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二战遗产︱10万战争新娘:外籍配偶如何实现“美国梦”

唐慧云
2015-05-26 09:14
来源:澎湃新闻
私家历史 >
字号

        日本著名歌手、影星山口淑子(李香兰)曾主演过一部好莱坞电影《东方就是东方》(Japanese War Bride),扮演一位在朝鲜战争后嫁到美国的日本护士。影片中,美国大兵吉姆(唐•泰勒饰)因负伤被送往战地医院,并爱上了精心照顾他的护士(李香兰饰),后来娶她为妻。战争结束后,吉姆夫妇回到美国。然而生活并没有一帆风顺,相反,由于东西方在生活方式和文化上的差异,日本女孩的生活非常不愉快,最后甚至负气离家出走……

        这部上映于1951年的美国影片,捕捉的原型来自一个美国社会的“新兴群体”:战争新娘。现实中,美国士兵在二战、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后带回了数以万计的外籍配偶。从1945年到1950年6月30日,共有美国公民的114691名妻子、333名丈夫、4669 名子女入境,其中50%来自英语国家,12%来自德国,8%来自意大利,7%来自法国,其余来自世界其他地区。许多海外驻军与当地女子产生了罗曼蒂克并喜结连理,本应是佳话,但由于美国移民政策的限制,“战争新娘”的合法身份成了问题;而即便顺利移民美国,她们在当地的生活也面临着文化冲突、家庭暴力等困扰。

李香兰主演的电影《东方就是东方》(Japanese War Bride)。

        为解决战争新娘的身份问题,1945年12月28日美国国会颁布了《战争新娘法》,允许美国海外驻军的配偶、子女以及收养的子女不受当时民族限额的限制,可移民美国实现家庭团聚。法律颁布之后,约有10多万战争新娘移民美国。这些来自英国、德国、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意大利等地的战争新娘怀揣着幸福生活的“美国梦”前往异国他乡和丈夫团聚,她们的愿望是否实现了呢?

《战争新娘法》颁布后,约有10多万战争新娘移民美国。 

移民政策紧缩,对战争新娘网开一面

        起初,美国颇具种族主义色彩的移民制度不能解决大量战争新娘的入境问题。自1917年美国移民改革后,其移民政策一直呈现出紧缩的特点,尤其是1924年确立了民族限额制,排斥东南欧移民和亚洲移民,维护和加强西北欧移民的多数比例。根据1924年确立的移民法,每年只能有154000移民进入美国,这远远不能满足战争新娘的需要。因此,要实现战争新娘和美国丈夫的团聚,政府必须额外制定紧急法令。

        在移民政策紧缩的大背景下,解决海外驻兵配偶和子女身份问题的《战争新娘法》,竟然几乎是在一种毫无争议的情况下通过的。美国政府的“破例通融”,主要是出于对战争英雄的尊重:

        美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并获得胜利,大大提高了美国的世界威望,美国外交也正式走向全球,成为名符其实的世界领导者。而那些长年在海外作战的美国士兵对此功不可没。

战争新娘照片。

        最初的《战争新娘法》议案在1945年初被引进国会,众议院的移民委员会于1945年5月16日举行听证会,这是议案第一次在国会平台进行讨论。移民委员会倾向于立法,奖励为二战胜利做出贡献的士兵。参众两院的意见也非常统一,代表性的看法如下:“保证在海外服兵役的士兵和自己的家人团聚是公平的决定”(伊利诺伊州众议员诺伊•梅森)、“这是美国政府应该为海外士兵做的事,并且希望他们的妻子能够进入美国”(参议员理查德•罗斯尔)。除国会外,美国其他政府部门对如何实施《战争新娘法》表现出积极配合的态度。

        另一个关键因素是,美国政府将《战争新娘法》的出台、实施和美国的国际声誉结合了起来。曾起草过遏制政策的乔治•凯南指出,战争新娘将对美国国际声誉产生积极作用。他公开称赞战争新娘是爱美国的,也是好妻子,当她们回到自己的国家时,她们将是美国很好的代言人。美国欢迎战争新娘的到来,意味着美国可以让各国人民和平共处,外国人可以在此获得尊重,这彰显了美国的实力。

战争新娘的“美国梦”实现了吗?

        美国畅销作家路易斯在小说《战争新娘》中写了三个澳大利亚女孩的故事:道恩是一个单身母亲,她在战争中失去自己的丈夫,为了让年幼的女儿有个新爸爸,嫁了个美国士兵;盖娜在贫穷的家庭中长大,她利用自己的美貌嫁给了一个来自富裕家庭的美国大兵;希拉则是一个幼稚的理想主义者。她们三人追随自己的美国士兵丈夫前往美国,开始新生活。然而,美国生活中的各种挑战让她们不得不做出艰难的决定,在经历人生喜怒哀乐的同时,又时常有无尽的思乡之情。三人在经历了婚姻中的幸与不幸、生儿育女之后,发出了理想远远不及现实的感慨……那么现实中这些战争新娘的“美国梦”是否实现了?

        有一部分战争新娘在婚后遭受了家庭暴力的折磨,“美国梦”成了噩梦。但总体而言,多数新娘的“美国梦”基调仍是喜悦和幸福。

战争新娘照片。

        战争新娘和她们的美国丈夫之间都有大同小异的爱情故事。

        1943年,英国姑娘艾伦•贝利遇到了美国第八空军队的空军士兵劳埃德•克恩。艾伦•贝利当时在伦敦的邮局工作,他们就在邮局相识相恋。1944年4月18日,劳埃德•克恩在最后一次轰炸德军的行动中被俘,进了监狱。艾伦•贝利甚至到奥地利的监狱里探望男友。后来劳埃德•克恩被盟军营救,二人结为夫妇。艾伦•贝利是《战争新娘法》的受惠者之一,她于1946年4月前往美国与自己的丈夫团聚,并定居在宾夕法尼亚州。

        同样的故事发生在法国姑娘安妮特•伯曼身上。1944年,她还是一名20岁的大学生,她在巴黎遇到自己的未来丈夫—一名美国士兵阿瑟•伯曼。已经80多岁的安妮特•伯曼仍然记得对阿瑟•伯曼的第一印象,她认为他长相英俊,拥有可爱的牙齿,不说法语。之后阿瑟•伯曼向她求婚,二人在欧洲举行了婚礼。安妮特•伯曼的家人对她离开法国生活感到担心,但是他们仍然认为移居美国是一件好事。法国在二战中遭到严重破坏,经济的恢复需要很长一段时间,而美国则意味着美好和富裕的生活。后来安妮特•伯曼常常在经济上支援自己的法国家人,给他们邮寄食品。

        另一方面,美国国内对战争新娘的友好欢迎态度有助于她们融入当地生活。这从美国公众对第一批抵美的战争新娘的态度中可见一斑。当载满战争新娘(主要是来自欧洲的新娘)的游船到达美国后,已经有众多媒体在此守候。

        《华盛顿邮报》在1946年发表了一篇热情洋溢的文章,称赞战争新娘为好母亲,并欢迎她们来到美国,希望她们能尽快适应美国的生活。公众,尤其是美国女性对战争新娘“抢走”美国男性的行为颇有微词,但是总体上也未反对《战争新娘法》。由于战争的关系,美国男性人数有所减少,美国女性择偶不如过去容易,这些抱怨也情有可原。在美国国内友好的氛围中,战争新娘,尤其是欧洲的新娘很快适应了美国的生活,并融入其中。

关于战争新娘的报道。

        此外,很多战争新娘是职业女性,受过教育,具有谋生的能力。她们自身良好的条件使她们在美国的生活过得津津有味。来自法国的战争新娘安妮特•伯曼拥有硕士学位,她谋得了一份教授法语的工作,并为之工作了20多年。她认为“自己一生中最好的事情就是嫁给了丈夫”。

亚洲新娘中,中国新娘最多

        1945年的《战争新娘法》主要针对欧洲和白人新娘,亚洲新娘被排除在外。之后,美国在1946年又颁布了《第471号公共法》和《第213号公共法》等法律,把免于民族限额的法令扩展到亚洲籍新娘。在亚洲的战争新娘中,中国新娘最多,约有6000名左右来自中国的战争新娘进入美国。

        尽管相较于欧洲的新娘缺乏文化和语言优势,但来自中国的战争新娘也较快地融入了当地生活。她们中许多人在赴美之前已经接触过西方文化,能说英文,并受过较好的教育。中国新娘的穿衣打扮很现代,也很美国化,拥有自己的英文名。与此同时,她们拥有自己的职业,其中一些人在学术性和专业性较强的领域工作。

女记者陈香梅与飞虎队指挥官陈纳德。

        在中国的战争新娘中,陈香梅是最著名的一个。陈香梅是中央社第一位女记者,在采访中与后来的丈夫、美国飞虎队指挥官陈纳德(Claire Lee Chennault)将军结下良缘。二战结束后陈香梅与陈纳德在台北生活了一段时间,1956年陈纳德因病回到美国,1958年去世。陈香梅带着两个年幼的孩子,于1960年代移居美国华盛顿,并生活至今。陈香梅在美国横跨商界和政界,并成功打入主流社会,是第一个进入白宫工作的华裔。她在美国成功的生活经历,使她成为中美两国家喻户晓的人物,也是美国华人的楷模。

        

        参考文献:

        Lois Battle ,War Brides ,Penguin, Dec 1, 1998

        Susan Zeiger ,Entangling Alliances: Foreign War Brides and American Soldiers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NYU Press, Mar 1, 2010.

        Hilary Kaise, French War Brides in America: An Oral History, 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2008.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