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瑷珲的光荣与屈辱:回首沙俄侵略北疆史

郭晔旻
2015-05-20 12:44
来源:澎湃新闻
私家历史 >
字号

游客参观瑷珲历史陈列馆。 CFP 图

        日前,媒体报道,黑龙江省政府又批准将黑河市爱辉区爱辉镇政区名称用字恢复为瑷珲。早先,在1956年年底,为更改生僻字地名,根据国务院批复文件,黑龙江省将“瑷珲”改为“爱辉”。

北门锁钥

        瑷珲城在历史上出现的首要原因,是抵御沙俄侵略势力。随着清军定鼎北京之后,大量官民“从龙入关”,东北边防空虚,遂令沙俄侵略者趁虚而入,大肆骚扰黑龙江流域各处。面对俄国的入侵威胁,清政府先增设宁古塔将军专门镇守并管理辽东以北地区,并多次由宁古塔出兵黑龙江驱逐俄国入侵者,每次出兵仅能取得一时之效,并不能阻止俄国的卷土重来。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康熙皇帝以祭拜祖陵的名义,出关巡视东北。在《松花江放船歌》中,清帝写下“我来问俗非观兵”的诗句。此举恰恰表明,康熙此行的主要目的,正是部署反击沙俄的军事行动。为了全面驱逐入侵黑龙江流域的俄国侵略者,康熙皇帝决心实施“永戍黑龙江”的战略,他正确地指出:“若黑龙江我兵不行永戍,自松花江、黑龙江以外,所居民人,皆非吾有矣!”

        于是,清朝把宁古塔将军辖区西北部分作黑龙江将军辖区,并将副都统萨布素升为黑龙江将军,率军进驻黑龙江,为进一步进攻沙俄在黑龙江上游的据点雅克萨做准备。黑龙江将军的驻地,在黑龙江东(北)岸的瑷珲城,又称旧瑷珲城(今俄罗斯境内的维芙勒伊村)。城方九百四十步,门五。内城以草垡垒砌,两米多高,各城门置带车轮的大炮两门,城外环以两米多深的壕沟,沟外又围以一米多高,两米多厚的木桩,共有二千兵丁驻守。

        这是清军在黑龙江流域建造的第一座驻防城,在历史上,这是中原大一统王朝将自己的常驻军事力量第一次向北推进到黑龙江北岸。但是,后来,萨布素认为该城僻处江东,与内地往来公文诸多不便,奏请在黑龙江西岸另筑一城,1685年将移将军衙门于此,于是有了新瑷珲城。

        新瑷珲城位于黑龙江西岸下游托尔加旧城址,距东岸旧瑷珲城12里,“新城内植松木为墙,中实土,高一丈八尺,周围一千三百步,门四。西南北三面,植木为廓,南一门,西北各二门,东临江,周围十里”。在清代官方文书中,一直将这座城称为“黑龙江城”,即“萨哈连乌拉霍通”,但民间径直以“(新)瑷珲城”相称。

        瑷珲是清代黑龙江将军的第一个驻地,亦即清代黑龙江的第一个省会,是清初黑龙江流域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人称“左枕龙江,右环兴岭。诚哉!东国屏藩,允亦!北门锁钥”。        

光荣一页

        瑷珲城最光荣的一页发生在筑城不久后的雅克萨之战。作为前进基地,清廷调集了大批粮食储备在黑龙江城,数量足够三千兵士食用六年。同时为了水陆并进,又在这里建立了黑龙江水师,建造500余艘战船和运输船。1685年5月30日,清军正是在瑷珲誓师出征。都统彭春率领三千大军水陆并进,6月21日大清的黄龙旗已经飘扬在俄军盘踞的雅克萨城外,并在雅克萨反击战中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瑷珲作为黑龙江将军驻地只有短短六年时间。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尼布楚条约》 正式签订,俄国的威胁得到基本解除,清政府在黑龙江上游的边防战略上随即放松了警惕。就在《尼布楚条约》签订的第二年,黑龙江将军萨布素就把将军衙门向南迁移到了墨尔根。瑷珲(黑龙江城)因此降格为副都统驻地。

        这不能不说是极大的失策与短视,清政府没能抓住俄国入侵而产生的改变传统疆域及边防观念的大好时机,非但没有强化《尼布楚条约》规定的清朝领土,反而将黑龙江将军驻地南迁,这直接削弱了黑龙江流域的防务,更令黑龙江以北的防务陷入极度空虚的境地。

        即使如此,驻扎在瑷珲的清军官兵仍为维护北疆主权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里的官兵每年到黑龙江上游各河口巡边一次,每三年到外兴安岭巡边一次。这一定期巡边制度一直保持到同治初年。

辱国条约

        在《尼布楚条约》签订后的很长时间内,黑龙江从抵御俄国的前线转而成为清帝国统治内地的后方基地,大量兵员源源内调。仅据《黑龙江志稿》所载,自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至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1842年),黑龙江地区即奉“上谕”征调68次,官兵总数至少达67730人。而出征官兵,“大都效命疆场,其获庆生还者,十不得一”,“本省数百年地旷人稀,殆缘于是”。马革裹尸者多是强壮的能战之士,返乡官兵则大多作残落疾,难料生理,更削弱了边疆防务实力。

        到了太平天国起义时期,清廷不惜饮鸩止渴,进一步抽调包括瑷珲在内的东北驻军入关镇压,黑龙江防军在咸丰二年至同治十二年间,被征调36次,离营官兵2.27万余名。而长达数千里的边防线只留下了老弱残兵,以致俄国侵略头目穆拉维约夫肆无忌惮地多次武装航行黑龙江。

        1858年5月28日,在停泊于黑龙江里的俄军兵船的炮口下,黑龙江将军奕山同穆拉维约夫签订了前所未有的丧权辱国条约,这一条约在瑷珲城签署,成为古城历史上耻辱的一页。

        《瑷珲条约》的主要内容有: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60多万平方公里的大清国领土划归俄国,瑷珲对岸精奇哩江(今俄罗斯结雅河)上游东南的一小块地区(后称江东六十四屯)保留大清国方面的永久居住权和管辖权;乌苏里江以东的大清国领土划为清俄共管;原属大清国内河的黑龙江和乌苏里江只准大清国和俄国船只航行。

        放眼近代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单次条约割地之多首推《瑷珲条约》。

19世纪五六十年代沙俄掠夺中国领土(东北部分)

古城浩劫

        然而《瑷珲条约》并不是俄国侵略的终点。1900年,义和团运动引发了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沙皇俄国乘此机会向黑龙江南岸下手了。

        1900年7月6日,沙皇尼古拉二世自任侵华总司令,陆军大臣库罗巴特金任总参谋长,格罗杰克沃中将任阿穆尔总督驻哈巴罗夫斯克(伯力城)。在7月23日沙俄陆军大臣发给格罗杰克沃的电报中明确写道“皇帝陛下认为应当夷平瑷珲”。

        尼古拉二世的命令得到野蛮的沙俄军队的忠实执行。8月4日,俄军开始进攻瑷珲郊区,三四百名英勇的清军士兵顽强抵抗,直至战死,个别幸存者宁愿自尽也不愿投降。当天夜里,清军主力撤离瑷珲,但不是全部清军都撤离了这座曾经是中国在黑龙江上最古老的前哨城。

        当俄军于次日即8月5日入城时,他们需要进行逐屋巷战,剩余坚守的清军与阵地共存亡,就连俄国人也承认“他们许多人的表现简直像真正的英雄”,并指出“倘若不是由于指挥官员腐败无能,克扣军饷,致令士兵衣食无着,那么,俄国人攻占瑷珲就得付出可能要高得多的代价;甚至,被摧毁的可能不是瑷珲,而是海兰泡(布拉戈维申斯克)”。

        在瑷珲军民的血泊中,在瑷珲古城的废墟上,1900年8月18日格罗杰克沃兴高采烈地电告库罗巴特金:“五十年前。涅维尔斯科伊曾经在阿穆尔河口北岸插上俄国国旗,奠定了这条大河上俄国领有地的基础。现在经过战争之后我们占领了南岸,完成了将阿穆尔河合并为俄国领土的伟大任务,从此,阿穆尔河由国界河流变成了纯粹的国内河道。”

        115年后,庆幸这条电报没有变成现实。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