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中青报刊文评“胯下之辱教学”:“道德”解放?徒增笑料?

中国青年报
2015-05-14 09:17
来源:澎湃新闻
舆论场 >
字号

2015年5月11日,武汉理工大学新一310教室,老师平趴于教室门口,学生们纷纷踏过老师,迈出教室。图为课堂现场的幻灯  东方IC 图  

【编者按】

        在公众的惯性思维中,师道尊严不容挑战。武汉理工大学的一起所谓“胯下之辱”的教学尝试便成为热门新闻。5月13日《武汉晚报》报道,11日晚,武汉理工大学计算机科技学院副教授张能立在讲授“解决问题的思维与策略”的选修课时,主动趴在教室前门入口处,要求学生“凌辱”他。张副教授的举动震惊了在场的150余名大学生,在其一再鼓励下,100多名学生跨过了老师的身体。张副教授解释:跨过老师,只是表象,传递的却是这种敢于用科学真理否定权威、反抗权贵的精神。

        5月14日,中青报针对此事刊发两篇评论文章,署名为禾刀的《“胯下之辱”有助于打破传统师道尊严》一文指出,张副教授所做的教学尝试,主动放下了师道尊严,实现了学生思维的“道德”解放。而署名为王学进的文章《求学生赐“胯下之辱”徒增笑耳》则认为,这种“胯下之辱”并不是真正的“胯下之辱”,因而传递的不可能是“敢于用真理否定权威、反抗权贵的精神”,而只能是一种娱乐、嬉戏,徒增笑料而已。

全文如下:

“胯下之辱”有助于打破传统师道尊严(禾刀

        张副教授的较真劲儿之所以引起舆论喧哗,大概在于此举至少扯动了公众两根神经:一根是师德和师道尊严的神经,即张副教授“自取其辱”与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是否吻合;另一根,则是这种举动是否就是教育创新。

        自古以来,胯下似乎是国人最不能忍受的道德区域之一。常人尚且不堪忍受,格外强调师道尊严的教育体制当然更视之为禁区。不过,要弄清张副教授此举是否含有屈辱性,有必要弄清其动机。张副教授所授课为“解决问题的思维与策略”,从现今社会发展状况来看,新思维能否解决问题,往往在于反其道而行之,或者尝试突破人们传统思维自设的“雷区”。很显然,胯下就是道德尊严的禁区。按照张副教授的解释,此举的意义不在于道德,而是“用科学真理否定权威、反抗权贵精神”。从这一角度看,张副教授的举动虽然大胆,但仍不乏创意,尤其是这样的惊愕之举或许更能激发学生们僵硬思维冰山的消融。

        此举也看不出对师道尊严有何伤害之处,换句话讲,过于强调仪式感,表面上看似维护了师道尊严,但这种依靠表面仪式制造的道德高地,能否真正赢得学生的尊敬值得存疑。倒不是说学生不应该尊敬老师,而是说老师的尊严首先来源于“传道授业解惑”,而非设立带电的“师德围墙”。

        近年来,一些学校一些老师有过不少有益的尝试。比如,有位校长为兑现承诺,当着学生面亲吻了一头小猪。放在过去,这怎么看都有些粗俗不堪,而在今天,这样的互动更有助于赢得学生们的好感和尊敬。相反,板着脸说教不可能收到这样的效果。

        近年来,一些教育工作者在教学方面的尝试,都注重强化师生互动。师生能否有益互动,必须突破看不见的身阶障碍,即传统意识中的师道尊严。被传统填鸭式的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之所以缺乏创新思维,原因之一在于对师德权威言听计从,不敢质疑。显而易见,张副教授所做的,正是主动放下师道尊严,从而实现学生思维的“道德”解放。

求学生赐“胯下之辱”徒增笑耳(王学进

        这则新闻中的“胯下之辱”,并非韩信的“胯下之辱”,后者是从当事人的裤裆下爬过去,受辱意味重得多。张副教授所求学生的“胯下之辱”,受辱意味其实非常轻微。因为它是受辱者主动求来的,而不是外力强迫所致,所以与“凌辱”说不上搭界。确切地说,此举只是让师生相互娱乐了一把,结果正如学生所说,老师反而赢得了学生更大的尊敬。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张能立副教授的行为艺术收到了预期效果。

        但是,是否因此就达到了他期待的教学效果呢?不见得。这是由张副教授精心设计的行为艺术本身存在的缺陷所决定的,因为这求人所赐的“胯下之辱”不是真正的“胯下之辱”,躺在地上的老师没感到受辱,从他身上跨过去的学生也没感到“凌辱”的快感,因而传递的不可能是“敢于用真理否定权威、反抗权贵的精神”,而只能是一种娱乐、嬉戏,徒增笑料而已。

        张副教授说的没错,中国文化里有一种“怕人”的文化,始终束缚着我们的思维自由,即使对方错误很明显,也不愿意顶撞。问题是,你趴在地上求学生跨过去,并不表明他们胆子大,就由此自动具有了否定老师、否定权威的勇气,从此就具备了敢“向奥巴马扔鸡蛋”的勇气。这一“教学环节”只是表明你张副教授敢于标新立异,并不能证明从你身上跨过去的百余名学生很勇敢,更不能证明此后他们就突破了“怕人”的思维。张副教授是否高估了“胯下之辱”这一行为艺术的疗效呢?

        再来看看张副教授的教学理念。综合他所叙述的教学意图,核心一条就是:希望自己的学生做敢“向奥巴马扔鸡蛋”的人。这个教学理念很不妥,我就很不赞成。虽然张副教授补充解释道,“当然扔鸡蛋不是为了侮辱别人,而是为了捍卫真理。”但在西方发达国家包括美国,向国家领导人不管是扔鸡蛋还是扔鞋子,都是一种并不被社会主流文明观念提倡的行为。

        无论是哪位国家领导人,无论是在什么场合发表公开演讲,他总是站在自己国家利益的特定立场上来说话,他所说的也许在别国听众听来不甚入耳,不符合他们所理解的真理,但在他自己国家的很多民众听来,也许非常在理。难道别国听众因为听不惯,就可以向演讲者怒扔鸡蛋或鞋子吗?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