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追忆鲁平:全程经历香港回归曾怒批彭定康,生前忧心“占中”

澎湃新闻实习记者 郭琛
2015-05-08 11:19
来源:澎湃新闻
中国政库 >
字号

鲁平生前照片

        2015年5月3日19时20分,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以下简称“港澳办”)原主任鲁平在北京医院逝世,享年88岁。

        5月4日,这条讣告出现在港澳办的官方网站上。

        5月5日,港澳办公布了以主任王光亚为组长,三名副主任王志民、周波、冯巍为副组长的治丧小组名单。

        据《南华早报》5月4日报道,鲁平因癌症去世。

        港澳办官方网站5月6日公布消息,鲁平的遗体送别仪式定于2015年5月9日上午10时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大礼堂举行。

        鲁平的外甥汪先生向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确认了这一信息。鲁平临终前3个月,他一直在医院陪护。他说,鲁平的灵堂设在家中,但他并不愿意透露鲁平临终前的更多情况。

        曾多次采访鲁平的香港《文汇报》北京分社执行总编辑凯雷告诉澎湃新闻,他2015年4月底曾试图联络过鲁平,邀请他和新华社香港分社原社长周南担任纪念基本法颁布25周年图片展的荣誉主席,但打家里电话被告知不在,手机无法打通,短信也没有回复,本想五一之后上门当面拜访,不料传来噩耗。

        公开资料显示,鲁平(1927.9),从1970年代末期到1997年,一直在港澳办工作,并于1990年出任港澳办主任,1997年卸任。“一国两制”方针的制定、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谈判、《中英联合声明》的签订、香港回归和特区政府的筹建,他都全程参与。

        鲁平去世之后,许多持不同政治立场的人都对他表示了深切悼念。

        据香港政府新闻网消息,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梁振英5月4日表示,鲁平为了香港的平稳过渡、繁荣稳定和顺利回归夙夜匪懈、鞠躬尽瘁。

        据中新社报道,全国政协副主席、香港特区首任行政长官董建华4月5日说:“鲁平是我的好朋友、好伙伴,是一个好人。”董建华表示,在香港回归过程中,为了落实“一国两制”,为了确保香港繁荣稳定,鲁平做了大量工作。

        末任港督彭定康曾因1992年提出“三违反”的激进“政改方案”,被鲁平批评为“将成为香港历史上的千古罪人”。但5月4日彭定康对中新社表示,鲁平是一位有智慧的公仆,却遗憾他们无法再有更深入的交往。

        据香港电台5月4日报道,香港“泛民主派”人士李柱铭也赞扬鲁平作风爽直,很关心香港事务。

从率团赴港调研,到起草香港《基本法》

        “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取笑同学翁,浩歌弥激烈。”

        得知鲁平去世的消息,凯雷用四句杜诗,向澎湃新闻概括鲁平从事的“一国两制”事业。

        2007年,《广州日报》曾形容鲁平“身材高大,头发雪白,面色红润、双目有神”。

        他的回忆录整理者、《新民周刊》编辑钱亦蕉也向澎湃新闻回忆其2009年与鲁平交流时感觉:“和同龄人相比,鲁平的思维非常清晰,沟通也很顺畅。”

        1978年,时年51岁的鲁平从《中国建设》杂志调到港澳办工作,从此未曾离开,直到离休。

        2007年接受凤凰卫视采访时,鲁平回忆,港澳办1978年5月刚创办的时候,他就参与了工作。刚开始的时候只有5个人,当时的港澳办主任是被尊称为“廖公”的廖承志。

        港澳办最初的办公室是租来的两间客房,一间是廖承志的办公室,一间则是鲁平和四位老大姐共用,他是港澳办最年轻的成员。

        上世纪80年代初期,《中英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即将到期,英方率先提出了新界土地问题,主张维持现状。

        在回忆录《鲁平口述香港回归》(以下简称“《鲁平口述》”)一书中,鲁平回忆,当时内部意见不是很一致,一些同志偏向于维持现状。但廖承志认为应该收回香港。鲁平说:“1981年4月,我们以廖承志的名义给中央打报告,认为只有如期收回是可行的。”

        鲁平并不讳言当时的香港民意,“你要说绝大多数香港民众都积极拥护香港回归,这不符合事实。”

        这就需要对香港的社情民意进行广泛调研。

        根据《鲁平口述》的记载,1982年,邓小平提出了一年的调查期限,鲁平组建起一个五人小组,秘密抵达香港,在香港各界展开调研,为解决香港问题做前期准备。这个小组除鲁平外,其余四人都是香港或者澳门土生土长的,鲁平担任五人小组的组长。

        到香港后,五人小组遍访华润公司、招商局、中国银行等单位,拜会香港商界、教育界、法律界、基层组织等社会各界人士。通过多种途径了解香港的政治体制、法律、社会福利,还有国际问题的处理方式、香港为什么会成为一个国际金融中心、为什么能成为自由港、公务员问题、语言的问题等。

        经过长达一年的调研工作,五人小组撰写了二十几篇调研报告。以他们的报告为基础,综合各方面意见,港澳办于1983年3月向中共中央递交报告。该报告提出了解决香港问题的基本方针政策,被称为“十二条”,后来载入《中英联合声明》。

        1983年7月,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谈判正式开始,鲁平全程参与了谈判。不过,他的身份一直没有公开,是以外交部西欧司顾问的名义参加。

        《鲁平口述》一书戏称,这就像在继续搞地下党工作一样。

        经过三个阶段的艰苦谈判,在国籍、联络小组、驻军、选举等问题上,中英双方最终达成了一致。1984年12月19日17时30分,《中英联合声明》正式签署。

        在《中英联合声明》签署后,香港进入过渡期。过渡期内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起草并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以下简称“《基本法》”)。

        2007年,鲁平接受《羊城晚报》专访时回忆,起草《基本法》之前做了很多咨询。广泛征询各界意见后,一条不漏列出来,包括反对意见,形成《基本法》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稿到香港再征求意见,然后再修改,形成《基本法》草案,经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后,再拿到全国和香港征求意见。

        《鲁平口述》一书记载,在起草委员会,《基本法》不是160条一起通过的,而是每一条三分之二多数通过的。鲁平回忆,其中最难,争执最大的就是政治体制问题。鲁平认为,这是因为英国方面一直在推波助澜。

        这期间,鲁平于1987年8月升任港澳办副主任。

        1990年4月4日,第七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通过了《基本法》。时任港澳办司级官员的陈佐洱在《交接香港:亲历中英谈判最后1208天》一书中回忆,那天鲁平从人民大会堂回去的路上,一路喜形于色。

        为了更好地实现平稳过渡,鲁平回忆,中方曾设想1997年前由一名香港的中国公民担任副港督,这名副港督由中英双方共同认可,共同推举,那么1997年之后,这名副港督就自动成为特区政府首任行政长官。

        然而,这个设想很快被急剧变化的形势推翻了。

 “现在我依然不反悔,他的确是千古罪人”

1992年彭定康(左)访京与鲁平(右)等人会面。

        在凯雷的眼里,鲁平“非常有危机感和忧患意识”,非常担心英国在过渡期内制造政治Bug。

        不幸的是,鲁平的担忧很快成了现实。1989年6月后,中英两国在香港问题上由合作转向对抗,在他1990年升迁至港澳办主任后,这些Bug都需要他一一化解。

        《鲁平口述》一书记载,1990年,时任香港总督卫奕信计划用1270亿港元来建设香港新机场,只准备留给特区政府50亿港元财政,但事先没给中方打招呼。1990年12月12日,面对香港媒体时,鲁平忧心忡忡:“就个零头,全都花光了,怎么办?怎么办?怎么办?”因此得了一个外号“鲁怎么办”。

        有香港媒体误认为鲁平反对香港兴建新机场。事实上,在《鲁平口述》一书中,他明确说希望香港把机场建起来,并明确否定了内部让深圳和香港合用深圳机场的想法。

        针对这个问题,1991年5月底,鲁平和英国外长赫德在北京举行谈判。赫德最后让步到给特区政府留下250亿港元,鲁平一算,加上中央政府替特区政府保管的土地基金,差不多1000亿港元,勉强可以过日子了,于是请示中央,中央同意。

        1991年9月3日,英国首相梅杰到北京签署了《香港新机场谅解备忘录》,新机场顺利开建。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1992年4月,英国派出彭定康取代卫奕信,出任香港总督。

        卫奕信是鲁平的好朋友。2007年接受《广州日报》专访时,鲁平提起了昔日好友,说:“他知道硬来是不行的,但是英国政府内部一些人又对他不满,硬要将他调回去。”卫奕信回国前,鲁平特地陪他去了三峡,满足他的未了心愿。

        彭定康和鲁平的关系就完全不同了。澎湃新闻注意到,他们的名字时常连接在一起,主要由于鲁平对彭定康那句“千古罪人”的评价。

        按照中英双方外交部长和外交大臣1990年达成的共识,港英最后一届立法局,只要组成符合《基本法》、议员拥护《基本法》,都可以直接成为特区首届立法会议员,这一做法又叫“直通车方案”。

        但彭定康到任半年之后,1992年10月7日,公布了香港1994年的区域组织选举和1995年立法局选举的新方案,把立法局的间接选举改为变相直接选举,破坏了“直通车方案”。然后,他才访问北京,与鲁平会晤,结果会晤中没有取得任何成果。

        随后,鲁平召开记者招待会,批评彭定康的方案“三违反”:违反《中英联合声明》,违反《基本法》,违反两国外交部长和外交大臣达成的协议,“要成为香港的千古罪人”。

        2009年,鲁平在出版《鲁平口述》一书时仍然表态:“现在我依然不反悔,他的确是千古罪人。”

        鲁平曾对凯雷分析,彭定康这样做“背后的目的,就是要通过香港来推翻我们整个国家的政权”。

        鲁平和彭定康后来还见过一面。

        1999年12月澳门回归时,彭定康曾经追上鲁平寒暄了一番,并交流了对音乐的看法。彭定康说自己喜欢18世纪的古典音乐,而鲁平则说自己喜欢19世纪的音乐,彭定康表示要赠送鲁平一套巴赫的唱片。只是,那次会面后,两人相隔遥远,赠送唱片之事也从此没了下文。

        鲁平2007年接受《羊城晚报》专访时表示,当时在彭定康抛出“三违反方案”之后,按照邓小平的指示,香港特区的筹备“另起炉灶”,1993年成立了香港特区筹备委员会预备工作委员会,1996年3月成立了香港特区临时立法会。

        就在这个困难的时候,鲁平被诊断患有胃癌。

        鲁平告诉凯雷,当时每天的午餐都是“隔夜饭”,稍稍加热就吃下去,就在他吃饭的时候,香港报纸会送到他办公室,“那时候的香港报纸大多是对中央不利的言论,我一边吃一边生气”。因为工作忙碌,饭也吃不好,所以胃就出了问题。

        1995年5月,鲁平在北京进行胃癌切除手术,手术是秘密进行的,换了一个名字,住在北京医院。时任北京医院院长吴蔚然告诉鲁平,马上住院,第二天会诊,第三天动刀,子女也没有通知。动完手术之后,鲁平又做化疗,没有做完就回到了工作岗位上。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鲁平在接受凤凰卫视采访时坦承:“英国旗下去,五星红旗升上来,我落泪了。”

        1997年7月6日,香港回归六天之后,鲁平卸任港澳办主任一职。这一年他70岁。

        在《鲁平口述》一书中,他提到香港回归时说:“我想我总算是做了一件事情。这件事情虽然不是什么大事情,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情,但是件对得起国家的,对国家有益的,对得起我自己良心的事情。”

退而不休,依然挂念香港

包括周南(左)及鲁平(右)等曾掌管港澳事务的北京退休官员,2003年获新界乡议局访京团宴请。

        卸任之后,鲁平依然十分关心香港事务。

        鲁平曾对凯雷讲,现在虽然退下来了,还是时间不够用。每天要看当日的香港报纸,每天还要上三次网,每次一小时。

        他告诉凯雷,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一国”指的是一个具体的国家,而不是抽象的国家概念。香港有人别出心裁,另有动机地去篡改“一国”的内涵,这其实就会发展到港独,发展到夺取政权。

        鲁平还告诉凯雷,那种“民主化问题上香港先走一步、给中国做一个示范”的想法是完全没有出路的。

        2004年8月,鲁平在接受香港《文汇报》专访时用“要团结,有信心”寄语港人。在他看来,香港最大的地理优势就是“背靠大陆,面向世界”,作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的桥梁,如果没有社会主义大陆,香港就没有发挥桥梁的作用。

        另据人民日报旗下海外网报道,2013年,当鲁平接受公开采访,被问及“占领中环”时,他不禁慨然长叹,有感而发地说,不要忘记香港还是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你弄得大家都怕了,香港今天又游行,明天又游行,今天占领中环,明天再来个什么,弄得投资者都失去信心”。

        一个人的行事风格往往与自己的成长环境密切相关。

        鲁平出生和成长在上海,父亲鲁继曾是大夏大学的教务长。大夏大学的校园,就是现在的华东师范大学。

        华东师大一位研究校史的学者告诉澎湃新闻,鲁平少年时期的居所,就是位于现中山北路3671弄华东师大一村的一栋二层小洋楼。

        据华东师大档案馆网站,2014年11月,鲁平曾来到华东师大,畅谈了自己求学和参加革命的经历。

        面对华东师大档案馆工作人员,鲁平讲述了自己先入雷士德工学院读高中,后因日寇占领被迫转学到圣约翰大学附中,此后又考入圣约翰大学农学院学习,高中期间即参加地下党的活动等经历。

        离休之后,鲁平还出任了中国福利会副主席和上海宋庆龄基金会主席。

        鲁平曾回忆,他从圣约翰大学毕业之后就进入中国福利会工作,当时中国福利会的主要任务是将国际上的战后重建物资运往解放区。鲁平在里面做翻译,直接在宋庆龄的指导下工作。据中国福利会网站消息,年过八十之后,鲁平每年都还要拿出一段固定时间,集中翻译有关宋庆龄的信件与资料,推动对宋庆龄的研究。

        从事慈善事业,鲁平不是挂个名,而是实实在在做事。他积极推动菲律宾、南非成立宋庆龄基金会。

        根据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发来的唁电,在他的推动下,该校与上海宋庆龄基金会合作创办了“宋庆龄公益慈善教育中心”,开创了中国高校本科层次专业公益人才培养之先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