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上海之春|“英雄团”和它的肖斯塔科维奇第七交响曲

橙客
2015-05-08 18:40
来源:澎湃新闻
有戏 >
字号
5月7日,上海东方艺术中心,演出中的圣彼得堡交响乐团。

        作为第32届上海之春“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系列的重头戏,圣彼得堡交响乐团5月7日在东方艺术中心的音乐会,在开演之前已备受瞩目。关注度如此高,一是因为这个诞生于苏联时期的乐团,承载着红色年代的光荣历史;二来音乐会主打曲目《第七交响曲》,正诞生于二战“列宁格勒保卫战”的硝烟中。

诞生于二战硝烟的杰作

        1906年,肖斯塔科维奇出生于圣彼得堡,当时俄罗斯帝国的首都。1924年列宁逝世后,这个百年古都又获新名列宁格勒,这一年,肖斯塔科维奇开始创作《第一交响曲》,那时,他尚不知自己将用交响乐书写苏联的历史。

        1941年9月,德军开始围攻列宁格勒,没人想到这场围城会持续872天。许多科学和文化机构被遣散至全国各地,列宁格勒广播电台乐团却坚守了下来。这是一支为广播电台服务的小乐团,成立刚满十年。被困第一个冬天,不少乐手在饥寒中死去,剩余的人穿着大衣、戴着露出手指尖的毛手套演奏,他们的音乐成为挣扎在死亡线上的士兵最大的慰藉。

        “无论什么天气,即便是最可怕的冰冻,观众都来听我们的乐队演奏。他们甚至从前线赶来——而前线距离市中心仅仅六公里……大厅里挤满了人群。5月1日那一天,在重炮轰击下,我们演奏了柴科夫斯基第六交响曲。”指挥家伊利亚斯贝格后来如此回忆听众不减的热情。

        时年35岁的肖斯塔科维奇最初也想报名参军,却因视力问题被拒,最终成为列宁格勒音乐学院消防队伍的一员。他头戴消防帽的照片,甚至登上了《时代》杂志的封面。兵临城下之初,他迅速写下《第七交响曲》的三个乐章,常在空袭声中为音乐家朋友们演奏。

        肖斯塔科维奇后来在一篇文中写道:“在我的一生中,从没把自己的作品献给过谁。但这部交响曲——倘若我能够完成它的话——我将把它献给列宁格勒。因为所有我写进去的,我表现于其中的,都是和我热爱的故乡联系在一起的,都是和她抗击法西斯强盗的历史性时刻紧紧相连的。”

        1941年12月,已转移至古比雪夫的肖斯塔科维奇完成了《第七交响曲》。次年3月5日,暂居古比雪夫的莫斯科大剧院乐团首演了此曲。音乐史上,一部重要作品的首演总会被人牢牢记住甚而成为传奇,而《第七交响曲》时常被人提及的,却是近半年后在列宁格勒的首演——似乎这部交响曲只有在这座城里奏响,才算是真正完成。

        当乐曲总谱由飞机越过德军封锁线送到列宁格勒时,列宁格勒广播电台乐团只剩15位乐手,其他人不是死于饥饿便是于轰炸中丧命。广播对外发出集结号,邀请擅演乐器的市民参演这部需百位演奏家的乐曲。奇迹诞生了:一个又一个乐手闻讯赶来,身在前线的演奏家也回城拿起乐器排练,多数人在饥饿的折磨下虚弱不堪,只凭意志力奏出每一个音符。

        1942年8月9日,《第七交响曲》响彻列宁格勒,广播将这首壮怀激烈的曲目送到前线,苏联士兵仿佛听到了反攻的号角,德国士兵则在战壕里写下:“我们意识到,我们正在输掉这场战争……”肖斯塔科维奇写出了生平最长的一部交响曲题献给故乡,一支残存乐团爆发的战斗力,堪比一个整军团。

被“肖七”成就的乐团

        1991年苏联解体前夕,俄罗斯市民投票决定,将列宁格勒的城市名恢复为圣彼得堡。列宁格勒战役成就了“肖七”,很大程度上,“肖七”也成就了列宁格勒广播电台乐团。

        二战后,乐团虽还为广播电台服务,但随着实力壮大,也增加了公开音乐会的场次。1953年,乐团正式进驻列宁格勒爱乐协会,在首席指挥尼古拉·拉宾诺维奇、阿尔维德·杨松斯、尤里·特米尔卡诺夫的调教下,渐成乐风成熟的乐团。

        1977年,亚历山大·德米特里耶夫接过指挥棒,直至今天,这位年届八十的指挥家还在率领他的“英雄团”东奔西走。他努力拓展乐团保留曲目,大胆尝试俄罗斯现代音乐,“肖七”却注定是他们的招牌菜。尽管团名已改为圣彼得堡交响乐团,人们却习惯将它视为反法西斯传奇的化身,每到纪念战争胜利的时节,总是它最忙碌的时刻。

        十年前,为纪念反法西斯胜利60周年,肖斯塔科维奇之子马克西姆还指挥乐团重奏了《第七交响曲》,为一部讲述列宁格勒战役和此曲诞生过程的纪录片配乐。5月9日,俄罗斯纪念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在莫斯科红场举行,《第七交响曲》的意义不言而喻。

        凭着悠久历史和雄厚实力,与圣彼得堡交响同城的马林斯基交响乐团和圣彼得堡爱乐乐团,已位居世界顶级乐团之列。圣彼得堡交响乐团难免相形见绌,而它距世界一流水平也确尚存一分距离。5月7日的音乐会现场可见一斑。

        俄罗斯“音乐之父”格林卡所作序曲《鲁斯兰与柳德米拉》,描摹了正义战胜邪恶后人们欢庆胜利的场景,旋律轻快,技巧不俗,在俄罗斯管弦乐史上举足轻重。当晚的这首开场序曲,却并未达到风驰电掣的疾速,木管组还是出现了衔接不紧的情况。

        “肖七”的演奏整体上乘,尤其是从极弱到极强的力度转换,乐团爆发出近乎毁灭性的音响效果。可惜,管乐组还是在几个关键处出现音准问题,与其说是演奏技巧欠缺,不如说是习惯性的粗枝大叶,这决定了他们细腻不足、辉煌有余的音响特点。指挥德米特里耶夫令人敬佩,长达70分钟的庞大作品,这位老人给出的每一个手势没有丝毫拖沓,全场以镇定自若的姿态驾驭完成了“肖七”长征。

        加演曲目巴赫《G弦上的咏叹调》意味深长。小提琴主奏,竖琴与管弦乐队合奏,《G弦上的咏叹调》哀伤又诗意,昔日的德国法西斯早已退出历史舞台,战争带给人的创伤正被时间抚平。剑拔弩张的“肖七”之后,迤逦又庄重的巴赫,俨然是敌对双方和解的象征。

        音乐会终在格拉祖诺夫芭蕾舞剧《雷蒙达》的乐声中结束,格拉祖诺夫是彼得堡人,这部作品1898年也是在圣彼得堡首演,以一首家乡的乐曲向听众说晚安,再合适不过了。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