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刘震云为一本新书写了序,这次他没有“砸场子”

刘震云
2015-05-21 17:26
来源:澎湃新闻
翻书党 >
字号

【编者按】

        秦秀英是一位年近七十的农民,只念过一年半小学。六十多岁的时候,她跟着儿媳、中国内地最早的自然笔记倡导者之一芮东莉开始做自然笔记,重新识字、学电脑、画画。《胡麻的天空》就是她写、画动植物的故事集。新书请来了作家刘震云为其写序,这一次,刘老师没有抛段子,抢风头,认认真真写了篇推荐文。澎湃新闻获得授权转载这篇原题为《倾听静默之声》的序文。

        吕永林是我的朋友。他母亲跟我母亲一样,认识的字,没有她认识的人多,更没有她们认识的植物和动物多。

        一个不大识字的农村老太太,开始写文章,她能写好吗?从专业的角度,不能;一个不会画画的农村老太太,开始画画,她能画好吗?从专业的角度,也不能。

        如果换一个角度,用“自然笔记”的说法,她的写写画画便可以成立。

        问题的关键是,她写的是什么,画的又是什么。

        这本书的作者,像千千万万的老百姓一样,一辈子生活在生活的最底层,一辈子的苦甜酸辣,无人知晓;一辈子的喜怒哀乐,也无人关心。正如吕永林在“后记”中所说:“平凡生命的静默之声,又有几个人会侧耳细听?”

        当然,生活中,有愿意为平凡生命代言的人,他们是作者,或是布道者,或是政治家;但这里藏着利益分割;由谁代表自己,都不如自己代表自己;由谁代表自己说话,都不如通过“自然笔记”,自己把自己的“静默”说出来。

        这本书的作者秀英奶奶,也就是吕永林的母亲,在儿子和儿媳的启发下,开始这么做。在秀英奶奶的带动下,她的妹妹秦秀平也加入其中。

        她们说的和画的都无比质朴和简单,就是两位农村老太太,一辈子跟植物的关系,跟动物的关系,当然包括跟人的关系,跟外在世界变化的关系。简而言之,就是一个个体生命,跟身边的植物和动物,打过的交道。

        这些交道,有客观的纪录,有情感的流露,还有对一些生活哲理的记忆。如:种地要看茬巴,娶媳妇要看根巴;如:吃米不如吃面,走亲戚不如住店。这些俗语和顺口溜,二十多岁时听,也就是俗语和顺口溜;如果五十岁以后再听,它们却饱含着一个民族的生活智慧。

        她们画的画,不管是植物或是动物,或是人,初看有些平面和呆板,甚至有失比例,色彩也有些单调——如果我们当作后现代的画来看,就别有意味了;比这些重要的是,画中的这蝴蝶或麻雀,这猫或狗,这骆驼和骑骆驼的人,都与作者在生命中有过交集;时间久了就忘却了;现在通过自然笔记,又把他(它)们从忘却中打捞出来。

        当然,秀英奶奶和秦秀平女士目前呈现的自然笔记,对于她们生命的历史来说,说的也许还有些表面——只是她们生活的表象,感受的表象,情感的表象,她们跟植物、动物(包括人)关系的表象;如果一个个体生命是一个大海,她们目前说的还只是海水表面的浪花;隐藏在海水底部的涡流和潜流,还没来得及说,或不知道怎么说,或不好意思说,或不知当说不当说。

        我说,当说。这回没说,下回可以接着说;由浅入深,也算一个好的开始。

        我更想说的是,如果有更多的静默生命在做这样的自然笔记,如果他(她)们的生命之歌形成合唱,就会像春雷一样滚过天空。更重要的是,自己“记录”自己,才是真实的个体生命的历史。比这些更重要的是,个体生命的历史之中,已经包含着族群的历史,民族的历史,人类的历史——而不是相反。

《胡麻的天空》, 秀英奶奶/绘著,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5年4月版。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