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如果你想了解戏剧,可以看看这几部电影

澎湃新闻记者 陈晨
2015-05-16 17:40
来源:澎湃新闻
有戏 >
字号

        改编自上世纪经典电影《十二怒汉》的《十二公民》刚刚上映,这部电影早已在另一个圈子里却颇有些名声,这个圈子说的是戏剧圈。

        抛开艺术上的相辅相成,电影的介质无疑拓宽了注定只能为“少数人”服务的戏剧的受众面,庞大如纽约大都会歌剧院,一场演出也不过容纳4000人,一场歌剧演一个月,也不过是十万人的观礼。还不用说那高达上千元的门票花费将多少有心一睹舞台芳华的人挡在门外;而电影却可以广泛而廉价地亲近大多数人。

        因此,出于为艺术或者为普及戏剧的目的,这些年我们能看到不少有意思的“戏剧”电影。

        

《弗莱肯斯坦的灵与肉》

        导演:丹尼·博伊尔

        上映日期:2011年

        足够经典的奇幻故事,加上一流的舞台制作,再加上当红演员的诠释,《弗莱肯斯坦的灵与肉》堪称戏剧电影的上乘之作。

        这出戏剧电影属于原汁原味地用镜头记录了舞台上一出戏剧的表演,开场的观众鼓掌和谢幕都完整地记录下来。当然镜头设置得十分考究,演员按照戏剧的路数表演,剪辑则完全顺应了电影的规律。电影的出品方是英国伦敦国家剧院,导演是曾以《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而获奥斯卡金像奖、并担任伦敦奥运会开幕式导演的丹尼·博伊尔。

        改编自由英国诗人雪莱的妻子玛丽·雪莱于1818年创作的同名科幻小说,由编剧尼克·蒂尔改编之后,舞台剧《弗兰肯斯坦》从“怪物”的角度来讲述这个在西方世界家喻户晓的科幻故事。舞台的灯光和人物的造型都足够夸张怪诞,这一点上国内的戏剧简直缺乏想象力到哭。

        不过这部电影得以走向世界,得感谢那会儿正趁着《神探夏洛克》的热度“卷福”康伯巴奇红遍全球。饰演剧中“弗兰肯斯坦博士”的卷福事实上本是一位功力深厚的舞台剧演员,主演过《城市》、《纵火犯》、《犀牛》、《调整时期》、《海边来的女人》、《罗密欧与朱丽叶》等诸多作品。

        当时这部电影在北京、上海做放映时,主办方都是打着“卷福”为最大卖点吸引观众,事实也证明观众的确相当买账。

        

《天窗》

        导演:史蒂芬·戴德利

        上映年份:2014年

        该片与《弗莱肯斯坦的灵与肉》同属英国NT live系列,该系列推出的初衷是将英国国家剧院优质的作品通过高清信号向全球影剧院直播,全球有超过千家影剧院参与过该系列的放映。这个名单里还有萨姆·门德斯(电影《美国丽人》、《革命之路》导演)和史蒂芬·戴德利(电影《跳出我天地》、《朗读者》导演)等人。

        这版《天窗》翻拍自大卫·海尔1995年的名作《天窗》,讲述中年商人汤姆(比尔·奈伊饰)为将死的妻子爱丽丝布置了一间有天窗的奢华房间。透过天窗,她能看到四季变换和蓝天飞鸟。

        而在封闭的空间中,展现的不仅是家庭生活的繁琐,亦是每个人物对爱情、生命和世界的不同理解。在他们对政治和人生观讨论的过程中,观众也许忽“左”忽“右”,总能找到自己的落脚点,并在心里默默估量自己的立场和选择。

        最朴实生活化的台词建立出一个艰不可破的戏剧堡垒,几位主演的表演也是爆发力和韧性十足:比尔·奈伊淋漓尽致地演绎了一个人得偏执,傲慢,强迫症和控制欲;穆林则把理想主义的愤世嫉俗表现得相当到位。

        而“天窗中看到四季和飞鸟”预设了一个足够诗意的主题,两个分享过去的人最终在当下分离,最后天窗的一束光也令观众留下久久思量。

        

《穿裘皮大衣的维纳斯》

        导演:罗曼·波兰斯基

        上映年份:2013年

        波兰斯基一出手,就是大师有木有!2013年,当波兰斯基捧着这样一部新鲜又锐利的作品走进戛纳,许多人的第一反应是,这位大师居然还在影坛耕耘。

        诞生于大师80岁的作品,散发的却是旺盛的荷尔蒙气息。

        它并不是纪录一出戏剧,而是纪录一个导演和前来面试的女演员排演一出戏的过程。视角在戏外,却怎么看,都是一出精彩到让人拍案叫绝的好戏。

        同样,故事发生在一个单一的场景——非演出时间的剧场。错过面试时间的女演员旺达要说服导演给她一个机会,随后两人逐渐就剧本深入展开讨论,一面讨论剧中人,一面探讨的则是现实世界中关于男女关系的诸多议题。

        有意思的是,整部电影充满了意想不到的“戏剧性”,人物矛盾不断化解、升级,人物关系一层层的反转。一切“天雷勾地火”不过是在一段段原本生硬的台词和一次次舞台换装之间完成。“话唠片”高密度逻辑升级让看电影的人紧绷着神经。男权与女权的拉锯战、“戏中戏”内外随时肆意的模式切换都让演员的表演大有看头。

        最后剧本中关于SM的桥段被“翻盘”成导演成了女人用皮带牵着的一条狗,心甘情愿上了“绞刑架”任由鞭笞,等观众反应过来,已经从狼狈的“求给个机会”变成了裸身半裹裘皮曼妙翩舞的华丽剪影,这样的节奏大概一般人还得在影片结束点个赞后默默消化一会。

        

《安娜·卡列尼娜》

        导演:乔·怀特

        上映年份:2012年

        2012年上映的《安娜·卡列尼娜》给这个全世界耳熟能详的故事注入的最新鲜元素就是戏剧。在“幸福家庭的幸福都是相似的,不幸家庭各有各的不幸”的名言光环下,一个“潘金莲爱上西门庆最后被武大郎抛弃结果自杀”的故事,因为戏剧的调度和形式感显得华美、庄重而富于层次感。

        而这份专门为电影而装点的舞台,与在舞台上演戏被纪录下来的电影全然不同,舞台成为电影的一个角色,一种只有在需要时才会跳出来行使“间离”任务的手段。

        在大多数时候,观众不会意识到这是一个舞台,从一个角度来说,无论广袤的雪原还是雍容的宫殿,舞台的布景和摄影机的配合都算得上天衣无缝。而场景之间的切换有时用幕帘作为转场也的确显得复古华丽,不失优雅。

        配合着这样的舞美风格,演员的表演略显夸张,却是浓墨重彩的过瘾。不过,这样风格化的尝试并不是完全的讨好,有人喜欢也有人不买账。毕竟为了配合戏剧的部分,整个片子的节奏感并不足够遵循人物情感潜移默化的起伏,显得有些猴急和造作了。

        

《这个男人来自地球》

        导演:理查德·沙因克曼

        上映年份:2007年

        事实上,这并不是一部脱胎自戏剧的电影,归结到这个盘点帖里是因为它催生了戏剧,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在两年前将这部电影改成了话剧上演。

        作为电影,这部电影曾被称为“最节约成本的科幻片”,因为只有一个场景,一个人坐在一间破屋子里叨逼叨就把前世今生全部翻了个底朝天。

        从钻木取火到高科技社会,从穴居人到当代人,剧中的主角约翰经历了常人无法想象的一切,这天他终于鼓起勇气向朋友们道出这个秘密……约翰通晓考古学、人类学、社会学、古生物学、遗传学、宗教、艺术、地质和人文,几乎涵盖了所有的自然与社会学科,他曾和梵高在农村彻夜长谈如何用绘画和自然结合,他曾拒绝哥伦布的大航海邀请……人类文明的一切进程都浓缩在他的演讲中。

        当然,这不是一个人的演说,还有其他参与讨论的人共同对话,所以观感与《十二怒汉》十分相近,不过探讨的问题更深邃宏大了。撇开它是不是一出戏,这样的电影让人很容易想的一个问题是,一个牛逼的剧本真的可以让人忽略掉好看的明星和华丽的场景,而仅仅是跟着其中的思维游走。

        

《歌剧魅影》

        导演:乔·舒马赫

        上映年份:2004年

        音乐剧《剧院魅影》其实有过不少电影化的版本,2004年的《歌剧魅影》无疑是最成功的一版,获得了奥斯卡的多项提名不说,也进一步升温了韦伯这部经久不衰的代表作。

        其实这个版本倒没有刻意去强调戏剧的部分,不过发生在剧院里的故事,很容易让人直接代入戏剧情境。令人无法舍弃的音乐几乎掌控了影片的节奏,让情节的铺展按照音乐的走向进行。好在这部音乐剧的情节和人物都足够丰富,翻拍成电影也是毫无拖沓或者留白之处。鬼魅的氛围也让电影有自己的造型发挥空间。

        

《笑的大学》

        导演:星护

        上映时间:2004年

        北京人艺历史上创下最高票房纪录的戏《喜剧的忧伤》改编自日本经典舞台剧《笑的大学》。日本原版是一出长演不衰的经典剧目,由文坛才子三谷幸喜执笔,曾夺得1996年读卖演剧最优秀作品奖,首度公演即引起了热烈的反响,要求再次上演的呼声不断,在民众的强烈要求之下,1998年再度公演,盛况空前,1999年更是走出日本登上俄罗斯的舞台,具有相当的影响力。

        对于该剧取得的成功,三谷幸喜解释为喜剧主题适应任何时代,任何地方,也被全世界接受。基于以上的因素,三谷幸喜决定将《笑的大学》搬上荧幕,在剧本的处理上,不仅增加了角色和场景的新鲜复杂度,丰富了故事内容,同时还引入了全新的喜剧概念和幽默元素,诙谐幽默的效果通过摄影机得到进一步放大,仅有两个人的战争在电影中却因为丰富、疯狂的表演丝毫不显乏味。

        影片的最后一幕甚至引发了强烈的争议。结局是戏中没有而到了电影中新增的原创环节,导演星护想遵循民众的心愿,让椿一活着回来。不过三谷幸喜却持既然不同的观点,他认为椿一是菊谷栄的化身,对自己来说已经成为神的人,是不能再活着的。这很重要,于是一部喜剧有了一个悲伤的结局。

        

《图兰朵》

        导演:陈薪伊

        上映年份:2014年

        1987年,首都电影院上演了由大都会歌剧院拍摄的《茶花女》,影院本计划上演40场,但最终连映200余场、收获近20万人次观众。欧美国家很早就开始了歌剧电影的拍摄,并不断利用新科技促进其发展,英国皇家歌剧院、莫斯科大剧院等艺坛巨擘纷纷开始与电影院合作,直播或转播自己的演出,涉及的艺术门类也延伸至舞蹈、歌剧、话剧、音乐会,在电影院观看舞台艺术成为潮流。英国皇家歌剧院甚至开始了3D歌剧电影制作的尝试。

        而中国歌剧界的“航母”,没错,就是天安门边上那颗蛋,也开始紧跟世界步伐,据说目前已经完成了10部自制歌剧电影的制作——而且这10部电影都是用他们自己的营收拍的,没花政府一分钱!

        去年首先上映的《图兰朵》,先后登陆了北京电影节和上海国际电影节,也在北京的艺术院线中上映过。

        歌剧电影《图兰朵》的拍摄邀请了来自意大利歌剧电影的拍摄团队,动用了9台高清摄影机进行现场拍摄,覆盖舞台正前方、上方、侧面等角落。摄制团队通过前期彩排、灯光合成等各阶段对设备进行安装调试,做出详细到每一秒的分镜头脚本。最后完成的脚本分镜头数约为1600个。在声音表现上,摄制团队在舞台台唇、幕侧、乐池、观众席等多处架设收音设备,以获得最佳的混响和环绕声,最终的音效来源于通过48个声音通路所反馈回的现场声。

        而这些歌剧电影后续的主攻放映场所将会集中在北京的高校。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