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中国制造2025》八大看点:强国建设领导小组怎么运作

澎湃新闻记者 王道军
2015-05-19 17:00
来源:澎湃新闻
财经上下游 >
字号

5月19日,被视作推动中国从工业大国转型为工业强国的纲领性文件《中国制造2025》正式对外发布。

        中国拟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第一步,到2025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第二步,到2035年中国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第三步,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制造业大国地位更加巩固,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

        5月19日,被视作推动中国从工业大国转型为工业强国的纲领性文件《中国制造2025》正式对外发布。

        围绕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中国制造2025》敲定了9项战略任务和重点:

        一是提高国家制造业创新能力;

        二是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

        三是强化工业基础能力;

        四是加强质量品牌建设;

        五是全面推行绿色制造;

        六是大力推动重点领域突破发展,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十大重点领域;

        七是深入推进制造业结构调整;

        八是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

        九是提高制造业国际化发展水平。

        此外,《中国制造2025》提出,实施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智能制造、工业强基、绿色制造、高端装备创新等五项重大工程,实现长期制约制造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突破。

        以下是澎湃新闻梳理的《中国制造2025》八大亮点:

1、把创新摆在核心位置

        《中国制造2025》提出,把创新摆在制造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完善有利于创新的制度环境,推动跨领域跨行业协同创新,突破一批重点领域关键共性技术,促进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走创新驱动的发展道路。

        白明认为这一点十分重要。“以前中国制造业往往是靠铺摊子,规模很大,但是很多都是代工,虽然是世界工厂,但是挣不了几个钱。制造业要转型升级,创新在其中是引领,核心是要通过创新,在世界分工中起领先作用。至少要做到人有我也有。”

        工信部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的研发投入规模近几年来一直处于世界前列,2013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11800亿元,研发投入强度首次突破2%。但与世界强国相比,产业创新能力还有不小的差距。中国技术对外依存度高达50%以上,95%的高档数控系统、80%的芯片,以及几乎全部高档液压件、密封件和发动机都依靠进口。

2、把质量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生命线

        《中国制造2025》提出质量为先,要求把质量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生命线,强化企业质量主体责任,加强质量技术攻关、自主品牌培育。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的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的转变,完成中国制造由大变强的战略任务。

        一家大型央企科研工作者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在整个《中国制造2025》规划中如此明确提出质量的问题,让他眼前一亮。

        “中国传统的制造业是物美价廉,低成本、低质量的产业注定是红海,如果不把质量提升到一定程度,很难去谈创新。我认为,对基础的制造业,与其去谈创新去谈新模式,不如把质量做好,很多时候高科技就是体现在质量上。比如发动机、机器人,不是原理不知道,而是我们的质量达不到。”前述央企科研工作者称。

3、加强共性关键技术研发

        《中国制造2025》对解决当下制约中国企业创新能力的若干机制体制问题进行了部署。

        例如,加强设计领域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攻克信息化设计、过程集成设计、复杂过程和系统设计等共性技术,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设计工具软件,建设完善创新设计生态系统。

        另外,《中国制造2025》对提出,充分利用现有科技资源,围绕制造业重大共性需求,采取政府与社会合作、政产学研用产业创新战略联盟等新机制新模式,形成一批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技术研究基地),开展关键共性重大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应用示范。

        白明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共性关键技术在制造业中地位特殊。“往往这是一个慢工活,需要大的投入,即便是投入了短时内也未必见效,往往需要发挥国家力量来做。这么多领域这么多行业,要集中有限的资源办大事儿,就是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以点带面。”

        《中国制造2025》提出,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和产业技术基础等工业基础能力薄弱,是制约中国制造业创新发展和质量提升的症结所在。为此要开展工业强基示范应用,完善首台(套)、首批次政策,支持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推广应用。

4、科技成果产业化

        对于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问题,《中国制造2025》提出要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推动事业单位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改革,健全科技成果科学评估和市场定价机制。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协同推进机制,引导政产学研用按照市场规律和创新规律加强合作,鼓励企业和社会资本建立一批从事技术集成、熟化和工程化的中试基地。加快国防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进程,推进军民技术双向转移转化。

        对于这一问题,前述央企科研工作者告诉澎湃新闻记者,科技成果要想转化好,需要改变当下的科技体制,现在一些科研院所、高校、国企科研机构,很多都已经官僚化,其研究有的根本就不是市场所需要的,这种不切合市场的研究很难去产业化。

5、把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

        《中国制造2025》涉及的产业领域很多,其重点已经敲定: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发展,把智能制造作为两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着力发展智能装备和智能产品,推进生产过程智能化,培育新型生产方式,全面提升企业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

        《中国制造2025》透露,要编制智能制造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重大布局。加快制定智能制造技术标准,建立完善智能制造和两化融合管理标准体系。强化应用牵引,建立智能制造产业联盟,协同推动智能装备和产品研发、系统集成创新与产业化。

        此外,组织研发具有深度感知、智慧决策、自动执行功能的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装备等智能制造装备,以及智能化生产线,突破新型传感器、智能测量仪表、工业控制系统、伺服电机及驱动器和减速器等智能核心装置,推进工程化和产业化。

        《中国制造2025》还要求推进制造过程智能化。在重点领域试点建设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加快人机智能交互、工业机器人、智能物流管理、增材制造等技术和装备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促进制造工艺的仿真优化、数字化控制、状态信息实时监测和自适应控制。

        另外,发展基于互联网的个性化定制、众包设计、云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推动形成基于消费需求动态感知的研发、制造和产业组织方式;实施工业云及工业大数据创新应用试点,建设一批高质量的工业云服务和工业大数据平台,推动软件与服务、设计与制造资源、关键技术与标准的开放共享。

6、落实企业投资主体地位,破除各种形式的行业垄断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制造2025》提出,建设制造强国,必须发挥制度优势,动员各方面力量,深化改革,完善政策措施,建立灵活高效的实施机制,营造良好环境。

        为此,将适时修订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落实企业投资主体地位。完善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改革技术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和项目经费分配、成果评价和转化机制,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激发制造业创新活力。

        深化市场准入制度改革,实施负面清单管理,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全面清理和废止不利于全国统一市场建设的政策措施。

        此外,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有序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进一步破除各种形式的行业垄断,取消对非公有制经济的不合理限制。

7、财政资金逐步从“补建设”向“补运营”转变

        金融方面,《中国制造2025》提出加大对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等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支持中国进出口银行在业务范围内加大对制造业走出去的服务力度,鼓励国家开发银行增加对制造业企业的贷款投放,引导金融机构创新符合制造业企业特点的产品和业务。

        此外,要充分利用现有渠道,加强财政资金对制造业的支持,重点投向智能制造、“四基”发展、高端装备等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领域,为制造业发展创造良好政策环境;创新财政资金支持方式,逐步从“补建设”向“补运营”转变,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前述央企科研工作者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靠过去的补贴和财政扶持的老路很难推动创新,因为中国的科研机构不是营养不足,而是营养过剩,除了重大的战略性研究,大部分研究都应该是让市场去投资,否则只能培养寄生虫。应该明确的是,推动中国制造发展,一定要靠市场去驱动,而不是政府去主导。

8、设立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

        组织机制上,《中国制造2025》提出,成立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由国务院领导担任组长,成员由国务院相关部门和单位负责人担任。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工业和信息化部,承担领导小组日常工作;设立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建立《中国制造2025》任务落实情况督促检查和第三方评价机制。


        商务部国际市场研究部副主任白明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成立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说明中央对打造制造业强国的重视,并且这也符合国情,因为我们的管理体制是各部门各管一摊,但是制造业牵扯工信部、科技部、发改委等等若干部门,一个部门很难完成,需要总体进行协调推进。”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