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南亚观察 | 印度兵团破例阅兵红场,意图俄美通吃?

毛克疾
2015-05-12 10:23
来源:澎湃新闻
思想市场 >
字号

 
5月9日,身着盛装的印度陆军掷弹兵团(Grenadiers Regiment)也在印度总统慕克吉(Pranab Mukherjee)的注视下接受检阅。

       在5月9日的俄罗斯纪念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上,不仅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威武的解放军三军仪仗队亮相红场,身着盛装的印度陆军掷弹兵团(Grenadiers Regiment)也在印度总统慕克吉(Pranab Mukherjee)的注视下接受检阅。毫无疑问,阅兵特有的仪式性和公众性使之具有了深远的政治意味,再加上此时恰逢俄罗斯因乌克兰危机遭受西方孤立,观察哪些国家来了,而哪些国家没来就成了管窥国际风云变化的最佳视角。印度一直以“不结盟主义”示人,在国际场合中决不轻易选边站队,生怕破坏 “平衡外交”,而压缩其在大国间闪躲腾挪的外交空间。

        虽然说印军也曾参加诸如法国国庆日、英联邦活动等国际场合阅兵,但是此次参与俄罗斯红场阅兵所承载的政治隐喻却绝非礼仪助兴可以囊括,这背后透露出的恰恰是莫迪上台以来,印度外交和大国关系所经历的微妙而深刻的变化。

        虽然印度作为英联邦的一部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扮演了胜利者的角色,但是因为其殖民地地位,印度对于胜利者的地位并未特别感冒。印度人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怀有微妙而复杂的情结:一方面,作为英国殖民地,印度在二战中的确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完全有资格分享胜利的光荣;但另一方面,印度惨重的战争付出却巩固了英国的殖民统治,而 “侵略者”日本却为印度民族独立带来了机遇,甚至以苏巴斯·钱德拉·鲍斯(Subhas Chandra Bose)为首的众多印度民族主义者还与日军结盟,以求 “解放”。此外,印度对于战后的利益分配格局也非常不满,认为其大国地位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尤其对印度没能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一直心怀芥蒂。印度的这种“失败的‘胜利者’”情结与北洋政府在一战后的反应有几分相似。因此,印度独立以后就选择了淡化二战胜利者的身份,和其他手握“既得利益”的战胜者也保持了距离。

        由于对战后雅尔塔体系的不满,尼赫鲁对印度大国地位的追求带有强烈的修正和挑战意味。他不愿尾随“既得利益者”美、苏,而选择举起“反帝反殖民”的旗帜,大搞不结盟运动。即使后来与苏联成为事实盟友,印度对二战胜利者身份的认同也并未因此加强。而此次慕克吉携印度军队高调亮相隆重宣示了印度二战胜利者地位,这和印度政府的历来的作法形成鲜明对比,反映出了现任总理莫迪突破传统的外交手腕,重新启用了尼赫鲁当年刻意淡化的胜利者认同。虽然对当前的国际格局依旧愤愤不平,但是印度领导人却可以比以前更加灵活的利用手里的资源。在中俄高调纪念二战胜利的节骨眼上,印度也开始利用战胜利者的身份,以期搭上国际舆论的便车,获得“反法西斯”光环加持。对于渴望大国身份的印度来说,重新宣示二战胜利者的身份,不仅可以加强其对于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地位的声索,还能强调其国际“净安全提供者(net security provider)”的自我无害化定位。

        除了宣示胜利者身份之外,印度高调参加阅兵也是印俄关系近来遭遇挑战的反应。俄罗斯因为乌克兰危机深陷西方孤立之中,这次阅兵也遭到了很多欧美国家的抵制,这种行为对于奉行“选择空间最大化”的印度来说极为鲜见。莫迪上台以来,美印关系突飞猛进,而俄印关系却面临挑战,从这个角度上看,印度破例站队可以说是对俄罗斯的一种补偿,也为7月份莫迪访问俄罗斯做出铺垫。

        冷战中后期,美国对于巴基斯坦和中国都态度暧昧,而苏联因为中苏矛盾和中亚问题则和印度享有共同的战略利益,因此苏联就成了印度但是唯一可以依靠的伙伴。1971年8月《苏印和平友好合作条约》的签署标志着两国成为事实上的同盟,至此,印度成为苏联在南亚的战略支点,而苏联则是印度的安全后盾和外交支柱。苏联给予印度大量的军事和经济援助,这不仅使其成为印度当时的最大的贸易对象国和最大的武器供应国,还使印度民众对于这个北方的社会主义巨人好感剧增。所以莫迪才会在2014年巴西金砖峰会上曾向普京表示,“如果你问印度10亿人口中的任何一个,‘谁是印度最好的朋友?’连小孩都知道是‘俄罗斯’。”

        从历史的角度说莫迪所言不虚,但是现实却远非如此美好。随着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俄罗斯既没有维持大规模对印援助的能力,也没有了维持印度南亚战略支点地位的需求。但是因为苏联大量的军援存量,印度对俄罗斯军备产生了路径依赖,俄制武器占比一直高居70%左右。俄罗斯一直以来对于印度的地缘戒心较低,不仅有大量的贸易项目,还有大量的联合研发、许可生产、技术转移项目。在印度和俄罗斯经济互补性极弱,进出口贸易不发达的背景下,军备合作则成了维持和稳定两国关系的基石,重要性不言而喻。

        然而,莫迪上台以后,美印关系迅速拉近。在印度经济短期内难见起色,美印外交合作掣肘重重的情况下,美印军备合作很可能成为突破口,这对于依赖军备合作的俄印关系来说无疑是重大挑战。虽说俄印军备合作历史长、程度深、规模大,但是俄罗斯很难说是一个好卖家,印度差评和投诉一直不少,不但大型合作项目(比如维克拉玛蒂亚号航空母舰改造、T-50战斗机研制)俄方执行不力,经常拖延和要求追加投资,而且存量军备也常常问题缠身(比如SU-30MKI就多次因质量问题而坠毁)。在这种情况下,印度似乎不愿总做冤大头,而逐渐转向西方国家,最近印度转向法国订购36架“阵风”战斗机就是实例。

        印度和美国军事合作起步非常晚,而且过程中矛盾重重。一方面,美国对外军售限制较多,对印度提出 “合规性要求”,需签署多个限制性文件,而且美国几乎不可能和俄罗斯一样,让印度插手尖端设备的联合研发、许可生产;其次,印度国内对美国在冷战中支持巴基斯坦的表现记忆深刻,因此对美国提出的限制性要求深感怀疑,担心一旦使用了美国装备,印度的军事自主权难以保障。

        因此,直到2005年美印签署《美印防务关系新框架协议(New Framework for the U.S.-India Defense Relationship)》,两国军备合作才真正走出零细贸易的初等阶段。此后美印军备贸易爆发力十足。根据简氏防务周刊的数据,印度2013年从美国进口了19亿美元的军火,取代沙特成为美国最大的军火客户。而根据金融时报的统计,从年度交付(deliver)数据看,美国2014年居然一跃取代俄罗斯成为印度最大的军火供应商。

        美印如今在互信提高之后,军备防务合作放量走向深入可以说是一个大概率事件。奥巴马1月访问印度后,双方同意“组成共同工作小组,探索航空母舰技术的涉及和共享”。而且两国更新的《美印防务关系新框架协议》已经把军备合作从简单交付贸易提升到联合生产、共同研发的高度。根据印媒报道,现在已经确定了四个较为基础合作项目,既通过引进美国技术在印度生产C-130J运输机的监视通讯系统、手持式战术无人侦察机、移动电源、以及三防服装等等。在涉及航母的项目上,双方还将对舰载机弹射系统和喷气发动机的技术转让和联合研发进行讨论。美国握有世界最先进的装备,而且其雄厚的技术积累和保障实力应付印度所需也是绰绰有余;而面对印度日益膨胀的需求,俄罗斯则在技术、资金、甚至项目管理的能力上显出疲态。

        印俄商贸经济关系薄弱,而印度又难以在地缘政治问题上替俄罗斯出头,因此印度近年来对美国军售大开绿灯就严重破坏了“军备合作”这个印俄关系的核心基石。俄罗斯明显对印度左右逢源的行为表示了不满:继去年破天荒的与巴基斯坦签订了“军事合作协定(military cooperation agreement)”之后,今年4月又宣布将和巴基斯坦举行有史以来第一次联合军演。

        冷战时期,巴基斯坦是美国盟友,又在阿富汗抵抗苏联的斗争中扮演了核心角色,因此俄巴走近对于印度来说出乎预料,甚至有点后院起火的感觉。毕竟,如果死敌巴基斯坦和最大存量军备供应商俄罗斯真的深入合作,对印度来说简直是一场灾难。另外,在美国撤离阿富汗以后,如果没有俄罗斯提携,印度将可能彻底被中俄巴排除在中亚和阿富汗的议程之外。

        印度既想和美国进行军备合作,又不想得罪俄罗斯,因此就只能在外交手腕上做投机文章。印度不可能在叙利亚、伊朗、乌克兰等地缘政治问题上替俄罗斯出头,只好打破惯例派兵参与阅兵,通过为孤立中的俄罗斯站台,以期获得莫斯科的谅解。印军参加莫斯科阅兵反映的其实是美印、俄印关系中微妙的一松一紧,虽然在面子上印度似乎维持了某种平衡,但是能否在里子上真正做到俄美通吃现在却难下定论。本周莫迪将到访中国,引入中国这个重要变量之后,印度将怎样在“三个鸡蛋”之间跳舞,我们可以拭目以待。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