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迈向全球科技创新中心|上海家底③科创人才去哪了

吕钲陶 王昀
2015-05-27 18:06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研究所 >
字号

        一个城市对外来人才的吸引力,决定了它自身在全球科技创新中的地位和高度。上海究竟有多少科技人才,上海对科技人才的吸引力如何?在昨天考察过上海高校情况之后,今天我们再来看下上海全社会科技人才的具体情况。

        实际上,上海对此极其重视。刚通过的《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中,就着重强调了创新创业人才在上海建设科创中心中的作用,提出要建设创新创业人才高地,通过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健全国内人才引进政策,引导更多国内外创新人才助力上海建设。        根据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定义,科技活动是指,在科学技术领域内,与科技知识的产生、发展、传播和应用密切相关的有组织的系统的活动。科技活动分三类:研究与发展(R&D)活动、研究与发展成果应用活动、科技服务活动。

        

上海2009-2013年科技活动人员情况

        通过查询2014年《上海统计年鉴》数据,我们得到上图,其分别显示了2009-2013年上海市广义的科技活动人员数量和其中最具有科技价值的研发活动(R&D)人员数量,以及代表研发人员工作强度的R&D人员全时当量。

        可以看到,五年来,上海无论科技活动人员数量,还是R&D人员数量,都在稳步增加。过去五年,上海常住人口增加了200多万,而我们查阅每万名常住人口中科技人员的数量后发现,科技人员并没有随着常住人口的增加而被稀释,人员密度反而从153人/万人增加到了179人/万人。另一方面,每名R&D人员参与研发的时间比例稳定在了四分之三年,这意味着研发人员的工作强度还是相当高的,这也说明非全职研发人员的数量不多。

        上海与其他城市的比较

        这里选取了2013年几个主要城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究与发展人员数量及其分布密度。选取这个数据,一方面是为了统一口径,另一方面则是为了剔除一些影响因素。

        

六座城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的R&D人员数量

        以北京为例,其研发人员总量有33.4万人之多,但其中大部分(18万人)分布于高校和研究机构,研究成果转换效率较差;且北京的所有R&D人员中,有60%不属于北京本地,而隶属于中央机构。

        因此,我们这里选取规上工业企业中的R&D人员数量,这个指标更能说明一个城市支撑其产业的创新能力。

        我们可以看到,这方面深圳相对显得更加务实。通过查询详细数据发现,深圳的R&D人员共有17.25万人,每万人中有160个R&D人员,基本分布于企业,在高校和研究机构中的很少。而上海的R&D人员有11.68万,每万人中有48个R&D人员。与北京相比,上海略占优势。另外,由图可见,杭州、南京、武汉的情况也不错,虽然总量比上海少,但密度与上海相比不遑多让。

        至于北京,在剔除一些高校、研究机构、中央部委研究单位后,情况就比较一般了。这再次说明,北京的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角色不算特别突出。

        上海科研人员的分布

        

上海科研人员的分布,与科研投入类似

        上海科研人员的分布情况,与我们“投入篇”中所看到的类似。人力财力绝大部分都投入到了试验发展中,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较少,在此不再赘述。
        

上海国有企事业单位中专业技术人员分布

        另外,上海全市90.67万国有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中,有43.7万女性,占了半壁江山。按职位类别分,总人数排在前面的有工程技术人员、经济人员、教学人员和科学研究人员,女性占比较高的岗位有教学人员、科学研究人员和财会人员。

        上海全市几十万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是在哪些行业、哪些部门中呢?上海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在大型、中型和小型企业工作的科技活动人员,分别占47%、30%和23%。看来,规模较大的企业担负起了科研重任。按公司背景分,在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工作的分别占52%和48%。内资公司中,国有企业占14.7%。

上海从事科技活动者的行业分布

        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科研人员的数量分布与我们之前分析的科研经费投入方向类似,六大重点发展工业行业仍占大多数。相比之下,高新技术产业四分之一的科研人员数量,似乎尚不足以满足快速发展的需要。
        

上海的留学人员、驻华机构代表、外企工作人员、外国专家、在沪外国常住人口五年来的变化

        常住外国人的数量,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反映上海的国际化程度和对高端人士的吸引力。通过查询统计年鉴,我们了解到,2009年至2013年,在沪外国常住居民人数从15.2万增加到17.6万,年均增长率为3.7%。同期上海市常住居民的增长率为2.2%,这样看来,上海对外国人的吸引力比较强的,外国人入驻的速度快于国内外来人口流入速度。而从在沪常住外国人的内部情况的角度看,留学人员和外资企业员工数量波动较大,可能是受国外经济环境的影响所致;驻华机构代表数量则由于机构精简、效率提高而有所下降;而外国专家数量则略有上升,说明上海对外籍高端人士的吸引力有所增强。

        “千人计划”和“青年千人计划”

        本次《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中,着重提到了要加快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人才。中共中央组织部“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千人计划)及“青年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青年千人计划)无疑是最能体现该类人才集聚情况的项目。

        上个月,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专项办公室公布了第十一批“千人计划”青年人才、创业人才名单。名单显示,这几年国外高层次人才回归的人数在不断攀升,按照一年一批的原则,今年国家共计引进了661名“青年千人计划”人才,已大大超过了2010年制定规划时每年400名的名额。另外有64人入选“千人计划”创业人才名单。接下来我们来看看,上海在今年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中的表现如何。

2015年“青年千人计划”人才引入数量的城市排名

        上图显示了2015年“青年千人计划”人才引入数量的城市排名。“青年千人计划”主要分布于高等院校、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等机构,其中清华大学(43人)、浙江大学(42人)、北京大学(36人)、南京大学(34人)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33人)包揽了前五名。中科院系统分布较为分散,但总量上绝对是第一的。

        分城市来看,北京和上海遥遥领先。北京在科研人才上的传统优势不必多说,而上海的表现则相对令人惊喜。今年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都挤入了全国前十(北京只有北大、清华两所),上海科技大学(13人)和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12人)表现抢眼,加上中科院上海分院14家研究所集体发力,上海在高端人才方面,与北京的差距并没有之前在投入和高校数量方面那么大。

“千人计划”创业人才的城市分布

        “千人计划”创业人才则更多体现在企业层面,尤其是新创高新技术企业,不受高校分布影响。因此,创业人才的数量更能说明一个城市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数据显示,苏州、杭州、南京的表现十分突出,作为非一线城市,它们发达的高新技术产业吸引了为数众多的海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尤其是地级市苏州,在高等教育并不是特别发达的情况下,2015年“千人计划”创业人才引进数量位居全国第一,人才主要分布于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材料行内的企业,说明苏州在这些产业内的创新优势明显。

        另外,从人才分布情况看,南京的电子信息,杭州的互联网软件、生物医药等,均属特色突出的产业。上海的电子机械和信息科技行业表现较好,但总体与苏州、杭州、南京有差距。

        参看了前几批“青年千人计划”和“千人计划”创业人才名单,我们发现,总体而言,高等教育发达的城市,在“青年千人计划”上有优势,而浙江、江苏的非一线城市在“千人计划”上的表现更好。 

        总结

        上海极其重视人才战略,尤其对海外青年人才的吸引力非常强大。相比北京,上海在人才支持产业方面具有优势。但从人才在具体产业的分布看,上海确需针对高新技术产业,创造更多产学研一体的平台,以吸引更多务实的人才在这里发光发热。这也是本次《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的重要着眼点。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