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揭秘上海科技最高奖:女科学家用砒霜“以毒攻毒”治愈白血病

澎湃新闻记者韩晓蓉 实习生 李冰雪
2015-05-18 10:36
来源:澎湃新闻
浦江头条 >
字号

陈赛娟牵头完成的“髓系白血病发病机制和新型靶向治疗研究”项目荣获自然科学特等奖,图为陈赛娟工作照

        在5月18日举行的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陈赛娟牵头完成的“髓系白血病发病机制和新型靶向治疗研究”项目荣获自然科学特等奖,这是2012年上海市科技奖励大会设立特等奖以来的第二个特等奖,也是自然科学奖中的第一个特等奖。

        陈赛娟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研究员。其团队的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世界多个血液中心,挽救了成千上万患者的生命,是肿瘤治疗史的成功典范。

        近日,陈赛娟向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讲述了她和她的团队的故事。

来自意大利病人的感谢        

        2009年,陈赛娟去意大利参加一个学术会议。大会主席转交给陈赛娟一张画着美丽中文的感谢卡片,这张卡片来自一位身患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意大利病人。

        白血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死亡率在恶性肿瘤中排第8位,在40岁以下的男性和20岁以下女性中,白血病则是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

        无论儿童还是成人,假如患有APL,目前已经有非常好的药物治疗效果。“可以不用造血干细胞移植,5年的无病生存期可达到90%,而且就像正常人那样有高水平的生活质量。”陈赛娟说,患了APL的病人,首选“协同靶向治疗”,“这种方法使患者可进行正常的工作,生育不受影响,无需服用免疫抑制剂。”

        十余年来,陈赛娟团队致力于白血病发病原理和靶向治疗研究。其最突出的研究成果是首创砷剂(俗称砒霜)联合全反式维甲酸协同靶向治疗APL,使其成为第一个可基本治愈的急性髓系白血病。其团队在包括《Nature Genetics》和《Science》在内的学术期刊上发表了57篇SCI论文,并先后入选2010年及2012年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这从根本上改变了恶性肿瘤是不治之症的观念,使最凶险的APL实现了从高死亡率向高治愈率的转变,这为其它类型白血病及实体瘤治疗学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思路,并将协同靶向治疗的思路进一步扩展至其它类型的白血病乃至实体瘤,也为国际转化医学研究提供了成功典范。

        20世纪70年代以前,APL的治疗方法主要是用化疗,这种病死亡率较高,5年的无病生存期,国外报道在30%左右,国内由于缺乏有效的支持疗法,只能达到10%左右。

        陈赛娟告诉澎湃新闻记者,这种早幼粒白血病细胞里有一种促凝物质,往往一经化疗,细胞就会释放促凝物质,引起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继而发生全身性出血,一旦出血发生在颅脑,就会危及生命。

用砒霜治疗白血病        

        陈赛娟团队的协同靶向治疗的方法主要是用全反式维甲酸和三氧化二砷,辅以化疗,前者是维生素A的衍生物,没有化疗的副作用,后者就是人们常说的“砒霜”。

        20世纪80年代开始,陈赛娟所在的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开始用全反式维甲酸。“单单用这个药,它的完全缓解率就可以达到80%到85%。”陈赛娟解释说,所谓缓解率,就是患者用药后骨髓中原始细胞下降低于5%,疾病缓解。

        应用全反式维甲酸治疗APL,完全缓解率显著增高,而且没有化疗的副作用。但是也有一个问题,复发率较高,常在一两年内复发。陈赛娟说,为了解决复发问题,以前一般同时应用化疗。

        全国多中心临床研究表明,全反式维甲酸加上化疗,不仅增加了治愈率,也降低了复发率,但仍有40%-50%的病人会复发。因此在20世纪90年代,他们与哈尔滨医科大学合作,发现对维甲酸和/或化疗耐药的APL复发的病人应用三氧化二砷的话,完全缓解率可达90%以上。中医的理论是“以毒攻毒”。

        陈赛娟说,从分子水平研究证实砷剂是使APL的致癌靶蛋白PML-RAR发生降解,联合靶向治疗策略是不同的药物从不同的作用途径发挥协同作用,这是产生治疗效果的基础,使APL成为第一个可被治愈的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亚型。

        “通过对85例APL初发病人联合用药随访7年的研究,表明5年无病生存率达到90%以上。”陈赛娟说,“治愈”的标准是指5年无病生存率,即停止治疗后5年以上复发显著减少。

        陈赛娟团队的工作在国际上产生了很大影响,美国血液界称之为“上海方案”。

        血液界最前沿的杂志《血液》(Blood)在邀请他们撰写综述文章时高度赞扬该团队,主编来信称:“这种对大多数病人而言原为快速致死的疾病变为可治愈,这几乎完全归功于你们小组的工作。”

首个国家转化医学中心将在上海建立

        2013年,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在上海建立第一个国家转化医学中心,并对全国进行了布局,其他四个分别设在北京(两个)、西安和四川等地。

        首个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将落户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陈赛娟是国家转化医学中心(上海)主任。

        她介绍,为完成这一重大任务,在上海市以及上海交通大学和医学院的支持下,启动了系统生物医学协同创新中心的培育和运行,以创新的体制机制,整合在沪高校和国家科研所的优势资源和科研队伍,力争为慢性复杂性疾病的防治,丰富精准医学的内涵,推动我国转化医学的发展以及促进医药生物技术产业水平的提升做出显著贡献。

        上海交通大学血液病学家、前国家卫生部部长陈竺是国家转化医学中心(上海)学术委员会主任,他希望中心将秉承孟菲斯圣裘德儿童研究医院的精神,将临床和基础研究紧密结合起来,他强调临床试验将让患者免费,促进转化医学更快更健康地发展。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