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哲·食|天热起来了,又可以愉快地吃冷面了

澎湃新闻记者 张喆
2015-05-15 09:09
来源:澎湃新闻
文化课 >
字号

        上海小囡到天热,基本上都吃过冷馄饨、冷面这类开胃消暑的食品。

        有一天,我与一韩国友人聊天。他对于我描述的上海冷面感到困惑:加花生酱能好吃吗?不加冰,能叫做冷面吗?

        想来,这位韩国朋友对于“平壤冷面”的认知过剩,因此有了一种对于冷面先入为主印象。

        只是在聊天当时,我也并未对上海冷面有太多了解,这场讨论最后也就不了了之。        

        说回上海冷面,一般上海家庭都会制作,将面条蒸熟或煮熟,捞出沥干后冷却(早年间是放在电风扇前开大风吹凉,后来就放在冰箱冷藏柜中),面条在加工过程中还要拌入熟油,以防止面条粘连。

        在开吃前,把冷却好的面条取出,拌上花生酱(有时也用芝麻酱)、酱油、米醋,再配上自己喜欢的浇头,比如茭白青椒炒三丝,或者清炒豆芽,还有辣肉丁、红烧大排等,再淋一点麻油,那叫一个爽口。

上海冷面最常见的浇头就是炒三丝

        实际上,上海冷面主要都是花生酱面,在北京山东等地则几乎都拌芝麻酱,就叫做“麻酱凉面”,其热面形式在各地的沙县小吃店都能吃到,武汉人吃的热干面也是一种热的麻酱面。

        从现代汉语的语境上说,“冷面”使用率不及“凉面”,比如四川的“红油凉面”、陕西的“狗肉凉面”、广东的“鸡蛋凉面”、山西的“柳叶凉面”等。

从现代汉语的语境上说,“冷面”使用率不及“凉面”
        古代,凉面被称为“冷淘”。《唐六典》中有记载:“太官令夏供槐叶冷淘。凡朝会燕飨,九品以上并供其膳食。”大致的做法是,采青槐嫩叶捣汁和入面粉,做成细面条,煮熟后放入冰水中浸漂,其色鲜碧,然后捞起,以熟油浇拌,放入井中或冰窖中冷藏。食用时再加佐料调味。而且依唐制,“槐叶冷淘”属于宫廷食品。

        诗圣杜甫在其《槐叶冷淘》一诗中说:“青青高槐叶,采掇付中厨。新面来近市,汁滓宛相俱。入鼎资过熟,加餐愁欲无。碧鲜俱照箸,香饭兼苞芦。经齿冷于雪,劝人投此珠。愿随金騕褭,走置锦屠苏。路远思恐泥,兴深终不渝。献芹则小小,荐藻明区区。万里露寒殿,开冰清玉壶。君王纳凉晚,此味亦时须。”

        说句题外话,《古剑奇谭》游戏里,到水引处一次能出20到30个“槐叶冷淘”,可以解除玩家的混乱状态。

        夏天吃“冷淘”的风俗在唐之后不衰,明清又称其为“冷淘麪”。清人潘荣陛在《帝京岁时纪胜·夏至》中载:“夏至大祀方泽,乃国之大典。京师於是日家家俱食冷淘麪,即俗说过水麪是也,乃都门之美品。”可见,当时中国北方地区已经有了所谓“冬至饺子夏至面”的说法。

        冷面还有一种传说称是武则天发明的。相传武媚娘入宫之前,由于与情人吃面时烫伤了舌头,于是两人便研究出凉面的新吃法。        

        再来说说韩国友人引以为荣的“平壤冷面”。实际上,在朝/韩半岛上,比较出名的冷面有两种,分别为平壤冷面和咸兴冷面。平壤冷面是为加汤食用的“水冷面”,而咸兴冷面是用辣椒酱做调料的“拌冷面”。冷面常被认为是半岛北部的食物,但实际上在全罗、首尔(旧时的汉城)亦有当地特色的冷面。

        李氏朝鲜后期的1849年,刊行了名为《东国岁时记》(동국세시기)的风俗志,书中称:(朝鲜)冷面发源于19世纪中叶的平壤和咸兴地区。

韩国冷面里要加冰碴子

        所谓平壤冷面(평양냉면),将荞麦或小麦做的圆面条煮熟后浸以冷水,去除冷水后拌入牛肉片、辣椒、鸡蛋、泡菜、梨或苹果片、酱醋、香油等佐料,再加入炖牛骨汤或淹萝卜泡菜汤等。

        所谓咸兴冷面(함흥냉면),在材质上就与平壤冷面不同,多用地瓜粉揉入荞麦粉内,而且讲究多放辣酱少放水,此外,由于咸兴是海滨城市,海产品丰富,因此在冷面的佐料中加入了很多海鲜成分,尤其冷面上覆盖海鲜生烩拌面食用,这成为咸兴冷面的主要特征。

        2014年,曾有媒体评出“中国十大面条”,我国朝鲜族同胞的延吉冷面(연길냉면)也位列其中。只是仔细琢磨做法,延吉冷面似乎与平壤冷面并无本质区别。

        朝韩冷面过去是在冬季食用的,皆因冷面的主要材料荞麦、地瓜、土豆等都是秋季收获的。而现在冷面却成为夏季食品。据说,荞麦是胃寒食物,再加上汤中有冰,出于养身需要,平壤冷面里专门会放入芥辣。此外,专家还建议先吃平壤冷面里的鸡蛋,说是蛋黄有保护胃黏膜的作用,防止冷面伤胃。        说到平壤冷面的原料之一荞麦,不妨再来说说日本的冷荞麦面。

日本的冷荞麦面  

      荞麦随遣唐使传入日本。到了公元10世纪的平安时代中期,一位叫道明的僧人,看见老百姓一边吃着荞麦一边歌舞,大吃了一惊。那时日本的上流社会,是不吃荞麦面的。直到公元17世纪的江户时代,荞麦面才成为上至将军府下至农民的日常食物。

        只是由于荞麦面的“贫民”出身,使得讲究餐桌礼仪的日本人,对于吃荞麦面反倒不十分讲究,比如可以站着吃完,还比如吃荞麦面时可以发出很大的声响。一位日本友人粗通上海话,他就说“蕎麦”(そば,SOBA)记起来很简单,就是上海人说的“嗦吧”(嗦,类似普通话中的吮)。

        一般日式冷荞麦面会放在蒸笼(せいろ)或爪篱(ざる)上,配上日文里称作“荞麦猪口”的小容器,此时容器里早已倒入“辛汁”(日本荞麦面汁,佐以食客添入的芥末、葱花),吃的时候端起小碗,用筷子夹上一次能吃完的面线,轻沾一些“辛汁”(注意不要把面线泡在“荞麦猪口”里),然后把蘸过“辛汁”的面线全部塞到嘴里。

        最后介绍日本岩手县一带荞麦面的特殊吃法。此地唤作“わんこそば”(一口荞麦面),相传已有三四百年历史,为江户时代早期一个名叫南部利直的大名发明,但这一说法在日本也有异议。

        它的吃法非常独特,一碗里的荞麦面条就一口,吃的时候身后站着一位侍者,吃完一碗侍者会马上应声将另一口面投进碗里,这样一口一口地吃下去,最后计算吃了多少碗。吃饱后要将碗盖盖上,碗里还有面时不能盖碗。

        在日本专门有“一口荞麦面”大赛,各位最近去岩手的花卷、盛冈一带游玩,不妨尝试一下。毕竟在日本吃荞麦面是被当做有福之事,比如日本人在除夕(指公历的12月31日),有“年越しそば”(过年荞麦面)的说法。当然,一般冬日里的荞麦都是温的。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