杂志的漫画使法国原就被“边缘化、受到忽视的”穆斯林陷入“更大的羞辱和痛苦之中”。到了今天,抗议人数已达到145人,而签名征集还在继续。最新加入的签名的人包括美国演员埃里克·博高森(Eric Bogosian)和普利策奖得主迈克尔·坎宁安(Michael Cunningham)。

        联名信中这样写道,“在《查理周刊》办公室中发生的12人致死的惨剧是令人厌恶、十分悲惨的,这毋庸置疑。但将‘自由言论勇气奖’颁发给这一杂志的决定以及做出这一决定的标准,却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信中还指出,通过嘉奖《查理周刊》,“美国笔会不只是表达了对言论自由的支持,还选择性地强加了一些早已在西方世界中占主导的不良情绪,包括反伊斯兰、反马格里布、反阿拉伯。”

        这封信的签名者中,包括最早宣布退出颁奖庆典的六位作家,事实上正是他们的退出,引发了文学届和社交媒体上一场两极化争论。

        《卫报》针对这一撕裂作家群体的事件发表了最新评论,文中使用了标题《拉什迪是我们时代的伏尔泰吗》,称参与这场争议的人们自动分为两个派别——伏尔泰派和伏尔泰怀疑派,前者正是以拉什迪为首,他们不仅仅捍卫那位18世纪启蒙大师最为人熟知的观点——“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还继承了他对于宗教压迫的反抗。

        但事情远非站个队这样简单。比如,最初的六位作家之一泰如·科尔称自己为“自由言论的原旨主义者”,黛博拉·艾森伯格则相信“自由言论应该是不可分割的”。尽管拉什迪和英国笔会的主席乔·格林威尔(Jo Glanville)拒绝接受差异,但他们也认为捍卫《查理周刊》是一回事,在5月5日的颁奖典礼上为其欢呼鼓掌是另一回事。

        不同于在18世纪伏尔泰对近乎垄断独裁的天主教会的抨击,艾森伯格和彼得·凯里将今天法国的伊斯兰教视为给 “被边缘化的穷人们”以救助的宗教,而《查理周刊》的漫画会使这个人群遭到“更严重的羞辱和痛苦”。在拉什迪看来,这是一场针对狂热伊斯兰教的“伏尔泰式斗争”,在拉什迪的对手眼中,这跟西方对中东采取的军事行动没什么区别。

        上周,美国笔会在自己的官网上重申其立场,称授奖的初衷“不是为了排斥或侮辱穆斯林,而是为了反对一小部分极端主义者实践其大范围的言论限制”。在4月30日的声明中,笔会还透露,其收到一封由其部分成员起草的信,他们支持授奖的决定,但认为没必要一一点名让人站队。一场线上讨论也已经开启, 这群人表示,“每一位笔会成员都信奉言论自由,所以对其意义的讨论和如何将言论自由同其他价值相协调,就显得格外重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