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李开复新生:“癌症急刹车”以前享受存在感,现在学会了放下

澎湃新闻记者 卢雁 发自北京
2015-05-29 14:33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人物 >
字号

【编者按】

       今天(5月29日)晚些时候,李开复将结束这次为期10天的北京之行,回到台北的家中,开始自己修身养性的闲适生活。下一次再见李开复,应该会是在6月27日,那天,由高晓松执导的一部讲述李开复生病之后心路历程的纪录片将会在大荧幕上映,中信出版社也将在这一天发布李开复的新书。

2015年5月23日,北京,李开复接受记者专访。经过一年多的治疗,李开复病情好转,并在2015年回国重新开始工作。澎湃新闻记者 李坤 图 

        在高速公路上,车速超过120码,突然急刹车会怎么样?通常情况下会是:侧转、打滑、翻车。

        2013年9月之前的李开复,就是一辆疾驰的跑车,而癌症,就是那个猝不及防的急刹车,更何况,李开复的车速是——200码。

        幸运的是,李开复没有翻车,反而,随着车速的和缓,李开复开始欣赏一直被他忽略的沿途的风景。

        创新工场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李开复自得病后,并未被众人遗忘。2015年2月13日病愈后的每一次公开亮相,都不乏媒体的关注、年轻创业者的追逐。这一次,也不例外。

        5月22日,当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第一眼看到李开复时,他正在镁光灯下,对着镜头,舒展“开复式微笑”,用一口台湾腔说着:

        “我是李开复,我在北京,家在台北,我每天回家好几次,其实,很简单:打开,到家,见面……三秒回家,即刻陪伴。”

        原来,他正在为创新工场投资的项目——智能陪伴机器人“小鱼在家”拍广告。据了解,创新工场先后投资的160多个创业项目,其中有不少项目都找李开复当形象代言人,或借助其在社交媒体上的影响力发布产品。李开复对于这些邀约通常会欣然接受。

        澎湃新闻记者很好奇,拍纪录片、写书、媒体采访,一次次被问及癌症,就像痛点一次次被触及,对李开复不是一次次伤害吗?但李开复说:“希望采访也是一种关心嘛,我就要不断提醒自己,周围的人、家人、同事,他们都很爱护我,他们会尽力保护我的。其实,当你放下的时候就不会痛苦了。”

新生

        澎湃新闻记者在创新工场联合创始人王肇辉的手机里,看到了那张未公开的著名照片。淋巴肿瘤吸糖之后会变成亮晶晶的红色,而这张照片里,星星点点的红色有大大小小20多颗。

        当时就连医生看了这张照片,都不敢直视李开复的眼睛,而是看着地上,身体轻微地颤抖,不知道怎么回答李开复的问题。

        习惯于快速思维的李开复当即在想:还要治疗吗?是不是要准备交代后事了?和律师商量后,李开复花了一天半的时间,手抄了4份遗嘱,每份6页。

        李开复遇到了好医生。医生告诉他,即便是4期淋巴癌,也不是死刑。李开复很幸运地开始了一种新的化疗,虽有想吐、便秘、没精神等各种痛苦的反应,但90%以上的病人不会掉头发,李开复用科学家的头脑解读认为:“说明这种化疗的负面作用也会小一些。”

        直到去年底,李开复被医生告知:肿瘤没有了。但警报远未解除,李开复很明白,自己的癌细胞是在血液里,只要掉以轻心,还会长出来。“关键是提高抵抗力,让癌细胞突变的速度慢于自身抵抗力的生长,它就不会复发。”

        接下去的五年至关重要,“命门”说来也很简单:睡眠、饮食、运动、压力。

        这次生病,让李开复得以反思以往的生活习惯,原来,“以前都不及格”。现在他要求自己做到80分。

        身边人最能体会到李开复的转变。

        曾在创新工场工作、现在已经是一名年轻的创业者的赵铮告诉澎湃新闻记者,“以前早晨五点就能收到开复的邮件。”王肇辉也向澎湃新闻记者证实,开复享受这种半夜起来回邮件、以及各方面都表现强大的状态。

        “铁人开复”绝非浪得虚名。一度,他的节奏是:早晨5:30从美国飞抵北京,家人早早地收拾好行李,在机场换个箱子,他继续赶7:30的航班,飞往下一座城市。很多很多个夜晚都是在飞机上睡的。

        而今,李开复从不运动到爬山,从不吃蔬菜到吃蔬菜,从每天睡5小时到7个半小时,从超负荷的工作量到50%的工作量……他真的放下了吗?

        4月15日,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来创新工场考察,那天李开复已经在台湾约好了医生要做靶向治疗,就没有回北京。如果在以前,他可能还是觉得要回来跟副总理见面。可见如果没有这次生病的打击和教训,他不会想到要改变。

        但2月13日那次回京,据说见了上百位创业者,后来没有控制好,至今令王肇辉等一干核心干将后怕。“那次最后他感冒了,他就自己买来很多维C吃,大家当时压力很大。”

        这次,李开复回京10天,依然可用“马不停蹄”来形容,围绕创业,他和投资圈、年轻创业者不断进行着头脑风暴。当澎湃新闻记者希望他真正做到健康生活时,他很礼貌地笑着说:“我们初次见面您都给我这种善意的提醒,说明我一定做得还不够好。”但他又补充说:“每天晚上我还是睡够了的。”

心境

        “要在以前,多花一个小时帮助一个普通学生;还是花一个小时写五条微博,涨点粉丝;或是再多见两个创业者,多投几百万元钱……我肯定会选择后两者嘛,但现在,我会平衡自己的时间,用更平等的态度对所有人。”李开复对澎湃新闻记者毫不隐瞒。

        5月21日,李开复对3W咖啡创始人许单单说:“要避免诱惑和偏执。”

        “这是针对以前的自己说的么?”

        “可以这么说。人的本性就是容易被诱惑的。”

        “你容易被什么诱惑?”

        “中国人的性格中,对’名’还是蛮苛求的。我以前享受存在感啊,希望大家的认可,爱惜羽毛,渴望扩大影响力……”

        李开复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可能分开来看都不是坏事,但真把这些当回事了,就会比较偏执。

        王肇辉至今还记得,李开复玩微博最“疯狂”的时候,他和COO陶宁走进李开复的办公室,希望他能够少花点时间在微博上。但开复听完后,说:“谢谢你们的建议,这是我个人的微博,不是公司的账号,ok?”然后就微笑地转身工作了,依旧自我。

        2011年那场方舟子与李开复的骂战,当时不少人劝李开复不要恋战,不必太当回事,但李开复就是不听劝,非要跟方舟子干到底。

        “他太追求完美,内心强大,骨子里有一种中国人的报喜不报忧,不愿意把自己不好的一面呈现给别人。过去多年他有很强的心理暗示给自己塑造这么一个形象。但现在,我不能说他已经100%放下,但可以感受到他学会了取舍和放下。”与李开复有十年交情的王肇辉,很欣喜地看着今天的李开复,对澎湃新闻记者说出自己的感受。

        没有人会否认李开复身上浓郁的精英范儿。他温文儒雅,显示其良好的教养,但他依然会给人一种距离感,并非他刻意,而是天生,这从他待人接物时永远保持一定弧度的微笑可以看出。

        李开复所受的是典型的美式精英教育,自由、独立、平等、批判,构成了他的“文化基因”。往好了说,他们尊重自己以及他人的权利,且具备契约精神、少言多行;往通俗地说,他们常常不接地气。比如,我们无法想象李开复挽起袖子在路边店大快朵颐的样子。

        王肇辉是媒体人出身,喜欢和各种领域的人打交道,朋友遍天下,他也希望李开复可以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人,而不仅仅把自己沉湎于工作。于是,王肇辉把陈丹青、高晓松、柴静、韩寒、作业本,甚至李冰冰、黄渤,各种跨界人士,介绍给李开复。“白岩松一直想跟开复吃一顿非常接地气的饭。”王肇辉透露,“开复还欠作业本一顿小龙虾。”

        但王肇辉知道,李开复看上去的“高大上”只是表象,骨子里,他柔软、谦逊,“他愿意offer一个普通人机会,改变了很多人的人生轨迹,包括我。”

创业

2015年5月23日,北京,工作中的李开复。澎湃新闻记者 李坤 图 

        5月22日起连续三天,澎湃新闻记者全程参与了群英会的首期培训。

        何谓群英会?

        3月5日,李开复联合真格基金创办人徐小平、天使投资人蔡文胜,在北京联合发起面向互联网创业者的创业辅助计划——“群英会”。

        在1341名报名者中,最终筛选出40名,成为群英会首批学员。他们的平均年龄是:31岁。

        这40名学员也代表着40个创业项目,在为期4个月、共5次培训之后,三位天使大佬会选择其中15到20个项目共同投资。

        澎湃新闻记者在现场感受到了创业者的狂热。

        5月22日晚,李开复北京的家,大佬云集,除了以上三位导师,还有天使投资人周哲、美团网创始人王兴、豌豆荚创始人王俊煜、兰亭集势CEO郭去疾、58同城CEO姚劲波、搜狗CEO王小川等。

        徐小平是这些天使投资人中性格最奔放的一位,很容易和学员打成一片,学员们纷纷请求加他的微信,后来围拢来的人实在太多,徐小平干脆把微信二维码往桌上一放,自己跑到一边,说:“自己扫吧。”

        这些学员告诉澎湃新闻,平日里要见到这些大佬很难,他们会为了大佬给他们5分钟而兴奋不已。而徐小平说,他一般30分钟之内就能判断这个创业者和他的项目是否值得投资。可见时间对这个人群是绝对稀缺资源。

        澎湃新闻记者本想在这三天培训中找到一个相对安静的时间段,与李开复作一次深入的交流,但后来发现,绝无可能。因为除了睡觉时间,李开复是完全属于创业者的,他也乐得这样。

        5月23日下午,李开复带着精心准备的演讲,走到学员中间。

        三个领域的全国第三,和一个领域的全国第一,哪个更容易拿到融资?李开复认为是后者,“创业领域,没有公平,必须拔头筹,占据垄断地位,才有VC不断投钱。”

        李开复也坦白剖析VC的心态:更喜欢连续创业者,选择你,不是赌你一次创业,而是赌你的未来。他更提醒创业者:要把牛人围在身边,不要觉得是威胁。“一流人雇一流人,二流人雇三流人。”

        李开复整个晚上都跟学员在一起,倾听他们的创业弯路。当晚最后有一个德扑比赛,李开复话不多,偶尔冒出几句冷笑话,配上他通常像温吞水的语调,倒也相得益彰。但他却是那晚的德扑冠军,笑到了最后。

        5月24日上午,创新工场联合创始人汪华的演讲,李开复非常重视,因为汪华是创新工场的“大脑”。自生病以后,李开复接受最前沿的信息毕竟要打折扣,而汪华可以告诉他行业的最新趋势,并总能激发他的灵感。在汪华的演讲过程中,李开复多次起身发表自己的认识,可以感受到他完全沉浸其中。

        为了迎接5月27日,PayPal公司创始人、《从0到1》的作者Peter Thiel到创新工场访问,李开复一直在准备演讲的PPT,他希望能与Peter Thiel作一次高质量的有关创业的对话。

        不巧的是,最后准备阶段,经过反复修改的PPT因为酒店网络问题不仅没有发送成功,也没能保存。李开复沉着声问相关技术人员能否解决。这个时候,周围人都能非常清晰地捕捉到:李开复因为技术障碍有点不高兴了。

        王肇辉悄悄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开复一直是一个希望单位时间产生最大价值的人。”

        而澎湃新闻记者与李开复的专访,就是在昌平到市区那40分钟的路上进行的。本届群英会唯一一位女学员张敏听闻,说:“40分钟是大面子。”

【对话李开复】

        澎湃新闻:你是很多人的伯乐。我们发现你之前发现的人才大多跟你一样,名校毕业、智商超群、世界最好的公司摸爬滚打过……但现在群英会里的年轻人更多是草根,你怎么看现在的年轻创业者?

        李开复:其实人才本来就不能只看一个人的学历或者名校来判断,名校其实只是第一份工作的敲门砖,之后的话还是要看他在三五年做的什么事情,我们关注的就是这种经验。“出身”是一个条件,但不是决定性因素,在任何领域,从所谓的草根成长为精英,那是可以成立的。

        澎湃新闻:为什么现在创业的多草根?

        李开复:人才是流动的、开放的。只是在微软研究院的时代,草根英雄没有那么多,为什么呢?因为在改革开放之初,所谓能够从商致富创业的那一批,主要在房地产、制造业界,高科技领域往往是所谓白领精英创业,比如说联想、方正、汉王等等,当时都是顶尖的国家实验室或者清华、北大出来的。

        但是逐步地也发生着一些变化,名校的、海归的固然很多,但是没出国的也很多,普通学校出来的、甚至没有读大学的也开始增多。这表明,创业的渠道开始扁平化了,开始形成了“大众创业”的环境。

        澎湃新闻:你有没有想过这种变化?

        李开复:这几次演讲我也谈到,中国创业者们的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他们具有非常强的执行力,能够专注,具有发自内心的自信。我并没有说需要很高的学历,需要清华、北大或者美国海归出身,情况变了。

        我认为,中国的未来掌握在今天的创业者手中。当然,过去的很多企业,包括外企都扮演了重要的历史角色,没有这个历史,也不会有今天的一大批人才。

        今天的创业者水平也在非常快速的提升,整体水平要比我们五年前的时候高得多。当时可能我们找遍全国才能找到十几二十个,现在的话可能全国会有几千上万个当时那个水平的。还有就是连续性创业者这样一批人的产生,这是非常关键性的。

        澎湃新闻:你在演讲中特别提到自己更倾向于投资那些连续创业者。

        李开复:对,这次群英会连续创业者比例达到70%以上。连续性就意味着你已经交过学费了,然后你的成功概率就会提高,你不但自己可以做,还可以帮助别人。所以连续性创业者是衡量一个环境成熟度的一个非常好的指标。

        另外就是创业者的年轻化,越年轻他越能够与时俱进,越能够把握这些技术发展的方向,动手能力会更强。现在很多年轻人毕业就创业,甚至在校的时候就开始参与创业,学习创业的人也越来越多。哪怕他们成功的概率不是很高,但是你学了几次以后,毕业说不定就可以创业了。放眼全球,今天能够说有那么一群25岁以下开始创业的国家有哪几个?除了美国之外,中国算一个,这是一种可喜的现象。

        澎湃新闻:在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的背景下,我也有一点担心,正如你在演讲中提到的,创业还是需要有一定的水平和积累的。现在很多事情容易一窝蜂去做,很多年轻人都不好好去考虑自己的职业规划,都去创业去了,怎么办?

        李开复:大众创业是可行的,但是它本身是有层次的。这次你看到群英会的这一批是非常顶尖的一批人,可能是在所有的创业者当中万里挑一的,他们涉足的是高科技,门槛高,执行力迅速,难度大,当然他们自己有过经验。

        澎湃新闻:这些是所谓理性的创业者?

        李开复:不对,肯定不是这么说的。我觉得大家都应该理性创业,但是这一批是能够给经济腾飞带来最大价值的。我们的创新创业一定是要靠这种成长特别快、价值特别高的项目,才能够弥补传统行业的相对平缓的增长。你看整个的经济,传统行业的成长不可能像以前那样8%、10%的增长了。只有高科技领域,能够让中国能够继续地很好地发展。

        你去开个温泉、按摩,开一个餐馆或者做一个服务,去画一些画,或者是去街头表演,万众出来做这个当然可以,但是不会对经济发展带来实质性的帮助。现在需要的,是你一百个人做能产生一万个人的价值,一千个人做产生一亿人的价值,这才是能够让经济腾飞的领域。

        澎湃新闻:所以你现在关注的也就是这样的创业者?

        李开复:这样的创业者不是“万众”,是“少众”,是万里挑一的创业者,他们往往是一个人能够产出一万份效益。中国的自主创新,与世界衔接,能够起到领跑作用的,对于我们来说特别重要,需要花特别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在这方面,高校甚至也扮演不了这样的角色。高校主要得把基础知识打扎实了,并不见得是拥有那么多顶尖的技术来让你创造价值。这是高校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全世界都是这样。美国的苹果、谷歌等等,几乎没有一个是实验室做出来的。所以我认为,我们在说支持这样的万里挑一的科技创业者的时候,就特别要注意,不能老是盯着科技部、教育部让他们找最棒的教授研究员来做。

        澎湃新闻:很多人关心,中国为什么出不来乔布斯这样的人?

        李开复:教育把大家都变成了标准化机器,但是水平比较高。中国的教育就是标准的正态分布图,旁边的人切切切,只在乎中间突出的那一块,这部分人占90%,旁边那些各种极端的人就不管他们了,而乔布斯恰恰就是那种特别叛逆、不听话,却又极端有创意的,他的爆发力、他一个人就可以产生一亿人的生产力和创造力。

        澎湃新闻:问你一个个人问题,现在对你而言,身体是第一位的,你有没有考虑过退休?你已经是精神领袖了啊。

        李开复:其实一个人的时间应该是分配在他的事业工作上、家庭、还有对世界的贡献,也可以说是慈善或者是公益事业。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大部分人都会选择把大部分时间放在第一个方面,另外两个会放少一些时间。所以我是从年轻的时候三者就都做,当然事业肯定会多一些的,但随着年纪变大,就应该适当地把时间往后两个调,因为如果一生你只做了事业的话,实际上你的这种爱心,你关怀你的家人,当你离开世界的时候是会很后悔的。但如果彻底把全部时间都放在第二和第三的话,我觉得一个人可能会面临知识退化、学习能力退化的问题。

        今天,这个世界在这么伟大的科技进步中,可能是人类最振奋的时候,如果就这样彻底不参与了、弃权了,我觉得降低力度可以,但是弃权了那是很可惜的事情。

        另外,一个人如果想做有意义的事情,可能社会还是很在乎他的事业是还在进行呢,还是已经结束了。因为我也看到一些很有善心的,比如说企业界的知名人士,他们退休以后还想做一些事情,但是很不幸的是,世界很多地方还是很现实的,会觉得你一个退休人士怎么样来指导我们呢?当然,这不是我主要不退休的理由啦。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